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渊源
浅谈现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渊源
我国现代人才选拔制度,尤其是现代公务员制度,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科举制度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隋代始便拉开了帷幕。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才退出了一千三百多年历代王朝都籍由此方式选拔任用官吏的历史舞台。这在一千三百多年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使其它各国都争相仿效。它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
中国现代的公务员考核录用制度脱胎于科举制,经过发展、完善,最后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也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进入了法制化阶段。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存在,在其优点背后一定有与之对立的缺陷存在。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加以分析借鉴,吸收其有利的经验,摒弃其封建渣滓,为当今公务员录用所用。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备于唐、宋,终于清,在中国前后存在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和僵化三个阶段。
1、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即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隋文帝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
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2、科举制度的发展dnf进不去频道
2017成人高考数学试卷
法人授权委托书范本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解试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举人参加解试合格的,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按照一定的名额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改变了随唐对商人采取歧视政策的弊端。应试几乎不受任何出身限制。宋代科举通过确立公平竞争,择优取士授官的原则,把读书、应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实行“学而优则仕”。辽金、元朝时期基本上沿用宋朝科举制度。
3、科举制度的鼎盛和僵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科举制度各方面的规定已经成熟,建立了系统的法令法规,社会各阶层从上到
下无不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影响最大、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成为应对科举考试的重要工具;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并与宋明理学相结合,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与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完全融为一体,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播及海外。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的到来,科举制度渐渐趋于僵化,各种弊端日益突出,最终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到1905年8月晚清政府废止了这一制度。
二、科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
中考祝福
中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主要表现出四个特点:
1、广泛性。隋炀帝改革九品中正制,设进士科取士,使所有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朝廷举办的人才选拔考试,即人不分南北东西,凡是全国范围的,均属选拔之列。据《中国历代状元传略》记述,中国
历代共有638个状元,来自22个省份,例如,隋朝状元房玄龄来自山东济南,唐朝状元柳公权来自陕西耀县,宋朝状元文天祥来自江西吉安,清朝状元林召棠来自广东吴川等等。因此,从状元分布的区域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有着相当的广泛性。
2、公平性。科举制度一个最大特点是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它打破了世卿世禄的独断性、秘密性,又克服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随意性。它以制度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选拔人才,使选贤活我懂得了
怎么在淘宝网上开店动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而更使这项制度显示出公平性。这种公平首先是一种机会公平,或者说是一种获得竞争的权利平等。它不再决定于出身,也不受乡议、地方官议等主观偏见干扰,而是只要有才能均可获得竞争机会。它不仅打破了世族贵族对权力的垄断,甚至突破了权力精英的界限。其次,这种公平也是一种实质的政治权力平等。开放的科举制度以制度文化形式几乎把管理国家的权力赋予整个社会,因此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传统。
3、竞争性。科举制度是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即通过分门别类的考试来确定官吏的选拔与任用,考试成绩是主要的标准。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为例,状元、进士都是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择优而录取上来的。在状元中,有不少是层层第一:解元、会元、状元,称为连中三元。没有特别的竞争能力,是无法脱颖而出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3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4、连续性。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对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种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平台。因此,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起,尽管期间朝代有所更换,但科举制度却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而坚持下来,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即使是像五代十国、太平天国,也把科举当作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整个封建时代背景中,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三、科举制度人才选拔的作用
1、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回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一项薄弱的人权在科举制度上可以得到一点细微的体现。它的最初作用,是改变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使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更趋于公平、公正性,让贫寒士子也有机会参政。随着制度的演变,更多的积极作用逐次体现出来:第一,加
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第二,科举不仅为中国历代发掘了大量的人才,对普及知识、促使教育体制向完善迈进也起到积极作用;第三,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管理效率。
2、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
科举制度在其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如果不看科举考试的内容,而只看科举的制度,那么无疑它是先进的。可以屹立在中华一千三百年之久,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然而再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