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生】“无字天书”的秘密
名家简介:雷兴山
渺沧海之一粟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三智道商国学院特聘导师。
原文摘自文化中国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社会对于考古有着种种误读。考古不是盗墓,不是挖宝,不是搜奇猎异。考古是用物证复原历史,从而汲取智慧。真正的考古学家是朴素的、田野的、满身尘土而又乐在其中的。雷兴山参与的考古工作中,先后有5个项目荣获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周公庙遗址发掘更获得中国田野考古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一等奖。不过,对于读者,他更想表达的是,更多的人可以去参与考古、享受考古,更重要的,是唤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985大学有几所
“考古读的是无字天书”
没有历史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物证的历史是空洞的。
在一些人眼里,考古学家被等同于《夺宝奇兵》中的形象,电视剧中野心膨胀的考古学家形
象,抑或是时下流行的鉴宝专家,其实,这些都是对考古的误解。在一个真正的考古学家眼里,金银珠宝与破碎瓦片具有同等的价值。也许对文物学家来说,可以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一件文物的价值;对于考古学家而言,一件文物是否重要是通过学术价值来评判的,并且力争从每一个古代遗存上读取古代历史。
西拉姆说,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让被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考古学简单来说就是历史学。但是,与书斋的,翻阅、研究古籍的历史学家不同,考古学家虽然也是搞历史,但读的却是一本“无字天书”,工作场合不是书斋,而是田野,读到的不是文字,而是古代的遗留,有的是遗物,有的是遗迹。
由于古代遗存大部分是埋在地下,要用手铲去发掘,考古学本身有一套工作方法、技术和理念,去翻阅这本“无字天书”,并且用一套办法把这些遗物和遗迹转化成可以读懂的信息。考古学家根据这些古代遗存复原方方面面的历史,使不会说话的古代遗存转化成资料,让非考古学家能了解历史真相,体验古代社会。
古代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记录很少,大部分都湮没在历史之中。考古学家的工作是发现古
代遗存、发掘古代遗存、解读古代遗存,考古不是象牙塔的学问,而是靠“物”来研究的学科,从中得到物证去复原历史,进而从中汲取智慧。在我们看来,没有历史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物证的历史是空洞的。考古就是要发现物证,使历史饱满,从而升华到思想。
例如,谁都知道武王灭商的故事,一部《封神榜》在中国人尽皆知。但是,真正的商末周初是什么样子?灭商前后周人和商人是什么样的关系?历史记载非常少,《封神榜》又不可信。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这么重大的事情,但究竟当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却不为人知。西周时期的文明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影响最大的时期,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思想,其开创者孔子就是以周公旦为师。周初的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周人的思想是什么样的思想?书上很少,就只有从考古中去发现了。
我是歌手第五季排名考古学家到田野里去寻,去发掘西周时期的遗存,通过整理研究,拿物证复原历史,并通过对比研究,去发现当时的思想与文化。在周公庙遗址发掘中,我曾经亲手挖到周公旦用过的甲骨,当我触摸到周公旦遗留的物证时,我就有一种想要穿越时空,与周初文明对话的感觉。
灭商之后,周人如何对待商人,商文化与周文化的差异,这些都可以在遗迹中揭开谜底。在我们发掘到的周人的墓葬里,不论是最高等级的墓葬,还是普通等级的墓葬,都见不到殉人、殉牲,而商人的墓葬,即使很小的墓有时也有两个人殉葬。周人在对待人的态度上与商人不同,谁仁谁不仁,一目了然。
灭了商以后,周人开始对商人集中管理,并且保留商人原来的文化、生活习俗,商人也可在周朝做高官。所以,进入西周之后,还是能看出哪些是商人的墓葬,而哪些是周人的,例如商人殉葬了大量的酒器,周人墓里则很少。一直到西周晚期,很多商人还保留了这些风俗文化。这一点也正能看出商人与周人的一大区别。
我研究先周文化发现,周人的文化是不断开放的。从公刘时期自邰迁豳,到古公亶父迁至岐,周人一直吸收戎狄等当地文化,至灭商前夕,已经实现了很好的文化融合。而灭商以后,周人在物质文化面貌上又吸收了包括铸铜技术等大量商文化因素。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而作为战胜国,周人主体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延续得非常好,这也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壮大的根本。
我们现在讲国学也不是要死守着原来的东西。陈寅恪先生提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要“返本开新
”。“返本”就是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明的智慧,而考古就是在寻本中返本。“开新”也不局限于吸收西方文化,继承我国传统文明的智慧,进行文化思想的创新,也是“开新”。就像周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开新”的过程。
“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描写春天的古诗大全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同时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考古得出来的结论,很多都不是经典著作中能有的。从灭商前后周人文化的发展、西周文化的形成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形成,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文明之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古学家是搞历史的,然后我们去寻物证。看这些物证的时候,不管是金银珠宝还是破碎陶片,都能从中读到历史,感受到智慧和文明之光,让我们以历史为鉴,以古人的智慧为鉴,以古人的仁德为鉴,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快餐排行榜所以,考古学家不会去收藏这些古代文物,不会把它们据为己有,也从来不会拿金钱的数量去衡量、判断这些古代文物的价值。在我们眼里,只有历史与文明,没有金钱。
对古代文物的珍视,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在我们当代,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好文
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同时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留给后人,不会再给后人更多的启迪。因此,对于很多古代遗存,我们不主张去发掘,而是把更多信息留给后人。事实上,凭我们现在的智慧、手段和技术,有些考古就等于破坏。不如留给子孙后代一笔宝贵的财富,使子孙后代汲取更多的精神财富。
考古发掘分为主动发掘和被动发掘。每年全国批准的主动发掘项目只有二三十项,但是每年真正的发掘项目是几千项。为什么?以前,盗墓是最大的原因。考古学家“配合”盗墓贼,盗墓贼一盗,考古学家就要去清理,跟盗墓贼抢时间。而现在,更可怕的原因是经济建设,它带来的破坏非常严重。经济应该要发展,文化遗产也要保护,这两者实际上是不矛盾的。之所以破坏这么严重,造成两者的严重对立,是因为人们没有这个意识。
现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公众考古学研究中心。公众考古学在西方已经很普遍,但在中国还很少。我们现在深入街区、市井去讲考古,办夏令营,给中学生讲解,最重要的目的不只是普及考古知识,更是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现在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比较强,哥本哈根会议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实际上,保护文化遗产应该像保护自然环境一样,这个观念必须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文化遗产不仅给
我们当代和我们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使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从中汲取营养,而且对我们当代的建设也一样重要。建设一个城市是经济城市还是文化城市?我们需要对文化底蕴有更多追求,而不是只能产生经济效益。城市名片打出来的时候,文化对经济建设是起促进作用的,而不是破坏,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整个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事。
现在经常出现的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件其实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遗产对当代发展的作用,这样才有动力,有热情去保护。但是,盲目的开发就是短视行为。文物保护需要一些商业运作的手段,但不能纯粹以商业为目的。打着保护文化遗产之名,有时候适得其反,其实不利于保护。
“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
考古的魅力就在于当你走在田野大地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一个什么样的重大发现在等着你。
考古既不是夺宝奇兵式的浪漫主义,也不是鉴宝式的与金钱关系亲密。说到考古学家,最典型的形象是满身尘土,却也乐在其中。我从1989年开始考古以来就从没有间断过,最近
十年几乎一半时间在田野度过。我曾经说过,考古实际上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完美结合,探险活动与严肃科研活动的完美结合。对考古学家来说,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考古学家,必须具有吃苦精神,要进行长期艰苦的研究,而不是撞大运。考古的魅力就在于当你走在田野大地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一个什么样的重大发现在等着你,当你拿着手铲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铲出来的是什么,永远有宝藏在等着你,永远有未知在吸引着你。有这种精神,再苦也不觉得累。在博物馆里,人们对那么多重要的宝贝熟视无睹,就是因为没有切身的感受。而只有切身体会,享受到考古,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而这也是发展公众考古学的必要性所在。我最近研究的课题是建立考古发掘标准体系,其中就把公众考古作为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前,考古绝大多数是与人“隔绝”的,重要的项目还有武警站岗,警犬虎视。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提倡在保护的基础上,边发掘边开发。至少让当地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当地人在知道之后,配合考古部门保护文化遗产,也出现了很多感人的实例。最轰动的陕西眉县杨家村5位村民保护27件青铜器,上报有关部门的事例。国家文物局对村民们进行
了表彰,并组织了国外旅游,这件事也激励了一批人保护文物,使更多的国宝被保护起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