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读博士?如果你也与我一样曾经迷茫
我为什么要读博⼠?如果你也与我⼀样曾经迷茫
作者| 鲁⽺⽺
来源|鱼⽊
决定读博⼠前的迷茫期
⼀提到“⼥博⼠”,你的第⼀反应是什么?⼤龄未婚⼥青年。三⾼⼥。剩⼥。两年前,我对读博⼠也是这样的感觉。所以那时即将从法国⼯程师毕业回国继续读双硕⼠国内项⽬的我,坚决抵制读博⼠。尽管家⾥⼈和导师都在劝说,但我是那种除⾮是⾃⼰真的意识到有必要,否则任何⼈的洗脑也⽆法改变我想法的⼈。
真正开始纠结,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2016年的四⽉份,研⼆的第⼆学期。那时,拿到了⼀个很好的暑期实习的offer,却因为种种阻挠,只得放弃。⼀放弃这份实习,我的内⼼便开始慌起来,这样的机会都放弃,⾃⼰未来究竟要做什么?我陷⼊了深深的思考。
那段时间,我反复问⾃⼰⼏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想做什么?”迷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我也不例外。
焦虑与迷茫的那段时间,会在吃饭时因为思考未来,吃着吃着就留下眼泪;脾⽓变得特别暴躁,动不动就发⽕;不想去实验室,把⾃⼰关在寝室⾥,⼤⽩天躺在床上思考⼈⽣;去跑道上不停地跑,到跑不动为⽌......
当然,我也没有闲下来。在最纠结的那⼀个⽉⾥,我问过⽆数的⼈,包括法国学校的⽼师、环保部的官员、以前实习的⽼板、在NGO⼯作的朋友、知乎上认识的美国博⼠、业内⼯作的学长......⼏乎把我认识的环保圈内各个层⾯的⼈都问了个遍。我也问了很多圈外的⼈,包括我很多在国内外读博的同学,也曾经在知乎上⼀遍遍地刷读博与不读博的选择,看别⼈的纠结,想⾃⼰的迷茫。
问完⼀圈下来,发现该迷茫的还是迷茫,于是,这时我想起了某句鸡汤:你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直停滞不前。治愈迷茫的最好⽅式,就是放⼿去做。
于是,我报了六⽉份的雅思,五⽉份基本上在备考雅思,考完雅思⼜了份⾦融⾏业的实习,实习没去⼏天,雅思成绩出来,⼜回来继续考雅思。就这样折腾到⼋⽉份,⼼情太差就索性去川西⾼原上玩了⼀圈。九⽉份正式进⼊求职升学季,朋友圈开始被各类校招信息刷屏,于是开始更⼤程度上的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后来想尝试⼀下咨询⾏业,于是国庆假期没有回家,待在学校⾥每天和朋友mock interview,⾮常神奇地过了MBB中⼀家的笔试,不过当然第⼀轮⾯试就被刷了,我国庆七天的临时抱佛脚当然不能和别⼈好⼏年的积累相⽐。
于是在挂掉了⾯试官的电话后,我回寝室⼤哭了⼀场,然后洗完澡,啃完鸭脖⼦的时候,2016年10⽉22⽇晚22时30
于是在挂掉了⾯试官的电话后,我回寝室⼤哭了⼀场,然后洗完澡,啃完鸭脖⼦的时候,2016年10⽉22⽇晚22时30分,我做了这个可能会影响我⼀⽣的决定:
银行卡和手机绑定我要读博⼠
此时,距离top学校博⼠申请截⽌还有⼤概两个⽉的时间。当然,这个决定并不是空⽳来风,它是建⽴在诸多⾃我分析和外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开篇就把我纠结的过程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家:
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茫起来就什么都不做。
有些事情,只有⾃⼰去经历过,才会明⽩适不适合⾃⼰。
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撞南墙的只能是你⾃⼰,别⼈不能替代。
我为什么要读博⼠?
1. 因为我可以继续做⾃⼰喜欢的事
没办法,我读了⼀个外⾏⼈看来很有前途、内⾏⼈却知道不太有钱景的环保专业;很遗憾,我⼜很不争⽓地⾮常喜欢这个⾏业,并且想在这个⾏业⾥长期做下去。
李字组词
留在环保⾏业⾥,其实要就业,选择也是很多的,但是很遗憾,很多时候它们的薪资实在是让⼈难以启齿。国内的环境这么差,但是残酷的现实就是环境专业的学⽣却不到什么好⼯作。当然,这个“好”是相对的,就不与⾦融和互联⽹⾏业的薪酬⽐了,但是和这⼏年也很憋屈的传统制造业相⽐,很多时候也是⽐不上的。
虽然也很想安慰⾃⼰说才毕业,就不要太在乎钱的事了。但是当签三⽅时,看到那可怜的数字,还是会觉得有点对不起⾃⼰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颜⾯对江东⽗⽼。(当然我并不是说环保⾏业⾥没有⾼薪⼯作,这是肯定有的。只是说⾏业整体⽔平,绝不是顶尖⼈才挤破头想进⼊的⾼薪⾏业)。⾝边同专业的同学,毕业后留在环保⾏业的少之⼜少,⼤多数就业的都转⾏了,⾄于转到哪了,哪⾥钱多就去哪⾥呗,这是⼈之常情:⾦融业(包括⼀堆券商、银⾏、投⾏),互联⽹(创业的,BAT的,科技公司),快消,咨询......总之⼜是职业万花筒。
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其它⾏业。回国这⼀年多,接触了很多⾛在时代最前沿、最热门的东西,⽐如创业、⽐如⾦融,⾝边转⾏的⼤神⽐⽐皆是,我也不是没有⼼动过。但是每当真正要去做这些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南极的星空,想起⾃⼰从19岁开始就⼀直在做的事,不想仅仅因为薪资低就放弃掉曾经的梦想。梦想就算没有成真,⾄少,我曾经努⼒过。所以我不愿意转⾏。
导致我不直接就业的原因还有⼀个,则是我现在从事的⽅向,读到博⼠是⼀个更好的选择。由于⾃⼰对理⼯科兴趣的减弱,读研期间我换到了⼀个更偏宏观层⾯的环境管理专业,这⼀类交叉学科,更需要博⼠层⾯更深刻的专业技能和研究⽔平。因此,对想继续在这个⾏业做下去的我,读博成为了⼀个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把这些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同样迷茫的你,不要因为不到⼯作⽽去读博。我在迷茫期也纠结过就业,之后之所以选择了读博,不是因为不到⼯作,⽽是因为不到⼀个能实现财富⾃由⾃⼰⼜喜欢的⼯作。可能也是⾃⼰有些太执拗,不愿意转⾏的缘故。
2. 因为读博⼠更接近我期待的⽣活
法人委托书范本很多⼈也许和我⼀样,并不清楚⾃⼰想要什么,但是很清楚⾃⼰不想要什么。我曾经全职⼯作过近⼀年的时间,每天朝九晚六的⽣活,过得确实有点痛苦。我知道那种早上真的不想起床的感觉,也明⽩那种晚上坐很长时间地铁回家后直接瘫在床上不想做任何事情的体验。我这个⼈是个很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不同⽣活体验的⼈,很不喜欢乏陈⽆味、单调枯燥的⽣活。
当然,很多⼈要说,博⼠的⽣活不是很枯燥乏味吗?我承认,读博⼠也很枯燥,但是不可否认的⼀点,读博⼠,以及读完博⼠后的⽣活,如果要从事研究,都很⾃由。⼤概是我“若为⾃由故,⼆者皆可抛”的想法根深蒂固了吧。读博⼠、做研究,虽然表⾯上有个⽼板,但更多的还是靠⾃⼰,可以说是为
⾃⼰⽽⼯作。为⾃⼰⼯作,就不会觉得很累,⾄少对我是这样。举个例⼦,我看paper研究到深夜都不觉得累,但是如果是上班加班到九点,就会觉得很苦。
做研究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每天研究的对⾃⼰来说都是新东西,学习的也都是新东西。过程可能艰⾟了点,但是⼀旦有结果,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我把旅⾏看得很重,希望每年可以有⼀定的时间去旅⾏。读博⼠
艰⾟了点,但是⼀旦有结果,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我把旅⾏看得很重,希望每年可以有⼀定的时间去旅⾏。读博⼠可以让我⾄少在未来⼏年内都能够继续这种⽣活,未来如果进⼊⾼校⼯作,寒暑假的福利还是很吸引我的。
3. 因为我对精神层⾯的追求多于物质层⾯
这个我觉得是读博⼠必须考虑的⼀个因素,同时,也是⾮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很多读博⼠的⼈想要quit的时候,⼤概都是在看到⾝边同学事业有成、开豪车住豪宅的时候,内⼼的不平衡吧。要选择读博⼠的⼈,必须是那种你不急于短期内赚钱的⼈,也是你的家庭条件允许你继续读书,⽽不需要你⽴刻出来⼯作供养家庭的⼈。博⼠更像是个长期投资,你在30岁之前可能都会过得⾮常憋屈,你的同学可能已经开奔驰了,你还骑着⼩黄车(这就是我的真实体验......)。但是30岁之后,当你博⼠毕业,事业渐渐步⼊正轨,你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常值得期待的。
同时,读博⼠其实是⼀件很开⼼的事情,依靠博⼠的奖学⾦或是⼯资,能够在最美好的年华⾥,⼼⽆旁骛地去探索⼈类知识的⼀个个极限。真的沉下⼼来读书,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其实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我⼀直是个对精神层⾯追求多于物质层⾯的⼈。⽐如我有1万元,我会觉得去某个亚洲国家玩⼀圈带给我的⼈⽣体验远⽐买⼀个奢侈品包包幸福。所以这也导致这么些年,我⾝上最值钱的东西就变成了我见过的风景和⾛过的路。
当然,我对精神层⾯的追求也不⾜以让我完全抛弃物质层⾯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法像很多我很佩服的⼀线环保⼈⼠⼀样,能够不那么计较报酬地扎根在环保NGO⼀线。在这点上,我还是相信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只有当我能够满⾜⾃⼰的物质需求时,我才能够去追求精神上的满⾜,去推⼰及⼈,实现更⼤的价值。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我只能说我对精神层⾯的追求多于物质层⾯,⽽不是我不追求物质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拿到全额奖学⾦才会去读博⼠的原因,我不能读到了博⼠,还要靠家⾥。说到物质层⾯,还有⼀点很重要的,对⼥⽣⽽⾔,就是个⼈问题。虽然我⼀向是不担⼼这个问题的,⼤不了我就上⾮诚勿扰,但是当我想到⾃⼰如果真正读到了⼥博⼠,还是没有男朋友的话,⼤概会⽐较⼼慌吧。不过好在,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有个⾮常⽀持我做任何选择的男朋友,所以也正是因为有家⾥和他的⽀持,我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求⾃⼰的梦想。
4. 因为我对研究有兴趣
对研究有兴趣,这是读博⼠很重要的⼀点。其实读博和就业⼀样,不外乎就是选择了⼀条道路,这条道路和其他所有道路⼀样,都不轻松。读博可能更枯燥⼀点,需要能够沉得下⼼来钻研,能够摒弃⼀切这个社会所带来的躁动。所以,⾸先要选⼀个⾃⼰真正感兴趣的⽅向。其次,要选⼀个⾃⼰擅长的⽅向。
我其实并不擅长数理化,⾼中时读了理科已经有些强扭的⽠,⽽在读⼤学时⼜⼀错再错继续读了⼯科。在⾼数课堂上的⽆措,在⼤物考试时的恐慌,以及在实验室从来没有滴定成功的沮丧,都告诉了⾃⼰,我真的不太适合也并不擅长理⼯科。所以到了研究⽣,我⾮常肯定地选择了⼀个不⽤做实验的研究⽅向,更偏社科管理。⼀年多读下来,我发现⾃⼰很喜欢也⽐较擅长从社会科学的⾓度来做研究。⼀直戏称⾃⼰是“混⼊⼯科⼥的中的⽂艺⼥青年”,其实是因为⾃⼰内⼼还是有深深的⼈⽂社科情怀。所以继续攻读的博⼠学位,也转了很⼤的⼀个⽅向,彻底转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做宏观政策研究。不过环境本来也是交叉学科,只是研究⽅法转向,研究内容还是⽐较⼀致的。
创维电视怎么投屏另外,我发现⾃⼰对研究的兴趣⼤于具体执⾏。在我的简历上,可以明显看出,我的过往职业经历更偏研究。这⼀点其实是⼀个朋友发现的。在他即将前往哈佛肯尼迪学院就读环境政策MPP前,我们⼀起喝了次咖啡,他之前在国内某环保NGO⼯作过⼏年,那时我也在迷茫期,就请他帮我出谋划策⼀下,他看完我的简历,就说其实你做的还是研究偏多,所以你⽐较适合“⼀半研究,⼀半项⽬”的⼯作。我如醍醐灌顶,这才发现其实⾃⼰之前的职业经历,⼤多都偏研究,⽽且反观⾃⼰的兴趣,我对
研究分析类的⼯作的兴趣⼤于具体执⾏实施类。所以,既然我都要去做研究,不如直接读到博⼠。怎么判断⾃⼰要不要读博⼠?
专科什么专业好在这⾥,写⼀点也许会有帮助的办法。当然,博⼠只是⼀个头衔,理⼯科的博⼠和⼈⽂学科的博⼠差别很⼤,理⼯科内部的博⼠也相差太⼤,⽽且每个⼈间的个体差异也很⼤,不可⼀概⽽论。⼀个空旷⽆⼈的地⽅,关掉⼿机、电脑等可能会给你带来影响的外界物质,拿⼀⽀笔和⼏张⽩纸,对这些问题进⾏⼀⼀思考,分点列出来。
第⼀步:⾃我分析
“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motivation)
“我擅长做什么?”、“我不擅长做什么?”(capacity)
第⼆步:读博之路进⾏分析
第⼆步:读博之路进⾏分析
“为什么想读博⼠?”、“为什么不想读博⼠?”
这⼀步,可以考虑⼀些诸如“你短期内是否急于赚钱?”、“对⾃⼰研究领域的兴趣”等问题。
第三步:下⼀步(next steps)
“读博⼠的话,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不读博⼠的话,我做什么⼯作?”
如果你能把⽩纸填满,就表明你已经对⾃⼰和读博之路有⼀个⽐较全⾯的思考了,那么接下来。你还是会继续纠结的。这思考只是纠结的⼀部分,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你要相信,任何纠结,总会有做出决定的那⼀天。
我⽤这个⽅法在去年的四⽉,反复思考过很多次⼈⽣。然⽽真正做出读博⼠的决定,已经是当年的⼗⽉了。⽽在完全确定要读博⼠时,已经是今年的三⽉,收到全奖读博⼠的时候。
mdi是什么
我仍然愿意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也是对⾃⼰从去年四⽉份到今年四⽉份的⼀个总结。希望能够对正在迷茫的你有些许的帮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