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尖锐的高音拉开序幕,淡入,盲艺人刘国卿独唱,淡出,定格最后画面,现出字幕——胶东大鼓
【航拍万里长城、黄河,画面依次展现故宫、天坛等反映我国古老文化文明的画面
【各类曲艺——大鼓、相声、小品、评书
【东方朔画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文明气志孕育出无数文化、艺术瑰宝。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的财富。传说大鼓书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能推会算。皇帝让他教了4个盲人徒弟,大徒弟学会了算命,二徒弟学会了说大鼓书,三徒弟学会了推磨,四徒弟最差,只学会了“叫街”。
【山东地图凸显胶东半岛
陶朱商经证券从业资格证报名【古代老人瑟缩风中
【盲艺人走街串巷乞讨场景
【简约的胶东大鼓演出形式场景
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为盲人所创,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人正作场,死后如何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早在南宋时期盲人说唱已十分盛行。同样胶东大鼓自产生之初即伴随着盲人艺术家的辛酸血泪。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盲艺人以此走街串巷讨生活,演出形式以占卜为主说唱为辅,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此时可谓“萌芽时期”的胶东大鼓,其曲目比较通俗,音调呆板、单调,结构十分平浅,伴奏乐器单调且伴奏、表演均由一人完成,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程式化表演,但为其后期的丰满奠定了基础。
【各个时代代表性的画面速过
【京剧、京韵大鼓、渔号、山歌等演出场景
随着时代的推进、交通的发展,各地的交流不断加强,由此也带来了各地文化、艺术上的不断碰撞、摩擦。到了清康熙之后,东北的“靠山调”、“满洲转”以及京津的京韵大鼓、两河大鼓、京剧、梆子、落子等部分曲体纷纷传入胶东,为胶东大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温床。当地说书艺人不断吸收外来因素,将其融入胶东大鼓,使其等到进一步的发展。
早期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再其后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莱阳徐尚厚,道光十八年(1838)福山刘行有,同治年间(1868),黄县(今天的龙口)的著名艺人丁武臣在“盲人调”基础上,吸收当地渔号、山歌以及民歌等音调,创出了一种音调高亢、起伏、婉转的头腔和一些具有叙述性的新调,发展为具有主曲和插曲的说唱形式。他将以前简单的联曲说唱体制改为了主插曲体的说唱形式。这种体制上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今天胶东大鼓的雏形。
【抗战时期军队文化宣传
【乐器:三弦、书鼓
【梁前光照片及演出剧照
胶东大鼓生于民间,因此在演出曲目方面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初期,盲艺人们所演唱的大多是反映下层人生活的一些段子。每一个县说大鼓书的艺人都有一个组织机构严密盲人自治组织,叫“三皇会”,所谓“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会主要由长、副、判、管、律、政、臣、理、拘、查十个职位组成。长即会长(俗称瞎官),每年农历5月5日召开一次三皇会,由会长负责召集,主要是整顿纪律,对违反帮规的盲人进行惩罚。至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开始用它来说新书,影响进一步扩大,胶东大鼓逐步兴盛起来。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这一长期在乡村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也随着部队逐
渐地从农村进入了城市,并受到城市人民众的喜爱和欢迎。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与其它地区流行的大鼓无异,所以也叫大鼓,流行何地则冠以该地名称,故有福山大鼓、蓬莱大鼓、荣成大鼓等等。直到1949年9月,梁前光在青岛大众游艺社演唱时,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及由胶东各地大鼓合成诸因素,正式定名为胶东大鼓。从最早演唱盲调的艺人、乾隆初年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胶东大鼓产生至今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笔记本屏幕亮度调节没反应
【梁前光、王志部、刘国卿、刘岩峰照片掠过
胶东大鼓在我国近代革命史上曾起到的过积极地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于此深刻体现出胶东地区盲艺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盲人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传承,才使得我们的民族艺术瑰宝得以星火相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有梁前光、王志部、刘国卿、刘岩峰等。牛油果的吃法
【梁前光照片
教师节诗歌朗诵【梁前光剧照
【梁前光生平居所
【有关梁前光报道的旧报纸
【梁前光女儿的演出——小字幕打出
梁前光(1916~1973),鼓词家、胶东大鼓梁派艺术创始人,生于蓬莱县南王乡宿驾埠村普通农民家庭。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盲艺人激于爱国热情,将盲
怎样更改ip地址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中共北海地委派当时在北海剧团的梁前光,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梁前光对战区的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边写边排边演,及时进行宣传,陆续创作出《打大黄家》、《上营战斗》、《儿童英雄李大鹏》等一批宣传抗战的新作品。这些新鼓词通过“盲训班”的教唱,流传整个胶东,被誉为“革命大鼓”。艺人们学唱新词曲后,持胶东各界抗日救国会的介绍信到各村宣传演出,不再算卦和演唱旧书。生活上由村里派饭,临走给点财物衣服之类,众反映良好,各地纷纷仿效。1944年11月25日《胶东大众》曾为此做了专门报道,盲人训练班有力的推动了胶东大鼓在根据地的广泛传播。
在此期间,梁前光不断完善其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蓬莱龙山店盲艺人任福庭的钢板功,又吸收多种民间锣鼓和秧歌鼓点,形成了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表演时打破了文人绅士欣赏的“怀中抱月”式的轻柔打法,铿锵有力的钢板由慢到快、由快到急,很快将观众带进战斗气氛中,具有极大感染力。梁前光所唱被称为“梁派大鼓”,在板式上去掉了一些甩腔,增加了“快板”、“反调快板”和“蓬莱烧纸调”等唱法,采用紧张、激昂的开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