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人才观
孙子兵法》的人才观
           
               
                    《孙子兵法》的人才观
《孙子兵法》是一部旷世奇书,虽成书时间久远,却日久弥新,无论何时再读,总能开卷有益,读出新意;虽然篇幅简短,却影响深远,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广为学用。其中对如何选才、育才、用才,也有系统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思想。
选才主张“五字诀”
孙子在兵法《始计篇》中明确提出了为将者,“智、信、仁、勇、严”的素质标准,孙子把“智”放在五字诀之首,“智”是将领认识、分析、指挥战争的首要因素,在当时的教育和社会条件下,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把“智”放在首位,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孙子所提的“信”、“严”则是将领治理军队时,所应具备的品格和道德素质。信用是个人权威的基础,权
威恰恰是调兵遣将的先决条件。将领要言必信,行必果,才能有效的号令三军。“严”是指将领本人有威严,所带的队伍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严才能使兵士服从命令,队伍整齐划一。同时,在军队管理方面,孙子还十分强调实行“仁”治,即物质上的“仁”和精神上的“仁”,《孙子兵法》中的“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要求将领要在自己果敢的同时,使部属也具有勇敢精神,是队伍的行为素质要求和作风的根本体现。五字诀有四个字都是非智能因素,可见,孙子的观点中,既强调把非智能因素作为提高智能的基本途径,又强调非智能因素和智能因素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依存关系,五字诀构成了《孙子兵法》选才及评定人才的基本标准。
育才强调“四句话”
孙子认为,培育优秀的将领,要注重四个方面的素质结构。第一,“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将领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要有大将的风范,其实质就是应该具有不计名利、不避责任的品格和为民奋斗的精神。第二,“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优秀的指挥人才,在处理战事时理应做到沉着老练、冷静明智;管理队伍要公正廉明,对部属不偏爱偏私。第三,“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
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强调将领的“为实”精神。其实质就是强调作战应该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第四,将领要注意克服“五危”。这“五危”是指:死拼蛮干、贪生怕死、刚怒偏激、过廉好名、过于仁爱。他指出,只知死拼蛮干会被诱杀;一味贪生怕死会被俘虏;刚怒偏激易中敌轻侮的奸计;过于廉洁好名易入敌污辱的圈套;过于仁慈“爱民”易受烦扰而疲于奔命。
用才注重“八个字”
孙子关于人才使用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孙子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多次提出要给将领独立指挥权和现场处置权。他在兵法《谋攻篇》中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极力主张放手使用人才,发挥辅臣、将帅的主动精神和聪敏才智。孙子明确指出,“君子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
如何建立宽带连接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仁,则军士疑矣。三军即惑且疑,则诸侯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国君深居宫中,远离前线,不了解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却要事事做主,凭着想当然乱下命令,就是瞎指挥,必然导致失败。开明的国君在确定战争方针原则之后,就要把指挥权交给前方的得力将领,让他们因时、因地、因情制宜,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改变战法则及时改变,灵活机动的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对人才管理的启示          荐  ★★★
《孙子兵法》对人才管理的启示
作者:公炎冰,徐… 文章来源:滨州学院学报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12/7/18 13:20:44 
  摘 要:《孙子兵法》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人才管理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子兵法》中对于“将”的要求,可借鉴指导拟定选拔人才的标准,用人治势的理论可借鉴指导具体的人才管理,其“以将造势”、“治众成势”、“兵强发势”的战略思想在人才管理领域具有切实的指导性和广泛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人才管理;素质
在家上班的工作  《孙子兵法》关于选拔人才、用人才治势、激励人才的思想,成为人才管理的重要借鉴。现代社会,择贤用能、增加势能、发挥人的潜力已成为人才管理的核心内容。这里重点探讨人才选拔标准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
一、选拔人才
古往今来,寻将帅之才是治国大事,也是人才管理的首要内容。孙子结合军事战争实际给出了“将”的标准。即,必须德才兼备,知其所忌。
(一)德———忠诚、气节
《地形篇》:“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讲的就是将德的问题。《谋攻篇》:“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也要求将帅须具有忠信的道德品质,能忠于上、和于同事和下级,内外团结,具有兢兢业业的事业心。“德”是个人的生存之本。人之无德,不可交也。行端品正、胸怀大局之人,不论走在哪里,都会备受欢迎。道德败坏、个人主义之人,则众人排之,组织弃之。中华民族历史久远,忠贞之士层出不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就是德之楷模。德是发乎心的东西,发乎心才会动乎情,进而会见之于形。“德”如果出了问题,将会对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造
           
               
                    成巨大损失。古今中外,由于临危叛变、临阵倒戈、因利变节而亡家亡国之事常有。正如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说:“人的品德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在品德与正直方面如果有缺点,则足以败事。”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挑选那些忠诚于国家、忠诚于组织、忠诚于职责,求实、无私,能够摆正自己位置,把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于国家利益、组织利益之下,能够自觉锻炼、培养良好的品格,自觉融入组织的各项工作,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层次,提炼优良品格,能够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壮大而尽心尽力,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二)才———五种素质
袁隆平的故事概括
《计篇》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帅要睿智,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能致人而不致于人。要诚信,能有功必奖有过必罚,能赏罚分明。要仁爱,能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能厚而能使、爱而能令、乱而能治。要勇敢,能怯生于勇,但勇者不得独进。要严明,能行法令
兔字成语、练士卒。
一是人才素质要全面。当代的人才应广读博览,掌握最新技能;诚信可靠,以人为本;宽厚博爱,胸有大志;勇敢顽强,勤奋进取;严格要求,谨小慎微。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这五种素质,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时势变化,如曹操说:“将宜五德备也。”王哲所说:“五者相须,阙一不可。”二是人才的各种素质应有效组合。若少去其中任何一项就会出现“专任智则败;彳扁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患;持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的现象。同时,各种素质是相互关联,各得其所而起作用的,如果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素质,将违背各适共用的原则,产生内耗,导致整体功能下降。因此,五种素质应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在选拔人才时,要考虑其整体素质,处理好各单项素质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重长处不知短处,也不能只避短处不用长处。
企划部职责
(三)将忌———“五危”、“患军三”
《孙子》专门列出将帅应忌讳的事情。《九变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认为“凡此五者,将之过也”。《谋攻篇》:“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
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对于人才而言,一方面应具备良好的性格。作为组织中的人才,应明白自己要注意哪些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只凭热情蛮干,会钻进牛角尖,陷入困境。如果瞻前顾后,担心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就有可能被对手抓住弱点。如果性格急躁易怒不冷静,耐
           
               
                    不住刺激,就可能受到他人诽议,做出错误行动。好计较名誉身份,虚荣心强,就会被人利用。过分溺爱部属,对手就有可能利用这个特点,加以烦扰。磨砺良好性格,增强人文素养,是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要精通本职。如果不了解组织外部情况,贸然采取行动,就会破坏组织功能。不懂得组织内部的管理事务,组织成员就会迷惑不解产生疑虑。所以,作为组织中的人才,要知道怎样的性格会对组织产生危害,怎样的做法会导致组织失败,能够避免这些行为,就会减少一些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因素,促进组织走向成功。所以,作为人才,应深刻洞察“五危”,“患军三”,明理自己的责任,克己、省身,方能成大事。
二、用人治势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汹涌奔腾的水能把石块漂浮起来,就是势。同篇又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战争的人造势,像在千仞高山上滚下一个圆形巨石来,那就是势。《形篇》:“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指挥者在指挥士卒作战时,强大之势像山巅冲下的溪流一样,积水一泻千里,这是力的体现。作为管理者,必须善于“战民”以成大“势”。营造组织的强有力态势,塑造组织的外在形象,会给外界以强烈震撼,产生信任力、亲和力、吸引力。《孙子兵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用人治势。
(一)依“将”造势
电脑广告《孙膑兵法》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黄石公《三略》说:“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一句话,人是造“势”的关键。
1.将能而君不御《谋攻篇》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有能力,做君主的不要干预将的行动,以保证将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一位最佳的领导者,是一位知人善任者,
当下属甘心从事其职守时,领导要有自我约束力量,而不可插手干涉他们。”这正是管理者要追求的驭人目标。《九变篇》还有这样一句话:“君命有所不受”。这里讲的是辩证法,是同“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一起的。因此,将能而君不御有两层含义。一是“君”不干预。选拔好的将领,就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心大胆地使用,委以重任和职权,充分发挥“将”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能力,非到万不得已不去干涉其活动,保证“能级原理”和“目标管理”的运用与功能发挥。二是“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我们常说的“政策和原则界限”,是由上级文件、指令中规定的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除了上级规定的政策和原则界限外,更多的是要靠领导人的智慧、才能、判断能力和对组织、对集体的赤胆忠
           
               
                    心。现代社会,领导与被领导之间民主性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应该允许“将”见义而行,无需待命。
要实现“将能而君不御”这一目标,应做好三点工作:一是目标决策。即“庙算”在先。结合本组
织实际,通过目标管理中“W”型与“M”型决策的结合,将辩证方法、系统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制定目标并布置给“将”。二是指导督促。对于工作中必要的环境情况,可能遇到的影响因素及可能得到帮助的场所等,尽可能提供给“将”,指点其工作思路,促进目标的实现。三是授权。管理上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授权,而如何授权则充分体现领导艺术。管理者充分授权,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其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从人才管理到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转变。高素质的人才应当能够独当一面,勇挑重任,在事业上有所追求。能够在原则框架内,依照本职职责,积极负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升华本组织的综合素质,增长本组织业绩,凝练本组织的特精神。“将能而君不御”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将”能够按着自己的思路,寻最佳途径,实现本组织目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