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杰出农学家:贾思勰,代表作《齐民要术》
南北朝杰出农学家:贾思勰,代表作《齐民要术》
人物简介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山东寿光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北魏永熙二年(533年)-东魏武定二年(554年)他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卷首有“序”和“杂说”各一篇。“序”是全书的总纲,“杂说”则被认为是后人所作。该书主要内容有:土壤耕作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和植树技术,包括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等。书中引用了100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人物生平
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主要成就
突出贡献
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四部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 3 雌 1 雄,鸭 5 雌 1 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科学养羊
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与“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记载有许多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
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 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
农学思想
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
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贾思勰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齐民要术》中就有酒、醋、酱、豉的制作,还有把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的方法。
重生产成本,有经济核算。《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
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
创新思维
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齐民要术
著作简介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
《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 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锸ぶ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 ***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著书特点
贾思勰除认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搜罗大量农谚歌谣外,还很注重考察和汇集同时代人的生产经验,有时还亲自试验。
贾思勰著书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于前人见解。《齐民要术》许多卷篇都有相当分量的前代文献引述,为后世农书树立了范例。公元前l世纪西汉《锸ぶ书》这部农学巨著,全书已无法寻觅,它的重要片段由于《齐民要术》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来。陶朱公的《养鱼经》等佚籍亦是如此。历史文献的征引,可以使人们较易看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与继承关系,其弊病是有可能会导致泥古守旧,影响创造性的发挥。贾
思勰在达方面是较为注意的,“种谷第三”引述《锸ぶ书》播种段落有:“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贾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记》中“阴阳之家,拘而多忌”之类的话,并说:“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从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