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 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院 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金融学(证券与期货方向)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2016 年 01 月 05 日
国内对冲基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内对冲基金概况
对冲基金属于私募基金,但并不等于私募基金。在美国,私募基金又称为另类基金(Alternative Fund),主要包括对冲基金(Hedge Fund)及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在基金存续期限、投资去向、基金管理费率以及是否可以赎回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依据国际上对私募基金的分类,可以把我国的私募基金分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基金(见图1)。主要的区分标准是投资方向不一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而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官方背景的合法私募基金,主要包括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投资计划和管理自有资金的投资公司;另一类是没有官方背景、民间的非合法私募基金,这类私募基金通常以委托理财的形式为投资者提供集合理财服务,之所以称之为“民间的非合法的”,是因为这类基金的业务合法性不明确。
(图1 我国私募基金类别)
我国对冲基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冲基金是通过私募的方式向特定投资者(比如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因此对冲基金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约束比较少,而且没有向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义务。这使得它在投资策略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实际投资操作上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2)追求“绝对收益”。这一点与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目标明显不同。共同基金的业绩评价一般是采用“相对收益”,即“跑赢市场”,获得高于市场基准收益为目标。而对冲基金则以实实在在的“绝对收益”为目标,不以市场基准收益为参考值,而是通过设立最低预期报酬率(Hurdle Rate)和高位标记(High Watermark)来衡量投资收益和获取业绩表现费。
(3)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取决于对冲基金业绩。一般为投资收益的10%~20%。并且基金经理通常会将自己的资产投入到所管理的基金中,以体现其与投资者共担风险的意愿,表明自己与投资者在利益上的相关性。
二、国内对冲基金现状分析
根据基金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7月底,已经在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7132家。从管理规模来看,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达到了1.54万亿元。我们统计了自2013年以来每月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和累计基金数量,可以看出自2014年以来,私募基金新增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单月成立基金数量接近1800只,而最近由于股市调整,7月新增基金数量骤减至不足400只。从基金累计成立数量来看,自统计以来,已有超过2万5千只私募产品成立。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日期: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
而从不同策略的收益情况来看,市场中性策略从13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收益,去年年底的“黑天鹅”事件之后,连续7月实现正收益,这与本轮牛市中体现出来的大小盘风格也有一定的关系。从管理期货策略与普通股票策略的对比也可以看出,这两种策略的相关性较低。近一年以来,定向增发型私募基金获得较稳定的超额收益,但在股灾期间部分高位发行的定增产品受定增破发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亏损。
2015年如何成立私募基金5月16日到17日,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冲基金的兴起为主题的2015全球对冲基金西湖峰会在杭州开幕。峰会汇集了著名对冲基金桥水投资、城堡投资等全球300余家私募对冲及投行机构,包括美国国家期货协会(NFA)主席、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协会全球CEO在内的100余位海外对冲基金业界领袖、200余位国内私募行业精英参会。管理基金协会在最近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对冲基金帮助机构为数百万劳动者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退休保障,还为大学提供了助学金和研究资金,以及让全美各地社区收益的捐赠和慈善工作。根据追踪多种策略基金的对冲基金情报全球指数的报告,过去十年中对冲基金的除费用外平均回报是5.67%。相比之下,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同期年化回报是7.65%。但是也有行业人士指出,由于很多对冲基金策略根本不关注股票,因此这样的对比是很有误导性的。
我国对冲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来发展迅速。对冲基金相比公募基金能使用更多投资策略和更丰富的组合,目前我国对冲基金策略已从股票、债券、宏观策略逐步拓展到事件驱动、相对价值、管理期货等策略,
量化工具的使用更为广泛成熟和有效,一些综合背景的投资团队也开始起航出海,在全球可投资市场范围内进行市场配置,使用海外市场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冲。
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锦志认为,中国私募基金业从2014年开始实施登记备案制度而正式合法化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目前中国理财市场规模大约60万亿,私募基金只占到2万多亿,未来中国资产管理静态规规模可达120万亿至180万亿,其中就蕴含对冲基金及私募业的巨大增长空间。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洪磊表示对于国内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的规范发展,不单单对于健全对层次资本市场和完善金融体系有巨大的帮助,同时也是满足多样化理财的需要,对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本土对冲基金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我国对冲基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我国的基金市场上还缺乏对冲工具与卖空机制。尽管并非所有的对冲基金都采取对冲手段,但是,完全不能进行对冲交易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很难称得上是对冲基金。缺乏对冲工具与卖空机制将会限制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2006年推出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将
要推出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可以填补国内无对冲机制和对冲金融工具的空白。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可以通过向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以对冲基金资产中的部分股票、共同基金和债券的风险头寸,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使我们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的部分成分股票的系统风险进行对冲成为可能。
其二,不完全的卖空机制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发挥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效用。从组织形式上来划分,我国目前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契约型,一种是合伙型,再一种是公司型。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前,以上三种形式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都难以通过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来放大自身的投资杠杆倍数。契约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以个人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个人除了开立了住房、汽车、消费和助学贷款外,只允许个人以凭证式国债做质押贷款。对于合伙型与公司型的企业法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是根据其不动产的抵押和动产的质押来发放贷款的,如凭证式国债、股权和股票的质押贷款。但是对于经营高风险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人来说,其很难满足银行的其他要求,因此,合伙型与公司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法人要获得银行贷款以进行杠杆投资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融资融券试点交易实施细则》,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和融券卖出时,保证金比例都不得低于50%,这一细则将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杠杆倍数控制在两倍以下,限制了基金根据自身投资策略缩放杠杆倍数的自由度。考虑到国内对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仍处于试点起步阶段,随着证券公司控制风险能力的增强,业务发展的成熟,保证金比率有可能逐步下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可控杠杆倍
数将放大。
其三,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使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涉足国际金融市场。在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对外完全开放之前,惟一能以境内资本合法投资海外资本市场的也只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而目前获批的机构只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仍然未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内经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机构短期内要想涉足海外资本市场几乎不可能。而在美国等一些发达金融市场中,正是由于开放的资本项目,才会产生游走于国际资本市场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坚持在全球金融市场进行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只能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受一国经济、政治和法律法规的影响较大,无法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市场规避这些风险。不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也是阻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为真正对冲基金的一道门槛。
三、国内对冲基金发展趋势展望
全球对冲基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过去的15年,全球对冲基金规模由2000年的3350亿美元一度上升至1.95万亿美元,增长近50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对冲基金规模有所萎缩,但不久之后又开始反弹。截至2013年11月底,全球对冲基金规模1.99万亿美元。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对冲基金产品与公募基金产品的资产规模比例为1∶5。目前,我国公募基金规模4万亿元左右,对冲基金规模不足1000亿元。由此来看,我国的对冲基金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国内信托资产规模约12.5万亿元,随着信托领域投资基本面的变化,以及房地产与政府信用挂钩的产品局部风险的暴露,可能会使20%的信托领域资金(即2.5万亿元的体量)从信托理财产品上流出。这些从信托产品上转移出来的资金,很有可能流向对冲基金领域。未来我国对冲基金规模突破10000亿元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没有像新兴市场国家那样蒙受对冲基金的危害,自是托暂未开放资本市场之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关门自守会越来越困难,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的资本也会寻求向外扩张寻利。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地永远将对冲基金这样一种投资、融资工具拒之门外,而是在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之前,确切研究其特性以及市场行为因素等,显然这是我们必须要走的第一步。建立防范机制,一方面,要在有序的监管制度下,创造条件有选择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快搞活并健全国内的资本市场。在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尚未健壮之前,闭门自守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但这并不能成为永远不开放的籍口,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适应整体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趋势下,二者的发展势必促成资本市场的开放。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能做和应该
做的,是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制度,既不制约发展又能将其导向健康的方向。建立防范机制,扶植、培养、壮大、健全国内金融市场,条件成熟后再开放资本市场,既可大量利用国际游资,也可以防止国内的经济增长大量地被国际资本所吸收。
此外,未来随着另类投资市场的发展、投资品种的增多、容量的扩大,客观上也将促进量化对冲基金产品发展。国内期货市场不断有新品种上市,随着期货品种的丰富和期权交易工具的推出,国内对冲基金将会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对冲方法、更高的杠杆和更多的套利机会。不仅如此,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也可为对冲基金提供更多的策略选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