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_西方企业理论的不同解说_白华英
[收稿日期]2002-10-28
[作者简介]白华英(1978-),男,山东聊城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3年4月第19卷 第2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 niversity of P etroleum,China(Edit ion of Social Sciences)
A pr.2003
V ol.19 N o.2
企业的性质:西方企业理论的不同解说
白华英1
,杨亚妮
2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2.四川省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2)
[摘 要]企业的性质是企业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然而自企业理论产生以来,各个企业理论流派对该问题的回答却是大不相同的。本文在回顾各企业流派对企业性质问题的
不同解说的基础上,加以批判性评论。试图达到的理解是企业首先是一种生产性组织,作为生产性组织,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在要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生产性和交易性构成了企业的二重性。描写老师的成语
[关键词]企业;企业的性质;现代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生产性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3)02-0032-(05)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对任何企业理论的介绍不能不从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批评开始,因为在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发展动力首先是来自对新古典理论教条的质疑。新古典的企业理论,主要从技术角度,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利用最优决策理论,在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经济分析,把企业不看作一个组织,而是当作一个可行的生产集合,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二、现代企业理论
大梁风云gl(一)企业的交易费用理论
1.间接定价理论。对现代企业理论有重要的和直接的影响的第一个重要文献是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经典性论文 企业的性质 。在文中科斯指出,新古典理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首先,它
在关注价格体系的时候,忽略了市场,或者说是忽略了制约交易过程的制度安排,忽略了与交易相关的、对交易条件讨价还价的费用,忽略了为相互有利、相互依赖的交易谈判和签订市场契约的成本,忽略了谈判和签订确定未来执行的交易的细节的长期市场契约的成本,忽略了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区别对待市场和在企业内部交易引起的成本。其次,它在强调企业功能的同时,忽略了企业的制度结构,所以不能解释生产活动为什么和如何在企业内按行政决策使用这样的问题。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他把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经济学分析中,(这是科斯引以为豪的革命性概念,他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讲演词中说 如果认为 企业的性质 的发表对经济学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引起对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的重视,那就错了。在我看来,这是在任何场合都可能发生的结果。  这篇论文最重要的东西,是将交易成本明确地纳入经济分析中。 ),将生产的制度结构纳入经济理论,以 交易成本 为分析单位,以马歇尔的边际分析和替代分析为方法,提出并且讨论了企业的基本特征,企业存在的原因。科斯认为,与市场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企业依靠权威在其内部完成交易,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科
32
斯认为存在着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而把原来通过市场自由交换的活动置于组织层级的权威关系之下,企业可以节约因市场摩擦而产生的交易成本。于是,科斯把企业的起源归因于市场交换过程中的摩擦,而 企业与众不同的就是它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得出了企业的性质是节约市场交易成本的组织的结论。
张五常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性质的更透彻的解释,从而改进和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1]。他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因为二者本质上都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而已。企业也并不是为取代市场而产生的,它只不过是用一种契约取代了另一种契约,仅仅是要素市场取代了中间产品市场,只有当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要素交易费用时,企业才会出现。张五常的这一认识意味着,企业能消除机会主义的论点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企业可能把机会主义从产品市场带到要素市场上来。
在科斯分析的基础上,德姆塞茨、阿尔钦、威廉姆森、哈特等人先后对企业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从团队生产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威姆森从资产专用性和个人机会主义的假设前提出发论证了企业的产生;哈特则着眼于契约的不完全性,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组契约的集合;克雷普斯强调的是公司文化和声誉的作用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被新古典经济
学认为是 黑箱 的企业内部特质,不仅在理论上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而且还大大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思想,在商业决策中应用甚多。
2.资产专用性理论。科斯认为,市场在配置资源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比如达成协议前的谈判成本,以及事后的监督成本等,而组织中权威机制的存在能够节省一定的市场交易成本。科斯提出交易是有成本的,却没有能够出这些交易成本的起因和性质。威廉姆森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节省市场交易成本的原因,他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即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并进一步指出了交易成本的内涵,威廉姆森遵循阿罗把交易成本规定为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并且就其本身而论相当于物理学中 摩擦 这一定义,对交易成本作了进一步细分。他认为事先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则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准则而作出了双边的努力,由此而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来的成本,管理机构也负责解决交易纠纷;使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虽然威廉姆森总体上只是对科斯创立交易成本理论的运用,但威廉姆森的思想与科斯的思想略有不同。这就是,他注意到了与交易成本相同的生产成本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无论是市场体制还是企业体制,都存在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两种成本之和形成了在市场与企业之间进行选择的关键。威廉姆森提出,传统理论从技术协作角度推论企业的产生原因是有明显缺陷的,企业的长处也不能仅仅归于在相互依赖的活动中控制信息实现计划一致性的能力。企业的存在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比市场机制更具有激励和控制手段,能够解决专用性资产等因素所导致的 市场交易成本 问题。
3.产权学派的解释。1972年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发表了一篇也很有影响的论文。尽管这两位学者深受科斯的影响,但他们在这篇论文中反对科斯有关企业具有权威特征的论点。他们认为在买卖物品与雇佣劳动这两种契约之间并无区别,通过市场的交易与在企业内部的交易也并无二致。在他们看来, 企业并不拥有自己所有投入,它也不具有命令及对行动的法律约束等权利,这同任何两个人之间普通的市场合约没有丝毫不同 。他们认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管理的费用越低,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的比较优势就越大 ,这实际上隐含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考察重点的转移,即不再从市场运行成本中解释企业的性质,而是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中加以印证。产权学派致力于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尤其关注不同产权结构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关于企业制度的解释是产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提示了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是团队生产方式形成的前提,而有效的产权结构安排则是企业或团队生产最终得以产生的内在机理。
4. 声誉 观点。这种观点是克雷普斯在 公司文化与经济理论 中提出的,它强调企业出现的实质是为了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建立声誉,以达到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目的,而并非通过权威的方式将交易内部化。克雷普斯认为, 声誉 的建立并不需要(其实也不可能)要求双方保持长久的交易关系。只要有一方是长期存在的,而其他人又可以观察到它的商业行为,这就足以使 声誉 发挥作用。这时,任何人都可以与 长寿 的一方签订契约,表示接受 长寿 一方的权威指令。这对双方交易是有益的,而且另一方不必担心 长寿 一方会滥用权威,因为它会考虑到今后的声誉,这是无形财产。于是,这 长寿
33
的一方便定义为 企业 。所以企业的核心是声誉,它的作用是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5. 议价成本 的观点。这种观点是由罗伯茨和米尔洛罗姆在 议价的影响成本与经济活动的组织 一文中提出的。他们受阿罗的影响,着重分析 市场失灵 的后果。首先,他们认为,如果无费用的短期契约可能的话,那么(长期)契约的不完全性就不应成为低效率的原因。因此,市场交易费用,不是由契约的不完全性造成的,而是由签订短期契约的费用造成的。罗伯茨和米尔洛罗姆认为短期契约的费用主要来自于 市场失灵 ,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如果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个均衡点,那么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选择最优的那点作为结果;第二,信息度量费用;第三,不完全信息,如个人的真实偏好不为别人所知。因此双方都尽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价值。这三方面合起来,便是市场交易的 议价成本 ,而企业的出现正是为了节约这种短期契约的费用。他们认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管理的费用越低,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的比较优势就越大 ,这实际上隐含着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考察重点的转移,即不再从市场运行成本中解释企业的性质,而是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中加以印证。
尽管交易成本经济学包含了不同的流派,但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由于物质资产具有不同程度的专用性,以及物质资产的所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易存在着机会主义风险,这是市场交易无法避免的缺陷;而企业则能够通过内部组织和内部协调等
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所以企业的出现是对市场的替代,这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各流派中,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一派论著甚丰,发展相对成熟,该派尤其提倡企业在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方面的卓越功能,并把这一功能在理论上充分加以论证和强化,视其为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中,机会主义行为假设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如果说资产专用性是其理论的火车头,那么机会主义行为就是市场失败和组织存在的根源。威廉姆森的关于机会主义行为假说的含义是,机会主义是人的自利倾向的一种,但机会主义不同于一般的自利,其区别在于,自利行为受服从和守信用等的约束,而机会主义不受此类约束。为了达到个人利益目的,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个人可以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威廉姆森在其理论分析中认为,机会主义在经济制度中是绝对存在的,人的本质是产生机会主义的唯一原因。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可以描述如下:设想一些预先给定的在技术上可以分开的单位,必须对这些单位之间的交换加以组织和管理,这些活动需要实际的资源,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把它看成如物质世界中存在着的摩擦一样。
(二)企业能力理论
好听的日文歌
自从1942年熊彼特的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 和1959年潘罗斯的 企业的增长理论 强调企业能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企业能力理论目前已经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演变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并列成为企业的四大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个是强调企业资源的资源基础理论,另一个是强调企业资源中知识的知识基础企业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超越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视为投入联合体的思想,将企业与那些资源转化行为联系起来,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在解释企业存在原因的问题上,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出发,认为一个企业存在的原因是它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优越性。与市场相比的优越性是科斯等人早已论述过的,资源基础理论的不同之处是它把其他企业也纳入了分析之中。其目的是想阐明单个企业存在的原因,即为什么这个企业的资源未被分配至其他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企业的竞争地位是由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决定的,企业之间是存在异质性的。因此,企业不仅仅只是一个投入要素的结合者(新古典理论),它更应当是独特投入要素的寻求者,是产出和配置效率的追求者,并且不论是要素结合者还是要素寻求者,其成功运作都要依赖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知识基础理论在企业性质的问题上也给出了不同于以往企业理论的回答。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代表一种对知识经济学基本非对称的反应,知识获取比使用需要更强的专业化,因此,生产需对处理许多具有不同类型知识的个体专家进行协调。但市场不可能确保这种协调作用,因为市场无法面对隐含知识的不可流动性和潜在购买者占用显性知识的风险。这样企业作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机构而存在,因为这种机构能够创造使多个个体整合其特有知识的条件。这种把企业的作用看作是整合知识的机构的观点与科斯和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是很不相同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避免同市场交易的成本;而知识的企
34
业理论则关心与特殊交易类型相关的成本。但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是管理团队生产的组织,而非交易的机构。
(三)企业的演进理论
企业的演进理论把获取正利润或赢利可能性作为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前提条件,这决定了企业的首要问题是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决策和组织问题,而不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生产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还是通过市场分工进行的合约选择问题。因此,企业的演进理论在分析企业性质时,首先把企业看作具有生产功能的单位。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是,演进经济学从进一步解决经济过程的角度,把企业作为一个行为实体来对待,认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或特质性能力的经济当事人组成的团队。亲爱的热爱的分集剧情
三、批判性评论
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体系运转的中心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如何在给定的技术和个人偏好条件下来配置资源。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经济行为、动机和绩效的分析是从自利的理性个人行为出发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充当以严格证明 斯密教条 的阿罗德布鲁模型为核心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把
斯密关于经济可以通过市场和价格体系实现协调的命题形式化。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个人,依据既定的技术和偏好,受观察的价格和成本的引导,协调他们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经济行为、动机和绩效的分析是从自利的理性个人行为出发的,根据这个理论,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会使整个经济体系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每个人都能在给定的资源占用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由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利用最优决策理论进行了经济分析,它的假设是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在这种假设下,企业内部的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企业唯一的功能是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在古典的与新古典的经济理论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一直是市场以及市场中的消费者、厂商、雇员等等。在那里,经济学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交易的世界,交易主体通过交易网络中的节点。当企业被视为交易网络中的节点时,发生在企业内部的大量活动就被遮掩了,对组织内部系统的分析就会被大多数新古典经济学家忽略掉。
科斯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并由此而修正了它的假设,但他并没有跳出新古典理论框架本身。创见的中心论点是在存在交易费用条件下,企业产生于对价格机制的边际替换。事实上,无论是继承了科斯路线的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还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还是新
古典理论完全信息假设的委托 代理理论,实际上都不过是在市场均衡论的框架下做一些局部修正。在这些理论背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典型的新古典理论信条:市场是第一位的,而企业是第二位的。在这些理论中,由于企业存在只能归因于市场失败,所以仍然没有企业的主动地位。尽管科斯对企业的性质的判断获得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赞同,但这一结论也遭到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挑战。科斯提出交易是有费用的,却没有出这些交易费用的起因和性质,因而不能够系统地理解这些问题,交易费用就缺乏可操作性了。其 企业的性质 一文之所以被引用多而应用少,主要的原因也在这里。但是威廉姆森并没有明确地将他所提示的几个因素与稀缺联系起来,也没有推广到其他交易类型中去。而且,他所概括的四个因素也不太准确。企业的产生归因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吗?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考察企业的本质或定义,即先回答企业是什么。如果科斯对企业的定义符合现实,那么他认为交易成本是企业产生的唯一决定因素就没有可挑剔的地方,问题在于它并不符合现实。交易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易,是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生产的本质是人与物即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能量转换关系。企业是否只具有交易功能?企业不仅具备企业家对企业人员即劳动者的指挥和协调功能即交易功能,而且具有生产或使用资源的功能,即在企业内部,生产者必须与生产的物的因素发生技术关系,这是企业的基本性质或功能。若没这一功能,企业就不成为企业,与其他行政式管理机构也就没有本质区别了。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家把原属于市场的部分功能内部化了,但是这种内部化是服从企业生产功能的,企业家不会为管理而管理。可见,企业是一个需要企业家进行管理的生产组织,而科斯只将它视为替代市场的交易组织。如果说忽视企业内部管理有替代市
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具有片面性的话,那么,仅仅把企业看作市场交易的替代者,只是一个不同于市场的交易组织,也同样
35
是片面的。只要认识到企业的基本功能是生产,就容易理解企业的产生并不归因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科斯关于企业的定义符合现实,科斯关于企业产生原因的结论基本成立,科斯的论证过程也仍然存在逻辑矛盾。这不能不说是其理论的内在不完备。总的来说,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的缺陷在于, 交易成本 的概念太模糊,把交易成本解释为交易过程中的 阻力 带来的成本,这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交易成本一词常被滥用,凡是解释不清的成本均被称为交易成本,这样的话,好像什么都能解释,实际上却不成为理论了。
尽管企业的能力理论和演进理论在企业的本质的问题上提出了与主流企业理论的不同理解,但终究没能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企业的本质,只不过是对主流企业理论企业本质的延伸和拓展而已。企业的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性质就是生产活动所需知识的获得、运用和积聚的有效制度,企业间的差异就表现为知识形成和积聚的异质性。如果说交易费用学派是从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出发点来阐述企业性质的话,那么知识理论则是从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等多个视角的比较来探讨企业的性质。概括来说,交易费用的企业理论侧重于把企业当作 交易单位 来认识,暗含各企业生产成本是无差异的假定;而
企业知识理论则把企业当作一个 生产单位 来研究,注重分析企业的生产功能,提出生产所用技术知识的差异直接导致企业间长期竞争力的强弱。由于 交易 和 生产 本来就是企业两个不分离的重要功能,所以有机地融合交易费用理论和知识理论,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企业的性质。
本文的结论是:西方企业理论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关于企业本质的通透的理解。有的看到企业的交易功能却忽视了企业的生产功能;有的指出了企业的生产功能却又忽视了企业的交易功能。笔者认为企业的根本性质在于它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有效机制。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生产性组织,作为生产性组织,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其次作为企业,它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企业的企业家  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
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8.
[3].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9.
[4]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5]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3.
[6]阿尔弗雷德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M].商务印书馆,1987.
[7]科斯.企业、市场与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0.
[8]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6.
山东有哪些大学[9]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6.
[10]Grossman,O.Har t.A n Analysis of t he principal Agent
Problem[J].Econometr ica,1983,(4).
[11]Fama,  E.  F.1980,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 ical Economy.
[12]Hart,Oliver,1995, Corpor ate Governance:Some T heory
and I mplication ,T he Economic Journal105(M ay). [13]Blair,M argaret,1995, Ret hinking Assumptions behi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hallenge,Nov. Dec.毕业生个人鉴定
[14]Hart,Oliver and Beg nt Hlomstrom,1987, T he theor y of
contracts ,in Bewley,T.Eds:Adv ance in Economic T heor y.
[责任编辑:张岩林]
3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