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 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 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理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与阅读的兴趣。
【教材分析】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比较有兴趣,初中时期对于两汉历史略有了解,但是对于其中具体的事件不够了解,朝代线索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两遍,自主构建两汉时期社会发展历程。
2、研读史料,思考汉代大一统国家巩固的方式。
3、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光武中兴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导入
视频资料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中获胜的刘邦登上了皇帝之位。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内容,并对西汉的建立有大体的背景了解。
2、新课学习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结合下面一段材料进行分析。
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学生通过预习可知: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得不到温饱;皇帝出行配不齐毛相同的马匹
教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的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饥不果腹,统治者出行连马匹都凑不齐,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生的王朝就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教师:汉初统治者集团吸取秦迅速灭亡的教训,政治上奉行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已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材料一: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
这一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预习,阅读史料和课文,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师:经过六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积极有为,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结合下面材料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造成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
——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学生讨论后分析面对材料中提到的政治危机、思想危机、经济危机(政治:诸侯割据,豪强横行,威胁中央;思想:思想不统一;经济:盐铁私营)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加强皇权,设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监察地方;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征收财产税;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可解释概念告缗、算缗
算缗:西汉初年所行税法之一,对商人、手工业者、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缗钱”为货币和计税单位——1缗为1贯,1贯为1000 钱,一算为120钱。
告缗: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师: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
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陆上丝绸之路。
师: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25年刘秀重建汉室,史称东汉。
学生总结光武帝执政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教师补充:
政治上:刘秀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干政、外戚篡国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光武帝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制皇权。
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大兴太学。
经济上:天下平定之后,光武帝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无法主政,国家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致使外戚势力的膨胀,继而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依靠身边的宦官来铲除外戚势力,宦官由此得到崇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东汉时期地主豪强势力发展迅速,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一系列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两汉文化,教师出示材料简单介绍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
字。《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 [166] 。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在科技、医学方面,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 。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课堂小结: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
展,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
两汉时期
1、西汉
(1)西汉初期 黄老之学
郡国并行
休养生息
(2)汉武强盛 政治强化
经济垄断
思想控制
社会治理
开拓疆土
(3)西汉衰落 外戚干政
土地兼并
社会混乱
2、东汉
(1)光武中兴 政治强化
经济恢复
重视儒学
(2)中期动荡 外戚干政
宦官专政
豪强庄园
(3)雄割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掌握了汉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本节课学生讨论探究较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拓展知识补充较多,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课堂太满,没能最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落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