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直径和重量
作者:范剑鸣
来源:《星星·诗歌理论》2019年第06期
作者:范剑鸣
来源:《星星·诗歌理论》2019年第06期
尽管百年岁月让新诗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探索,并取得了可观的硕果,但诗歌的现实性焦虑似乎先天带来,从未消除。与其说这是由于外界现实在无限延伸和发展变化,不如说这是由于诗歌求新求变的内生动力使之。事实上,旧体诗在中国同步延续直至繁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更有典型性。一方面,旧体诗从格式到用辞容易在形式上陷入自恋,对现实生活有着先天的隔阂,偶有佳作能用古旧格律来表达当代生活,则让人欣喜意外。而容蓄现实同样是新诗的“软肋”,对现实的关注理解和思考记录,与艺术探索结合在一起,让诗人永远有一种言说的“饥饿感疫情解除封锁一般多久”,在现实性这个维度上写作似乎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一
当边缘化成为诗坛乐于承认的宿命,现实性焦虑似乎更多来自外界的期许。一方面城乡面貌、社会生活发生了纷繁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不少诗人仍然热衷“向内转”的路径,在个人生活圈子里打转,捧出的仍然是一些老旧的情绪和物象。这些现实性焦虑,当然含有一些
外界对诗歌的误解,但又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是的,一直以来有些人试图把诗歌指挥成工具性话语,认为不论是民众情绪还是官方意图,都可以借助诗歌进行传导。已故诗人陈超曾在《没有人能说他比别人更“深入时代”》一诗中,以戏谑的口吻对这种误解给予了抗辩:“时代,时代,我被这个词追赶着/我嘿嘿笑着,知道他们的时代所指何在”,而诗人却固执地看着“我家楼下/菜市场那家腌菜、豆腐坊”的底层民众。当然,陈超在这里并非反对诗歌的现实性,而是为诗歌辩论:诗歌不是新闻,不能用实用主义目光来看待它和要求它。
但是,诗歌与新闻不是绝缘。新闻有着最强大的现实性,诗歌对新闻的呼应有时能提升诗歌的重量。显然,诗歌与新闻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表达。新闻是“说”柳条像什么比喻句,是抢着时间“说”猴痘病毒疑进化>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而且不能主观地“说”,而诗歌则相反。卡夫卡说,“只是‘尹正整容说’某件事,那是太少了,我们必须‘体验’那些事情。这里,语言是中间人,是媒介,是生动活泼的东西,但是,人们不能只把它当成手段来对待,人们必须体验它,忍受它,语言是一位永恒的情人”。新闻与诗歌,其实一直有握手的可能,也必定有握手的时候。记得2008年冰雪灾害时,湖南3名工人在为高压线塔架除冰时殉职,有一期《焦点访谈》便是以一首诗歌做结尾:“风继续在吹,而我眼眶的冰/霎时融化。他们为大家驮着冬天与寒冷向远处去了/汽车保险买哪些在空阔的大地上,三
月的青草举着他们的背影”。这样的深度报道,这样的新闻手法,不但表明诗人在重大社会现实中可以在场,而且表明诗歌与新闻有更多握手的可能,诗歌由此能获得强大的现实性。的确,这样的新闻节目让观众再次看到诗歌的力量:有一种表达需要诗歌,有一种抒发需要诗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