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启示-改
灭蚊方法德宏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启示
德宏州第七期民干班  董雷
从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30年中,我国不仅建立了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
当代中国人最熟悉的词汇是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意义重大而又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为一次关乎当代中国前途与命运的重大历史转折,必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伟大的成就
从实践层面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众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方略深入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众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等显著增强;文化建设成绩卓著,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管理逐步完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展开;祖国统一取得重大进展,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顺利收复并保持繁荣稳定,两岸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关系迈上新台阶,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担负着日益重要的角;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加强
从思想理论层面来看,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形成了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和
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工商管理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宏州委、州政府敢为人先地提出了在德宏实行边境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1985年,德宏州委、州政府作出把德宏全境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的决定,德宏边境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各族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云南省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适合州情的发展道路,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德宏州生产总值由1977年的1.1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4.04亿元,增长6.1倍;人均生
产总值同步增长,由1977年的179元增加到2007年的7177元,增长5.3倍。第一、二、三产业百分比由1977年的68.2:11.5:20.3调整为2007年的30.9:28.4:40.7。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其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07年达39.9%。
二、德宏州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重点来抓,深入贯彻落实各个时期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7年的0.9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3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6.6%。
三、德宏州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特别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建成了众多中小水电站、机场和一批重点工程,1977年至2007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由0.16亿元增加到59.64亿元,累计投资290亿元,年均增长21.8%,仅2007年一年完成投资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前20年的累计投资。
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宏州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孔雀之乡”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使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据统计,德宏接待国内外游客由1991年的4.
6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334.43万人次,年均增长15.9%;2007年,接待海外游客6.24万人次,国内游客328.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85亿元。
五、德宏州对外贸易逐步扩大,走上“外贸兴州”的发展道路。1985年州委、州政府做出了将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的决定,从此德宏边贸迅速发展。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瑞丽撤县设市,决定畹町和瑞丽两市为全国沿边开放城市,同年9月,《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经济贸易管理条例》(试行)公布并实施,使德宏州边贸管理更加规范。1998年,告民族集市贸易园成为我国第一个免收一切行政费用的地区。德宏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近5.6亿美元,年均增长27.5%。
深刻的启示
矢志不渝、坚定不移。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如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仍然存在,收入分配
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有相当数量等等。对此,我们应客观分析、沉着应对,认清方向、坚定信念。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谋求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了更好的完成“十一五规划”,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德宏州的各项指标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以省政府提出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为契机,顺势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的思路,要努力把德宏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黄金口岸,力争成为云南省沿边开放的先行区。
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对德宏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德宏处于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对外开放中最具优势。如果说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德宏就是这个桥头堡的黄金口岸。
从历史、区位、资源、文化等各个角度看,德宏都具有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德宏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塞,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三大通道的出入口,是中国经济区、东南亚经济区、南亚经济区的交汇点,是中国云南陆地连接东南亚、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最佳结合部和最便捷通道。因为地缘接近,德宏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德宏拥有瑞丽、畹町2个国家一类口岸,章凤、盈江2个国家二类口岸,28个渡口、64条通道、9条公路通往缅甸,发展口岸经济的条件非常优越。改革开放以来,德宏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建成了瑞丽、畹町两个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告边境贸易区,形成了边民互市、边境贸易、跨境经济合作的沿边开放格局。据统计,德宏对缅贸易占中缅贸易的29%,占滇缅贸易的64%,在中国对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在中国外贸大幅下滑的2009年,德宏对缅贸易仍增长了0.2%。
二、加快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已成为制约德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瓶颈。赵金说,为提升沿边开放水平,近年来,德宏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重点抓好“一个机场、一条铁路、三条公路、四个口岸”,力争将芒市机场升级,修
吉克隽逸不要怕建泛亚铁路西线大理至瑞丽德宏段,建设杭瑞高速公路龙陵至瑞丽段和腾冲至瑞丽、芒市至腾冲两条高等级公路,两个一类口岸完善设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形成连接国内,通向东南亚、南亚的交通网络和沿边口岸。
三、和艾滋病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公害,而德宏州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是引起的。所以德宏州必须把打击犯罪,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做为重点工作来抓。缅甸克钦地方民族组织主席布朗生在1991年4月宣布在克钦控制区全面禁种,让烟农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德宏顺势开拓性的开展了“政府倡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的替代种植行动,从此拉开德宏与缅甸农业合作的序幕。推动德宏与缅甸农业合作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合作水平,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各级相关部门应把对缅甸农业合作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二是把与缅甸的农业合作上升为国家行为。三是用“农业合作”替代“替代种植”,制定完善的对缅农业合作的政策。四是企业应按“政府导向,市场为主”的原则选择好合作项目。
四、大力发展生物特产业,即围绕竹子、咖啡、澳洲坚果、柠檬、油茶、核桃等“六棵树”和番麻“一棵草”做文章。努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加大工业在财政收入的比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