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词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及文化内涵探究
英汉颜词的隐喻意义对比分析及文化内涵探究
[摘要]颜是一种视觉效果,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以及具有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系统,有关颜的隐喻有其共同之处。但中西方不同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社会制度等又使英汉颜词的隐喻意义也颇有迥异之处。本文在搜集和归纳大量表示颜概念的隐喻表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英汉颜词的隐喻意义的异同,进而探索其内在的深层文化内涵。因此,了解并掌握颜词的隐喻差异,对中西文化交流及翻译实践有一定实际意义。
[关键词]颜词;隐喻;对比分析;文化内涵
颜不仅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环境的各个角落的自然现象,也是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最为灿烂的感知表象。语言学中有关颜语汇的研究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在阐释颜语汇所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很少有学者系统深入地分析颜隐喻的认知结构。究其根本,对颜的认知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雷伊曾指出:“每种颜系统都旨在把感世界井然有序地排列起来,简化人类的感知,进而使其行为反应,特别是言语反应和交际更为有效”。兼有生物和社会属性的颜概念必须通过隐喻机制将抽象的、无法触摸的、难以名状的感觉和体验表征出来。迫切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大量的英汉语言素材,对语言颜隐喻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梳理和分析出两者的异同,揭示隐藏在颜隐喻背后的深刻的
文化动因。
一、隐喻与颜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认为隐喻通过属于彼事物的词赋予此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学者们一直以来都将隐喻视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一种字面上的变异,一种只有诗人和演说家才能掌握的语言技巧。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的出版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莱考夫和约翰逊开明见义地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
隐喻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经验的认知功能,对人类的思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我们用颜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隐喻认知。语义冲突和心理相似性是颜隐喻构成的两个基本条九件。语义冲突是指用颜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的事物。心理相似性是指由颜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如“黑市”一词中用“黑”描述原本没有颜的“非法市场”,形成了语义冲突,而心理相似性是指两者都有神秘、非法的心理意象。在这里通过从源域“黑”到靶域“非法
市场”的投射,形成了“黑市”这一隐喻,使我们对非法交易市场有了形象生动的感知。
二、英汉语言颜隐喻的系统对比研究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所谓颜(color)就是“白光分解之后各种光线在眼中所产生的感觉”或“具有某种特定波长的光线或混合光线所产生的效果。”文化人类学家柏林和凯·保罗准确描述了基本颜语汇的进化过程,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构建颜语汇的普遍原则。根据两位学者对八十九种语言中颜语汇的研究,人类语言彩系统共包括十一种基本颜范畴,分别是“white (白)”、“black (黑)”、“grey (灰)”、“brown (棕)”、“red (红)”、“green (绿)”、“yellow (黄)”、“blue (蓝)”、“purple (紫)”、“pink (粉)”和“orange (橙)”,这些基本颜范畴按严格有序的进化步骤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 黑/白> 红 > 黄/ 蓝/ 绿 > 粉/ 橙/ 灰/ 紫/ 棕。只有两种颜词的语言一定是: 黑与白,而有三种的语言肯定依次是: 黑、白、红,以此类推。
1.黑与“black”。在我国古代,黑起初是一种尊贵和庄重的颜,是夏和秦两代所崇尚的正。缁衣(黑帛做的衣服)是卿士听朝的正服。“戈绨”、“皂衣”和“玄衣”是上至国君下至大臣朝贺时的礼服和祭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黑到汉代已成为“平民之”,代表的是低贱渺小和愚昧卑微。在隐喻意义上,当代中英民族心理都将“黑”主要赋予以贬义,用黑来描述和解释一些诡秘非法或阴险恐怖的事物,汉语中有黑市、黑、黑心、黑话、黑哨、黑窝、黑幕、黑货、黑钱、黑帮、黑道、抹黑、黑心肠、黑社会、黑名单、黑手
党、黑户口、黑吃黑、背黑锅、黑暗统治等表述。“black”在圣经里象征着地狱、魔鬼、邪恶、死亡、痛苦与不幸,因此黑也叫做“死”,类似的用法有“black market (黑市)”、“black guard (恶棍)”、“black list (黑名单)”、“black magic (妖术)”、“black lies (恶意的谎言)”、“black mail (讹诈)”、“black sheep (害之马)”、“black bottle (毒药)”、“Black Hand (黑手党)”、”black deeds (劣迹斑斑)”、“black humour (黑幽默)”、“black joke (荒诞、恐怖的笑话)”、“black leg (工贼)”、“black marks (污点)”、“paint a person black (诋毁某人)”、“All crows are black (天下乌鸦一般黑)”等。在另一方面,黑还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调,代表肃穆、正直和秉公执法。京剧脸谱中三国时期的张飞、唐代的尉迟恭、宋代的包拯、李逵等正面人物均涂以黑脸谱。
2.白与“white”。在华夏文化中,白是肃穆、哀悼的象征,丧葬时亲属身穿白衣、白鞋,头戴白帽,腰扎白带,胸佩白花,以此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甚至殡葬消费也称为“白消费”。新中国成立前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被冠以“白区”、“白军”、“白匪”、“白狗子”、“”等象征着腐朽、反动、落后的政治符号。白在戏曲脸谱艺术中象征奸邪和狡诈,如秦代的赵高、三国时期的曹操、明代的严嵩等反面人物都抹上白的油彩。“white”是西方文化崇尚的颜,象征着纯真、高贵和幸运。彩学专家爱娃·海勒甚至称白为“神的白”:在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化身是白公牛;在基督教中,圣灵表现为白鸽子,耶稣被称为白羔羊,圣母玛丽亚的象征兽为白麒麟。后来,白成了教士服
颜代表的意义装的颜,神甫穿白长袍主持仪式。
3.红与“red”。红因其蕴含丰富而深受中华民族的青睐。追本溯源,汉语文化对红的情愫源于古代人民对太阳的本能依恋和崇拜,因为烈日如火,其赤红,给人温暖,与人光明,而温暖和光明又为人带来幸福,因此红就成了“喜庆之”。在庆祝传统重大节日时,人们喜欢穿红衣,戴红帽,点红烛,贴红对联、红窗花及红的“福”字,挂红灯笼;传统婚礼上新娘从头到脚都裹着红,红盖头、红袄裤、红鞋子,新郎披红挂彩,婚房贴红喜字,铺红帷帐、红被面、红枕头,长辈给新婚夫妇送红包;恭喜婴儿出生时煮“红鸡蛋”等等,不一而足。在英语中“red”的情况却截然相反,除了“red carpet (迎接贵宾时的红地毯)”、“red-blooded (精力充沛的)”、“red-letter day (幸运日)”、“Red Book (贵族名鉴)”等少数几个词带褒义外,其余均喻为危险、暴力或灾害等贬义,如“red tape (官样文章)”、“red-tapism (官僚作风)”、“red alert (空袭或台风的警报)”、“red light (危险信号)”、“red-headed (狂怒的)”、“red-neck (乡巴佬)”、“red skin (对印第安人的贬称)”、“red ruin (战祸)”、“a red battle (血战)”、“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作乐)”、“have red hand s (犯杀人罪)”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