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化与美好生活——基于33个沿海城市2000—2019年面板数据
旅游化与美好生活
———基于33个沿海城市2000—2019年面板数据
张广海,张 红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基于我国33个沿海城市2000—2019年面板数据,在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度居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基准回归和门槛回归,探究旅游化和居民美好生活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为1.740;(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美好生活的首要和关键因素;(3)旅游化水平对居民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呈现递增趋势,入境旅游在越过门槛值后产生负向阻碍作用;(4)城镇化率、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对居民美好生活的提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从认识旅游化动态过程、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关 键 词:旅游化;居民美好生活;门槛回归;沿海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2?0080?06doi:10.3969/j.issn.1003
2363.2021.02.014收稿日期:2019-10-27;修回日期:2021-03-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138)
作者简介:张广海(1963-),男,山东临沂市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E mail)guanghaizh@163.com。
通信作者:张红(1993-),女,安徽安庆市人,硕士生,主要从事
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E mail)journeyzhang1007@163.com。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现阶段各项事业发展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旅游活动与人民幸福高度相关,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精神追求。同时,旅游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美好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8—2019)》发布的信息,
2018年百姓整体幸福感指数50.99%,同比上涨6.81%,美好生活指数102.75,
同比上涨0.31,整体上实现相对满意的生活水平。同时,南京、长沙、合肥、广州、昆明、呼和浩特、重庆、海口、郑州、银川上榜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的1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美好生活指数较高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也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其中南京、广州和重庆2018年旅游总收入位于全国前十。可见,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地域上,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美好生活存在一定的协同现象,表明二者存在密切联系。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居民美好生活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综合性强、带动性大、开放度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活力和动力,部分旅游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城市已经显示出“旅游化”趋势。“旅游化”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要支撑和动力来源从而推动城市发展的过
程和状态。随着旅游化程度的加深,探讨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美好生活的作用强度、在不同旅游化水平下城市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旅游化概念由B.Young提出,其初衷是为了表达旅
游业发展的影响[
1]
。此后众多国外学者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国内城市“旅游化”概念是由旅游“城市化”概念引发而来,后者强调旅游业服务于城市发展,是旅游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而前者则将旅游业置于主导地位,提出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主动迎合旅游业发展需要[2]
。随着研究的深入,旅游化
载体有所扩展,逐渐向城郊结合部、乡村、体育基地和文
化遗产地等特殊微观地理对象转移[3-4],研究具体区域
旅游化开发、建设问题。伴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旅游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动力。在旅游
化实践发展的同时,张广海等[5]立足于旅游产业特征和
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提出“旅游化”概念,认为旅游化是一种现象和过程,也是一种重要动力和生活方式。此后,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
化水平的测度和时空演变[6-7];二是旅游化与城镇化关系,主要研究二者响应机制及耦合协调发展问题[8-9]。
美好生活虽然是个体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主观幸福感受和评价,存在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但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人们的这种感受和评价具有共识性[10],因而
美好生活水平是科学的、客观的。就其价值内涵而言,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民主政治权利,也包括
精神追求和生态环境等[11],体现了生活美学的价值导向。美好生活是丰富的、动态的[12],其构建既需要立足
 第40卷 第2期 2021年 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40 No.2
Apr.2021
于个体现实需要,又要解决好规范性问题[13],不断缩小“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就理论探索而言,学者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论蕴意、哲学逻辑、基本内涵、构建路径和现实意义等已经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而有关美好生活水平的定量评价则较少涉及。现有的评价方法多采用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如刘希宋等[14]从优越、幸福、富裕、和谐等10个方面构建居民美好生活测度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的居民美好生活指数进行研究,马成文等[15]则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5个角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居民美好生活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和服务的体验性、符号性、象征性价值逐渐凸显[16],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加速了旅游化进程。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旅游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17]。同时,旅游化进程的推进也将对居民美好生活产生影响。现阶段,美好生活水平定量评价和旅游化研究相对较少,多集中在定性描述上。鉴于此,以2000—2019年33个沿海城市旅游化为研究对象,借助门槛面板模型,以旅游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深入探讨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的驱动效应和作用路径,可以有效丰富有关二者定量关系的研究,也为沿海城市旅游化发展和提升居民美好生活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区域概况
我国东部地区共53个沿海城市,占全国总面积的14%,其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50%
以上。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明显,为沿海城市旅游化创造了机遇,形成了以重点旅游城市、旅游口岸城市和滨海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业聚集区[18],是全国旅游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方面沿海城市是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早;另一方面沿海城市也是主要旅游客源地,输出大量游客,其旅游消费能力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旅游化既促进了沿海城市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同时,随着旅游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沿海城市居民所面临的公共基础设施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美好生活感受。本研究以旅游化典型地区东部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由于部分城市存在核心数据缺失情况,经过筛选后保留33个城市①作为样本。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_ÞU
为检验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设定基本线性模型如下:
Lit=β0+β1Tit+θXit+εit 。(1)式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Lit表示美好生活水平;Tit表示旅游化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Xit表示主要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β0,β1,θ为待估计参数。美好生活水平(L)借助熵值法计算得到,旅游化水平(T)参考冯正强等[19]的方法,用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来表示。主要解释变量包括:1)
入境旅游水平(E),用入境旅游收入表示。沿海城市对外联系方便,是我国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也带来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居民生活。2)经济发展水平(G),用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幸福感越有保障。控制变量包括:①城镇化率(U),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由乡村到城镇的改变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后果[20],城镇化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
②政府支持(Gov),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比重表示。政府部门在公共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3)对外开放水平(O),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表示。对外开放能够增加人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带动城市建设。同时,外资进入会加剧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质量。4)人口密度(P),用城市常住总人口和行政区划面积的比表示。人口聚集为城市发展带来大量建设力量,也加剧交通堵塞、就业竞争及生态压力等问题。
Hansen于1999年提出的门槛面板模型可有效测度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即探究在不同门槛值下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变化情况。本研究重点探析在不同旅游化水平下,其对沿海城市居民美好生活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基本模型基础上,借鉴Hansen面板门槛模型设定如下多门槛回归模型:
Lit=ui+α1TitI(qit≤γ1)+α2TitI(γ1<qit≤γ2)+α3TitI(q
it>γ2)+φXit+eit 。    (2)式中:ui表示观测值的个体特征;qit表示门槛变量,代表旅游化水平;γ表示门槛值;I为指示函数,即满足条件为1,不满足条件为0;α和φ为待估参数;eit为随机扰动项。3.2!ßàáâ()./
早期多采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OECD美好生活指数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测度美好生活水平,指标体系多涵盖收入、教育、健康等指标。自美好生活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学者在定量测度上开始探索,但成果有限。《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8—2019)》指出,收入、教育和医疗是当前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属于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范畴,教育和医疗属于生活品质保障范畴。因此,本研究参考马成文等[15]构建的指标体系,结合OECD美好生活指数衡量方法,考虑
·
·
 第2期张广海,等:旅游化与美好生活
①33个沿海城市:大连、锦州、唐山、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
威海、日照、南通、连云港、盐城、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温州、
台州、福州、厦门、泉州、宁德、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中山、北
海、防城港、海口、三亚。
到数据的可获性和连续性,从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两个准则层出发,选取11个指标构建沿海城市居民美好生活水平评价体系(表1)。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00—2019年沿海33个城市居民美好生活水平。
表1 沿海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indexsystemofpeople
’sbetterlifeofcoastalcities目标层
准则层指标层美好生活水平
生活条件
生活品质
人均GDP(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元)
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元)
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人)万人拥有医疗机构数(个)养老保险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均拥有道路面积(m2)
3.3!>?@A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市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部分缺失值采用简单移动平均法进行补齐,原始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为消除异方差影响,在计量模型使用中所有变量均取对数。
4 案例分析
4.1!±ãä  =åa
为确保数据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常见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包括IPS检验、ADF检验等。本研究综合采用ADF检验、IPS检验和LLC检验,对面板数据原值进行平稳性检验,避免检验方法的单一性(表3)。由表3可以看出,仅lnL,lnT,lnGov和lnO通过部分检验,其他变量均不能强烈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因此,对原始面板数据进行一阶差分,结果发现均在1%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只要有任意序列
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认为数据是平稳的[21]
若单整变量回归间没有协整关系,则依然可能存在
迪迦奥特曼主题歌
伪回归现象[22]。在平稳性检验基础上运用Kao检验进
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强烈拒绝原假设,说明变量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4.2!æ5Gt*78
根据基本线性模型公式(1)运用Stata15.0进行基
准面板回归(表4),结果显示拟合优度R2
为0.918,说
明模型解释力度较高。具体地,经济发展水平系数最高为0.688,且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当前物质生活条件依然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我国沿海城市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城乡差异、区域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先要解决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三农”等问题,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同时,旅游业强大的就业吸纳和经济创造能力将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也会促进沿海城市旅游化进程。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仅次于经济发展水平,其系数为0.153。沿海城市旅游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除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为其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宜居中国发展指数报告(2017—2018)》显示,宜居城市综合排名前十强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南京、杭州、苏州和西安是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武汉是第二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可见,旅游化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促进了美好生活的实现。城镇化回归系数为0.064,在5%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沿海城市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阶段,深圳、广州等人口城镇化率几乎达到1
00%,城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方面有效提升了居民美好生活水平。政府支持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系数为0
.043,且在10%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政府在城市规划管理、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安全的氛围和舒适的环境。从其显著性来看,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渐弱化,服务功能逐渐凸显。入境旅游对居民美好生活有显著正向影响,其系数为0.009,说明入境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沿海城市作为我国主要入境旅游目的地,在对外开放、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入境旅游不仅刺激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更使得沿海城市居民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上升,对城市的归属感日益增强。人口密度回归系数为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2 Descriptivestatisticalresultsofvariables
变量类型变量指标说明样本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被解释变量L由熵值法计算得到66023.6913.602.5663.86核心变量T旅游收入占GDP比重(%)66014.2011.650.1093.41及主要解释
E入境旅游收入(万美元)
66067157.26132063.262.92837600变量
G人均GDP(元)
66055692.9340447.555512203489U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6052.9820.8113.90100.00Gov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比重(%)
66011.856.411.8474.54控制变量
O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66067.8369.340.62374.26P
人口规模比行政区域面积(百人/km2)
660
7.91
8.44
1.24
67.28
·
28·地域研究与开发第40卷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Tab.3 Resultsofunitroottest
变量名称
原值
IPS检验ADF检验LLC检验
神雕侠侣任贤齐一阶差分
IPS检验ADF检验LLC检验
lnL2.97843.741-2.027  -13.035  264.596  -15.979  lnT0.99974.444-1.363 -16.777  330.679  -17.856  lnE2.04773.672-0.245-13.927  288.533  -17.137  lnG11.90838.7507.272-6.818  173.728  -8.849  lnU-1.13980.455-0.692-12.011  262.345  -11.308  lnGov-1.243101.248  2.331-16.855  236.545  -35.821  lnO0.39062.837-3.448  -11.632  254.198  -13.519  lnP3.72863.6934.437-5.625  174.066  -9.045
  说明:  ,  ,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下表同。
表4 基准模型与门槛模型估计结果
Tab.4 Estimationresultsof
baselinemodelandthresholdmodel
变量名称基准面板回归门槛面板回归lnT0.153  —
lnG0.688  —
lnE0.009  —
lnU0.064  0.091
lnGov0.043 0.123
lnO-0.010-0.002
lnP0.012-0.097  lnG(lnT≤1.740)—  0.642
lnG(lnT>1.740)—  0.704
lnE(lnT≤1.740)—  0.097
lnE(lnT>1.740)—  -0.005
lnT(lnT≤1.740)—  0.082
lnT(lnT>1.740)—  0.135
R20.9180.960
0.012,对居民美好生活评价的影响尚不明显,表明旅游化进程中的人口聚集不仅没有增加当地居民的生活压力,相反优质人才的涌入将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人才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对外开放水平对居民美好生活水平影响效果为负,系数为-0.010。地区外贸水平越高,其经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越大,比如近年来贸易战对沿海城市经济和当地居民工作收入产生极大影响。虽然其负向影响尚不显著,但需要引起关注,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刺激国内消费、增强地区稳定性。
进一步对面板数据进行门槛效应检验,以重点探讨旅游化水平和沿海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间的非线性关系。首先检验门槛值个数,以旅游化水平为门槛变量,依次对存在单门槛、多门槛的情况进行检验(表5)。由表5可知,仅单门槛检验的F值在10%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双门槛检验F值不显著,表明以旅游化水平为门槛变量,旅游化对沿海城市居民美好生活存在单门槛效应,证实二者间的确存在非线性关系。
单门槛估计结果(表4)显示,单门槛值为1.740,拟合优度R2为0.960,模型解释力度较高。从估计结果来看,不同旅游化水平对沿海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不同。当旅游化水平低于1.740,旅游化对沿海城市居民
表5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Tab.5 Resultsofthresholdeffecttest
门槛
变量
门槛
个数
F值BS次数
10%
临界值
5%
临界值
1%
临界值lnT
单门槛48.17 30044.28450.00667.811
双门槛33.3330039.61547.32961.631美好生活影响系数为0.082,当旅游化水平大于1.740时,其对居民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将实现大幅度提升,门槛回归系数上升为0.135。旅游化初期,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相对较大,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也更多地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发展旅游业,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度、获得感不高。但是,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风俗文化发扬、城市品牌塑造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方便了当地居民生活,生活质量有所提升。随着旅游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前期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投入的要素逐渐呈现出报酬递增趋势,一方面表现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此阶段中,旅游化已经和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紧密相关,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美好生活感知明显增强。除旅游化水平的作用强度会发生变化外,经济发展水平和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等主要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在旅游化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在旅游化水平低于1.740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642,对居民美好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旅游化水平大于1.740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回归系数为0.704,说明旅游化产生
女性理财
的经济效益是促进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这和基准面板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从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来看,其结果和基准面板回归有所不同,当旅游化水平较低时其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是积极的,回归系数为0.097。但随着旅游化水平的提升,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根据门槛回归结果,当旅游化水平大于1.740时,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05。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发展起步早,前期为区域发展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整体水平和居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其经济驱动力明显减弱,同时由于入境旅游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公共设施压力可能会降
·
·
 第2期张广海,等:旅游化与美好生活
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就控制变量而言,对外开放水平和城镇化率的门槛面板回归结果和基准面板回归结果基本一致,政府支持力度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其回归系数为0.123且在1%的显著水
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政府在城市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保障方面仍然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人口密度回归结果显著为负。这是因为城市人口过度增加可能导致城市拥挤、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综上所述,随着旅游化水平的提高,旅游化蕴含的美好生活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旅游化进程下我国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将从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品质两个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5 结论与建议
5.1!GH
1)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并非简单线性关系。旅游化水平对居民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呈递增趋势。在旅游化初期对居民美好生活的影响较小,越过门槛值之后,旅游化的带动潜力得到有效释放。2)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影响美好生活水平的最关键因素。无论是基准面板回归还是门槛面板回归,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皆为最高。3)城镇化率和政府支持力度对居民美好生活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口密度的作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而对外开放水平则具有负向作用,且基准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效果显著不同。在基准面板回归中,其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而由门槛回归结果可知,入境旅游回归系数在低于门槛值时显著为正,大于门槛值时却显著为负。这表明随着旅游化水平的提升,入境旅游对居民美好生活的正向促进作用不仅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画家
5.2!IJ
1)充分认识旅游化对居民美好生活影响存在的阶段性特征。旅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的显现需要经历漫长时期。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区域,旅游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有效发挥旅游化在促进居民美好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结合旅游化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加快旅游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物质生活条件是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就旅游经济而言,沿海城市要从刺激内需、优化供给质量、调整要素结构等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大限度发挥旅游化经济带动作用。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城市。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入境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公用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压力,甚至挤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资源,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人性化水平,在确保当地居民日程生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迎合旅游业发展需要。4)继续发挥政府在旅游化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协调好旅游化和居民生活间的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 YOUNGB.TouristizationofTraditionalMalteseFishing farmingVillages:AGeneralModel[J].TourismMan
agement,1983,4(1):35-41.
[2] 朱 ,贾莲莲.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J].经济地理,2006,26(1):151-155.[3] 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
发,2007,26(3):65-70.
[4] 陈海鹰,杨伟容.湖泊型体育训练基地旅游化开发机理及模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8(1):79-85.
[5] 张广海,王新越.“旅游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与“新四化”的关系[J].经济管理,2014,36(1):110-121.[6] 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省域旅游化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4,34(4):179-185.[7] 王新越,吴宁宁,秦素贞.山东省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4):146-154.[8] 麻学锋,刘玉林.基于三要素的张家界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及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8,38(8):1346-1356.[9] 李维维,陈田,马晓龙.中国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及形成机制分析[J].旅游科学,2018,
32(5):14-29.
[10] 张卫伟,王建新.美好生活的多重价值内涵及其现实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8(4):37-42.
[11] 李磊.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8(1):1-8.
[12] 李霞.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人的个性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9(8):18-22.
[13] 曾琰.美好生活构建中需要的规范性问题及其破解:以历史唯物主义“需要”的规范性生成为依据[J].宁
夏社会科学,2018(6):35-41.
[14] 刘希宋,喻登科,曹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验证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30(4):
594-603.
[15] 马成文,洪宇.我国区域居民美好生活水平评价研究[J].江淮论坛,2019(3):148-152.
[16] 王鑫,袁祖社.绿消费与美好生活内在耦合的实践与价值逻辑———现代性“消费社会”的深刻危机及破
解[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
(2):36-42.
[17] 戴斌.文旅融合时代:大数据、商业化与美好生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6-15.蚕豆怎么保存才新鲜
[18] 刘佳,陆菊,刘宁.基于DEA 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效率时空演化、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
[J].资源科学,2015,37(12):2381-2393.
[19] 冯正强,易振新.旅游型城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动态关系检验———基于面板VAR模型[J].财会月刊,2017
·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40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