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境的新造谈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
从意境的新造谈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工作调动申请书范文
作者:陶禹含 赵洪星
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10期
    陶禹含  赵洪星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我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美,并在意境营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诗歌传统与审美范式。我国新诗在兴起之初全盘反对传统诗歌,虽然走出了一条新路,却在发展中面临一些困境。古典诗歌传统与现代新诗是无法割裂的,从古典诗歌和文论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对意境进行新的创造,不失为新诗走出困境并建设自身诗学体系的良方。
    [关键词]新诗;古典诗;意境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黄加蓝是什么颜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58-02
中国口罩品牌排行榜    一、“意境说”的形成
怎么获得手机root权限    意境是由不同意象有机结合而成的空间性场景。首先从“境”字的由来看,“境”的本意是“竟”。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曲尽为竟。”段玉裁注曰:“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可见,“竟”原指乐曲终了,引申为事情的终结和土地的限界。在引申意义上,“竟”便演化为“境”。“境”指空间范围,起初多用于现实的疆界,后逐渐虚化,亦用于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强调了文外想象延展的重要作用,为唐代“意境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意境”的正式提出,是在王昌龄的《诗格》中:“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运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二、意境营造的主要方法
纱组词组    (一)核心意象造境法
12315投诉
    核心意象造境法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意象,推行出一些次要意象,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空间性场景。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的核心意象是“杨花”。诗人是如何围绕核心意象造境的呢?首先,精准生动的刻画使得意象十分饱满,如“萦损柔肠,困酣娇眼”写出了柳絮的“柔”与“娇”,诗人在塑造意象时倾注了深情,让读者对柳絮也有了爱惜。其次,运用拟人手法将“杨花”与“思妇”联系在一起,使意象具有了多义性和多维的想象空间。因为柳絮具有飘忽不定的特点,诗人将它想象成一位思妇在思念远行的丈夫。再次,善于运用时空变换来扩大意境。上片写杨花在路旁飘飞,下片写杨花随水波流去,运用地点的转换扩大了想象的空间。上片写柳絮正开,下片写“此花飞尽”,暗含了从初春到暮春的时间跨度,也隐喻思妇的青春在无尽的思念与等待中衰减。时空的转换使得诗歌的意境开阔,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