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金周旅游的利弊分析
行政主管岗位职责我国旅游黄金周假日经济利弊分析
摘要:从1999年到2008年,黄金周已经走过10个年头。这一具有中国特的公共长假消费热潮,从最初的备受追捧到现在的饱受争议,此一过程令人印象深刻。自1999年以来,黄金周就一直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大好时机。从不断攀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黄金周”继续为吃、住、行、游、购、娱及众多衍生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虽然“黄金周”的运作还有这样那样的尴尬,取消之声不时有之,但“黄金周”仍然吸引人非议。。“七年之痒”拷问之下,黄金周何去何从?本文详细阐述了旅游黄金周的利与弊,从多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期望
关键词: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交通,破坏
一、黄金周的总体概括
“黄金周”是1998年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了刺激国内需求而推出的一项经济活动或说制度安排。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期,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消费市场低迷。为解决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均不太理想。有一次,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利用假日到故宫视察,看到了假日消费市场高涨的场景深受触动。很快,有关部门便提出了利用假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思路。具体做法是把两个双休日和国家法定假日结合,形成一个比较长的假日时间。到了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由原
苍井空 麦浚龙来的每年7天调整为每年10天。春节、“五一”、“十一”法定休假3天,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续7天的长假,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黄金周”。到目前,“黄金周”已经历了7年。由于它在短期内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对市场消费的影响,社会各界包括经济学家对其上升到“假日经济”的高度来认识。除了拉动经济增长外,对人们休息权的尊重也是当初实行“黄金周”的一个因素。从整个人类的休息权演变来看,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1860年英国工业革命初,工人每周要工作6天,一天工作10小时,到20世纪初,美国的工人每周仍要工作60小时,直到1935年,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才规定,一周工作5天每天8个小时。可以说,休息是人类固有的权利,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新中国从建立开始,我国实行的都是每周6天工作制。到1995年5月1日,我国才实行双休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年假休假办法,把“五一”、“十一”、春节休息延至7天,于是“黄金周”应
运而生。这对商家而言,是一个绝好的赚钱机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个难得的休闲、会客时期,而对于旅游业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
二、“黄金周”曾经风光无限
1、据了解,我国实行七年“黄金周”后,累计出游人数已达1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5亿元之多。不可否认,“黄金周”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旅游的好机会,而且仍在扮演着“经济增长点”的角。
但是,翻看近几年来的“黄金周”新闻,冷静思考“黄金周”的7年历程,从备受追捧到饱受争议,从运动式的旅游方式到给社会造成的供给压力,从服务质量下降而造成的大量投诉,从旅游业的盲目过度开发到对资源的破坏,“黄金周”遭遇的尴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黄金周”设立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拉动经济扩大消费,营造所谓的“假日经济”。现在看来,经过几个“黄金周”,并不能达到使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经济出现不正常波动。因为,“黄金周”仅仅是改变了消费时间和消费地点,从全年的消费总量来看,并没有得以改变。因为,消费总量主要是由一定时期内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的。例如,“黄金周”导致消费者旅游或购物的增加,是商家利用了集中营销策略和消费者存在一定的盲目或非理性消费造成的。五月“黄金周”,使当月销售额大量增加,但“黄金周”过后则出现连续几个月的消费急剧下降,十月“黄金周”也是如此。由此看来,“黄金周”只是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时间,从全年看并不见得会增加多少消费总量。
3、在现实生活中,“黄金周”更多地被人进行经济解读。各地在每个“黄金周”后必然发布的经济捷报,强化了人们对“黄金周”经济特性的认识。而事实上,“黄金周”的意义应当不止于经济。“黄金周”凝聚了政府对人民众的关心,顺应了人民众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实现了公民的休息权,而且人来人往也反映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还有一点更重要,“黄金周”的实行改变了勤劳朴素中国人的生活休闲方式,培养了大批国人定期休假的习惯,使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生活方式更加以人为本和愈加丰富多彩。
三、黄金周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缺乏对市场宏观调控的经验和缺乏全国性的长时间全民统一放假模式管理,“黄金周”集中旅游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接待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损坏;交通拥堵,航班、车次、汽运高度紧张,安全事故增多;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旅游价格上涨;接待量的剧增,使服务质量下滑
,消费者利益受损;投诉率的提高,迫使许多旅行社人为压缩业务量等。难怪不少旅游者抱怨,“黄金周”期间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受罪。社会上由此出现了不少否定“黄金周集中全民放长假”方式的观点,包括也遭到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质疑:“一窝蜂”的休假形式不从根本上改革,黄金周的含“金”量就会越来越低,并指出“黄金周集中全民放长假”存在四大弊端。
1、“黄金周”被限定于“五一”、“十一”和春节,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未达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使其与节日后旅游市场的清淡形成鲜明对比,不利于旅游产业长期平稳的发展。
如何折玫瑰花2、“黄金周”客观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为适应对假日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企业硬件设施供给的常年性、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为企业安排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火腿肠的做法
3、“黄金周”供求失衡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出现商家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假日期间商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有一种“一锤子买卖”的思想,粗放型服务较多。旅游企业或经营者通常会采取诸如提高旅游景点的收费标准、降低安全保障及改变旅游计划等方法解决供求失衡问题,使消费者权益失去保障,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4、“黄金周”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寻策
国际上绝大部分国家一般每年只有一次全民集中放长假时间,如欧美国家一般多是在年底前的圣诞节,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在春节前后,日本是在每年的五月初左右。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在一年之内集中全体国民放三次全国性的长周假,更少有国家通过政府发布通知将假期间的两个周末上移下错,来将三天的假期延长成七天的长周假。这些国家如遇一年一次的两三天以上的假期,一般都是企业或政府部门自行决定自己单位是否要将周末上移下错,而不是一个政府统一的全国性的行为,如欧美国家一年一度最长的全公众的圣诞节假期,一般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调休多少个假日。国际上很少有一周之内全国都不上班,许多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都关门,而且一年之内重复三次全国上下统统放假的状况。 卖油翁文言文翻译
中国采用的是阳历制,每周休息两天,这和世界上大多国家是接轨的。中国的大中小学的假期和世界上大多国家也是基本接轨的,每年分为寒暑假,一般冬天一次,夏天一次。另外就是两个周末在
全国范围内人为调休的做法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不习惯的。实际操作上,在国内的许多机关企业,甚至外企,都将七日的长假放到了九天,甚至十天,因为长假过完要接着在调出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上班,对很多和国际企业接轨的企业来说无事可干,因为国外公司都不上班,股市也不上班,很多合作伙伴也不上班,所以很多企业索性将应该上班的周六和周日也和长假一块休了。这个时候你如到北京和上海的高档写字楼去,会发现很多外企的门仍然是关着的。所以说,三天的假,变成了七天的连休假,很多又变成了九天的假,一前一后,整个各行各业有差不多十多天才能恢复正常作业和运转。
另外一方面,五月和十月的黄金时间休假太长,也会影响其他时间的正常工作。现在,中国的五月上旬和十月上旬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不能安排任何正常的工作,很多工作会挤压到其他的月份。如国际上一般是一夏天的长假完了后和学校开学后,九、十月份是最忙的季节,全世界各行各业又都开始高速运转起来。然而,由于中国在十月份有十多天无法正常安排工作,会议,访问等,使得很多工作都安排到了九月份或其他时间。假期多是件好事,但假期安排太密很多时候也不利于人工作和休假的节奏和规律。
五、市场之手化解矛盾
国内经常有一种说法叫做假日经济,理由是放长假能够拉动国内经济。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圣明认为,支出增减与假日长短的关联性并不大,却与收入增减密切相关。如果每年支出收入的比例基本稳定,在长假所在的月份中多花了钱,一般在其他月份的开支就会相应减少。有统计表明,“五一”、“国庆”和春节所在的月份是一年中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最多的月份,然而相邻的月份又是最少的。
1、中国假期的特征
中国的公众假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放假较为集中,而不是象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那样采取分散放假的形式。分散放假可以大大提高国民享受假期的质量和水平,也免除了旅游行业和旅游设施出现的忙闲不均的现象。目前,国内除去每周末两天假外,全国公众假期一年有10天,分别是元旦一天,春节、五一和十一各三天,这实际上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上许多国家放假的水平。但在放公众假期的时间运作上,却可以很好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施和管理公众假期的规律和经验。 
寒食古诗2、寻求解决方法
“黄金周”是我国政府根据国情制定的有中国特的假期,是一个创举,尽管有所不足,但7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我们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是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面对“黄金周”出现的问题,政府并没有取消它,而是要创造更多的“黄金周”,并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黄金周”期间政府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问题。如今,政府正不断总结“黄金周”的经验教训,所有旅游参与者也应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面对“黄金周”。随着旅游诚信体系的建立、充分运用市场杠杆作用、重新定位“黄金周”的功能以及运用更多“黄金假日”分解“黄金周”压力等举措的推进,人们有理由相信,“黄金周”的尴尬其实是可以化解的。 
3、遵循市场规律
旅游是一门科学,旅游发展是有市场规律可循的。在西方国家,为什么没有也没必要设“黄金周”,因其旅游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人们通常利用由自己决定的休假时间出门旅游,有效避免了集中出行造成的旅游资源紧张。而在我国,旅游业还处在发展阶段,旅游业六大要素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造成了旅游服务供需的不平衡。对此,我认为一方面可以合理地进行旅游规划,利用市场的力量吸纳资金,大力发展旅游业,满足旅游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过热的旅游景点,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价格、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应对供需不平衡。
六、重新思考“黄金周”定位 
1、矛盾的化解
化解“黄金周”的矛盾,还应该重新思考“黄金周”的功能定位。我认为,不应把“假日”和“经济”刻意捆绑,这是因为,“假日”和“经济”本身就是矛盾的,假日就应该“休息”和“娱乐”,不应该鼓励利用假日去做集中、运动式的旅游或经济活动。在我国,“黄金周”使一部分人得到了休息的权利,但也使许多人(包括各类服务人员如店员、宾馆服务人员、导游及警察等)围绕着“黄金周”而加班加点。发达国家从来也没有什么“黄金周”之类或“假日经济”的说法。在法定休息日,商家不得在法定休息日强制员工从事经营或生产活动,否则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即使提供购物的服务性行业也必须到劳动管理部门登记申报,并支付比平时高出好几倍的工资。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你可以看到西方的景象是在法定休息日里商店“门可罗雀”,厂房内“鸦雀无声”。“休息”通过法律得到强制保障。
2、功能定位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时效性,假日经济也具有时效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黄金周”这种经济活动的收益小于所付出的代价,因此,“黄金周”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以解决目前存在的负面影响。适当增加“黄金假日”,鼓励带薪休假和轮休制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士提出了类似的想法。我认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