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七杰
“我已撇下凡百事物,背起十字架跟耶稣,世上福乐名利富贵,本已对我如粪土,....”这首歌是赵君影牧师的心声,也是剑桥七杰的心声。 他们都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各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有的是全国著名的运动员,有的是贵族,有的晋身为军官,但至终他们放下了世俗的享受,今生的名利,美好的前途,而踏上一条艰辛的路——前往遥远的中国开荒布道。 1884年5月2日,他们从伦敦远赴中国的行动,大大震撼了那个时代,直至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影响仍不稍减退。
前言编辑
纵然有人怀疑,有人讽刺:究竟他们怎样和艰难的中文奋斗,究竟在一个与基督教文化断绝的国家,每天接触着无知、迷信、崇拜偶像的人,他们的虔诚能持续多久?但至终他们没有一个人退后。
1885年5月2日,他们从伦敦远赴中国的行动,大大震撼了那个时代,直至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影响仍不稍减退。
剑桥七杰简介编辑
板球手——施达德
查理·施达德(C.T.Studd)出生于贵胄之家。他曾担任剑桥大学的校板球队队长。无论是击球、投球,在当时他都是首屈一指。投球方面,他更打破过全国记录。
然而就是在他的板球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毅然放下了板球,决心前赴中国传主之福音。他的决定引起了剑桥大学的轰动,但他感悟到:“救赎意即‘买回来’,所以如果我属于他,而我还占着不属于我的东西,那我就是贼,否则我就该放弃一切而完全归神。当我一想到耶稣基督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为他放弃一切,又有什么难呢?”
其实,施达德从未考虑过往海外传教,他觉得英国已经够大了,但当他清楚确实神要他往中国时,他却毫不犹豫,将对板球的虔诚转移到基督身上。
抵达中国后,他先后在太原府、上海、平阳、隆安府等地作传道工作,并于1888年在天津跟另一位传教士普丝丽·施德活小结婚,婚后四个子女也相继在中国出生。由于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施达德不得不在1894年举家迁回英国,后来圣灵又催迫他往印度传福音。至1908年,他正计划重返印度,主却奇妙的将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虽然施达德不是终生留在中国的工场,但他却一生未离开过传教的事业。他开拓了非洲工场,且成立了环球福音差会,协助更多工人往非洲农场收割。在1931年他离世的葬礼上,有约2000名黑人基督徒为他送行。
软弱变为刚强——史密斯
斯坦勒·史密斯(Stanley Smith)一直在中国北方工作,他可以用流利的中文步道。死前一天晚上,他还在布道,1931年1月31日在苏州逝世。
有谁料到这样一位爱主、爱中国的传教士,曾经是生活放荡,灵性浮沉不定的软弱基督徒?
他父亲是著名外科医生。史密斯虽然13岁已接受基督,但他一直陷于灵性的低潮。在剑桥念书的日子,他仍喜爱玩乐。虽然他热爱草地网球、游泳、自行车、以及皮划艇,但他仍感到生活无聊、难以满足以及毫无意义。他自认是个失败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将自己全交给主,他生命才有转变,史密斯很快就投入直接的事业,一连串的露天聚会、下午茶、医院探访、访问贫民。他还得着新的负担,就是到国外传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软弱,灵性总是暴涨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会流失,但他完全没有属灵的能力。即使当牧师,也只是一个平庸的牧师。
在一次和兄弟们的沟通中,他发现他受自我意志的阻碍很大,他只喜爱基督徒的活动,但最后的方面,他仍想自己决定。于是当晚他在日记上写上:“我必须把自己完全献上。”
他本来可以留在剑桥或往铝瑞得理学院接受神职人员的训练,但最后他确定了中国是他一生的事业,他也就
义无反顾地走上了!
特纳兄弟
塞西尔·特纳(Cecil Polhill-Turner)排行第二,亚瑟·特纳(Arthur Polhill-Turner)排行第三,他们也是富家子弟。父亲是上校。按照当时的传统,二子要当骑兵,三子则作家庭牧师。
亚瑟·特纳虽然知道自己将来会当牧师,但他的生活丝毫不检点,他爱、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布道会中,他才真正决志。从此,他彻底与马、牌、舞断绝。他是校际运动会的代表选手。他仍努力学习和锻炼,但他目的是借此见证基督。在七杰中,亚瑟·特纳是第一个接受感召往中国的。他一直在四川传福音,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期间,他都在中国。
二哥塞西尔是骑兵军官,又得过足球奖章,但他清楚神并非要他稳步地爬上陆军元帅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国传教。他的摆上并非受弟弟亚瑟影响,原来自从他独自参加“中国传教士聚会”后,他就决定去中国传福音。曾有一位长老极力劝他留下,原因是骑兵队很快就有机会遣往印度,在那里也可以作很多传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拦阻他,但塞西尔毅然放弃了升迁的机会,远赴中国山西,后来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炮兵少尉——霍斯特
剑桥七杰中,只一个军官是炮兵少尉狄克逊·霍斯特(P.E.Hoste),他受戴德生的影响很深。当他正考虑传教工场的时候,戴德生写的小册子深深地感动了他:“中国三亿八千五百万人民(这是当时的统计数据,现在是13亿)在死荫幽谷中,没有机会接触福音,回头想想我们元帅的命令,‘往普天下去,把福音传给万民。’....面对成走向灭亡的人,还能袖手旁观吗?”中国也开始成了他的负担。
最初身为少将的父亲对他往海外传教加以阻挠,但后来父亲竟写信告诉他,不再阻止他,这令他更清楚神的感召。
戴德生曾向他强调远赴中国的危险和孤独,但霍斯特毫不畏惧。想不到他后来还代替戴德生,作中国内地会的负责人。抗战时,他曾被日军拘禁。他在中国住了60多年,直至逝世前一年才离开中国,返回伦敦。
牧师成为传教士——卡塞尔
威廉·卡塞尔(W. W. Cassels)在剑桥施乐会毕业不久,就成了英国国教副牧师,他在贫民中工作,然而神让他看见他的工场并非英国,而是遥远的海外。自从他感到海外传教的感召后渐渐地清楚神赐他的负担是中国。
但他要往中国的决心,很快就受到考验。他母亲竟然亲自爱迪生,请求他不要接受卡塞尔作传教士,原来他母亲有七个儿子,而卡塞尔是她唯一留在英国的儿子。结果是神自己挪开了这些障碍,最后他母亲竟写信
给爱迪生:“这条路已够艰难,如果我加以阻挠,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儿子的坏母亲?....神己带领他走上这条路,虽然不合我的意,但我须跟上,愿神赐福他,也赐福你们的工作。”
卡塞尔先在上海,然后往中国西部,直至1925年逝世,他很少离开这里。
宁肯传教,不要巨额财富——章必成
章必成不只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弃了巨额财富。当他在中国传教的时候,身在英伦的大哥,由于没有儿子继承业务,想给章必成大笔财产,但条件是要他放弃中国,放弃传教,回英国打理房地产业,章必成毅然拒绝了。他宁愿镇过镇、村过村,艰辛地旅行布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热的天气中,和爱迪生走了近一千英里的路。他爱中国的热诚,甚至感动了儿子,后来儿子长大了,也加入中国内地会,而他自己也就是死于儿子的传教之地――中国宝宁。
章必成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父亲是男爵。自少他就在基督教活动和虔诚的氛围中成长,但他却徒有基督徒的外表而无属灵的实质。在慕迪布道会真正信主后,他也曾一度软弱。幸好,这只是短暂的情况,退后反倒叫他更迈向前,以后他更爱主啦!而神也就选择了他完成他所托负的使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