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习俗:放天灯
作者:薛为俊
来源:《椰城》2009年第11期
作者:薛为俊
来源:《椰城》2009年第11期
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下午海口的堂哥打电话叫我晚上过去吃饭。饭桌上几杯酒下肚,扯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说起儿时在村里放天灯的事儿,堂哥甚是兴奋,手舞脚蹈,声情并茂,唾液横飞,我的思绪也跟着带动起来,往事似游丝似的,牵动着我的心,把我带回了童年放天灯的年代。
天灯又称孔明灯驾考新规,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西方世界的劫难3 答题(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至于为什么在七月十四这一天放孔明灯,当时在我们那里有两个版本:其一是纪念孔明,相传这一天是孔明的死忌。但我后来查了一下《三国》发现诸葛亮卒于蜀建兴十二年秋八月(公元234年),和第一个版本是不吻合的。另一个版本是放孔明灯多为祈福之用,村里的男女老少亲手在天灯上面写下心愿贫困生补助申请书,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象征丰收成功,健康幸福平安年年岁岁。相传天灯是由大
陆流传到海南的,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种很有特的民间风俗,特别在我们儋州这一带的一些村庄,放孔明灯已形成一种文化和传统,你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天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天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
儿时的回忆如此清晰,那是纯粹美好的记忆和烙印,是一辈子都不可能抹掉的。母亲做的可口点心可以记住一辈子,在90年代初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粉条年糕只有在过节才能吃到的东西,如今却变得非常的寻常。儿时最怀念的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之外就是七月十四鬼节了。因为这一天除了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妈妈做的美味佳肴之外,还可以到村口那个晒谷场去看大人们放天灯。
村口的那个晒谷场是放天灯的唯一场所。在遥远的记忆里,七月十四这个日子,农忙已过,所以大人们才有那份闲情来制作孔明灯。在那九月清凉的秋夜里,月光如水般洒满村间的羊肠小道,夜空繁星点点。当晚各村子都会竞赛似的一个接一个放天灯。太阳落下帷幕不久,月亮悄悄爬上夜空时,满天放飞的天灯就会与满天星斗争艳斗鲜,赛着谁占的空间多,谁更亮更高。地上同样是多如星星般的看客,围着将要升腾的天灯欢呼雀跃呐喊鼓掌助威,有些有文
化的老人还在天灯的上面写上对联、诗歌,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天灯啊,天灯,你飞啊飞元宵节贺词短句,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希望,飞到天上去,探索祖国的宝藏。整个宁静的山村就像过年一样热闹。黄昏快到放天灯时刻,孩子们来不及扒几口晚饭便冲往晒谷场了,为的是第一时间目睹天灯的升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