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品、平、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品读篇(根据自己的善恶和智商去看待)
品三国不如品曹操,品三国不如品诸葛。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此二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演义中描写的最真人,相反诸葛亮则是描写的最假人。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萧,吹不落治世能臣赤子心。
星河灿烂波涛涌,淫雨霏霏,飘不尽乱世枭雄慨以慷。
曹操的真性情在演义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他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矛盾的男人,很难让人理解。但这个人却很真实。
他是市井里的小混混,身矮貌丑,恶名远播。他好,喜欢漂亮的姑娘。他曾经差点因为泡妞而送命,但捡了条命后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私生活作风不检点问题,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觉得这算不上他好无耻只能说他敢作敢当,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他爱才又忌才,他求才若渴却又见不得别人对他了如指掌。他无情又多情,他杀人如麻却又感怀白骨露于野。他韬光养晦却又锋芒毕露﹑他狡猾奸诈却又聪明可爱﹑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却不属于知识分子﹑他豪爽无边盖世英雄却又婆婆妈妈奸相毕露。这些在演义中都表露无遗。
他是个全才,在政治﹑军事﹑文学都是成就斐然。纵观三国风云人物,他无可匹敌。
他一统北方,平息了战乱,救百姓于水火。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抑制豪强,使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不管是自己招揽的还是从别人家那里骗来的,抑或是投降的,反正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在他手下干活。他爱读兵法也爱写兵法,像是“空城计”那种虚张声势的计策就是他发明的,而不是诸葛亮。他能写能说,他喜欢作诗,而且很多作品都传唱千古。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功绩不亚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口语化诗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
建安风骨。他一出手就革了以铺张渲染为表现手段的汉赋的命。他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口语化,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一种崭新的文学气象横空出世。另外,他对建安文学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得以蓬勃发展,同他的重视和推动不无关系。
有人说他是奸雄,是否是奸,真相已无足轻重了,关键在于他的确是个有雄才伟略的人,是个真实的男人,不管奸不奸。
他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市井混混成为一方枭雄,生命中起落无数。能够为他叹息的只有他自己,为他骄傲的也只有他自己。他总是兴致所至的念诗,不经意间的留下传世之作;他的性情让他爱才惜才又妒才,他杀人如麻,却满肚子凄情;他玩起争天下的游戏不要命,又总是露出胆怯的表情。他有俯瞰世事的胸襟,有纵横南北的气魄,有一统天下的欲望,宇宙气象皆在其呼吸间变换,这就是曹操,史上第一枭雄,不是帝王的绝对帝王,视奋斗为己任,视失败为成功,知错认错不改错,永不趴下,一个真正的男人。
他的性格太过丰富,《三国演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他的真实在于:他的功过﹑是非﹑黑白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历史的画卷上。虽然后世有所误解,但丝毫无损他的枭
雄形象:横扫乱世的硬汉,心比天高的政客,杀人盈野的屠夫,意乱情迷的流氓,风骚千古的诗人。一个男人,一个务实的男人,一个琐碎的男人,一个细腻的男人……
对酒当歌,唱不尽豪情万丈心念高远。
以爱为话题作文威武雄风,书不完拔寨摧城风云如注。
校训大全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的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在行政管理学﹑政治战略学,以及气象学﹑心理学,还有军事战术和后勤保障等学科都是成就斐然。他指挥打仗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忠贞智慧,为蜀汉殚精竭虑,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但如此近乎于神的诸葛亮却是不真实的,他只是罗贯中先生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倾心赞颂和精心描绘的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给我们描绘的并不是真正的诸葛亮。
他从寄人篱下到辅佐刘备成就君王大业,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人无完人,是人就有他不足一面。清明节祝福语简短
呼风唤雨?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是我们耳熟能详,再熟悉不过的事了。其实那都是作者虚构的,即使不是虚构的,他真能呼风唤雨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在躬耕南阳时应该学了一些农业气象方面的知识,“呼风唤雨”只不过是他气象方面知识的一次实践罢了。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是什么歌
淡泊明志﹑无意权力?我认为其实他权欲熏心,想独揽蜀汉大权。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是出出主意,很少插手兵团的调动。时蜀汉有四大军区,成都军区﹑荆州军区﹑汉中军区﹑永安军区,蜀汉的兵权分别掌握在刘备﹑关羽﹑魏延﹑李严四人手里。后来,关羽的死导致了关羽军区兵团的覆灭。孟获反叛时,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所带的是成都军区兵团,诸葛亮共起川军五十万对付孟获区区十万犯境人马。我想那次南征最大的的意义就在于诸葛亮从此将成都军区兵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北伐时,诸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进驻汉中,从此魏延彻底告别汉中军区军事首领的身份,成为诸葛亮手下一位怀才不遇的将军。而李严又被诸葛亮先调去江州工作后又调去成都软禁起来了,成了有名无实的辅政大臣,军权自然落在诸葛亮手里。至此他军政大权独揽,万人之上无人之下,站在权力的最高峰。还有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可以分析为是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警告,起用了妄自尊大的马谡而引发了最后失败的结局。但是诸葛亮一向都知人善用,为什么不派久经沙场的赵云﹑魏延等名将去守卫街亭,而用了从未有实
战经验的马谡。在用人问题上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往深里面说,我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巨大的权力转移斗争。诸葛亮刚刚夺了汉中魏延的兵权,他不想将立功的机会给魏延,他决定把这个机会给马谡,这可以帮助他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将领。巩固自己的军政大权。由此看来,淡泊明志﹑无意权力似乎不是说他的吧!
粉红
仁义?为了他的理想,他数次北伐,以至于蜀魏两国绝大多数家庭夫死子散,蜀国更是几乎成了女儿国,大街上尽是妇女和儿童。而且他的好战思想还影响到了姜维,后者更是九伐中原,以至于战火延续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三国后期的战争大多和诸葛亮有关。百姓饱受战乱,诸葛亮为天下人幸福发动的战争却让天下人再无幸福可言。仁义?我们似乎很难看出诸葛亮哪里仁义!
智则《隆中对》?《隆中对》作为刘备军团的作战方略一直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但总结诸葛亮败因曾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还有学者认为,《隆中对》重视‘人谋’忽视‘天时’ ‘地利’,反映了诸葛亮潜意识中存在的忽视客观环境,夸大主观努力的思想。真的是智则《隆中对》吗?再者,为了事业忽视了自己身体健康的人,是明智的吗?有人曾说诸葛亮是一个短跑
运动员,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结果在中途就透支了体力。所以在与司马懿的长期对垒中,诸葛亮赢得了开场的喝彩,但却输了后半程的较量。为事业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智慧?这似乎与他无关他的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