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相关推荐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精选9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1
此书读完有种被洗脑的感觉。一方面它确实会刷新你的金融观,一不小心还可能被刷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你时不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但是当我读到2的时候,感觉越来越不对味,陈教授对于金融的作用的挖掘有其合理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其不凡的智慧,但是明明是一两章就能阐明的思想,陈却写了两本书,
第二,其中关于金融解放个人的观点初读似乎论据充分,无可挑剔。但是后来想想,陈教授
似乎言过其实了。货币化确实能让个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中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现代社会个人相对于要依赖这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存活下去的社会中要自由的多。但陈教授在此书中却避开货币化的缺陷不谈,这确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不严谨。让原本见仁见智的观点变成了一种洗脑,一种吹嘘。
货币化让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解放后陷入到另一种束缚——钱的束缚。只要有钱就有权,有地位,就能轻而易举的洗刷自己,包装自己,你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甚至你的外貌你的品格似乎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货币化之后也能看见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同时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向钱看”,“金钱万能”的腐朽文化。
货币化也并非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为纯粹。反而是多多少少都参杂着功利。而最大限度的货币化除了催生出“人力资本”“劳动资本”“要素资本”也使得“人际资本”成为可能。总之,本书论证的漏洞让这本书大大贬值。
教你怎样开汽车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2今年五一高速免费
二天读完《金融的逻辑》,慢慢觉得自己头脑里那点有限的经济学常识又复苏了。对于金
融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总觉得它是高大上的东西,非专业人士不能参透。读罢本书,全然没有晦涩的感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的确是本不错的金融入门书。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书是由陈志武先生的若干篇文章汇集而成,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陈先生各种观点的集成,每篇皆有侧重,章节上又有丝丝联系。掩卷而思,本书带来的是一场彻底的头脑风暴,它在印证旧有观念:金融不仅关系国家强盛,也关系人民幸福的同时,更具体阐释了金融的神奇力量:举明日之物力建今日之生活,把现有的一切财富都提前转化为再度发展的动力。
总的说来,以下几点体会较为深刻:其一,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超乎想象。政治制度作为发展的基石,在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适合的制度土壤,金融的种子难以破土萌发。同时,文化观念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一个时期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情形之下,也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的障碍。
其二,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历史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作者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也为正确看待历史,认识金融的力量,提供了独特
的解题思路。历史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违背,经济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其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依赖于金融的发展,依赖于财富的积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自由的人,必定需要拥有一定之财富,才能够不依赖于他人,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此基础之上,家庭也才能逐渐剥离掉经济契约的属性,真正发挥其情感载体的作用,帮助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本书的编排和内容也绝非无可挑剔。个人以为,部分章节的内容略有重复,个别问题的解读略显拖沓,而新颖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也还需要全面的分析和历史的检验。
书籍的作用不在于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启迪更多思考。金融的逻辑很神奇,探究的过程很享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你值得一读。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3
又是一本具有启蒙意义的金融学小书。在中国,金融这个概念离老百姓比较远,跟金融沾边的也就是股民了。股市是什么?金融是什么?
拍了拍在哪里
我主要分享金融的逻辑、资本化的逻辑和文化的金融学三部分。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比如货币、借贷交易、股票。
在金融经济学中,任何东西或证券部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对于理解金融的逻辑极重要。
何为资本化?钱、资本和财富。钱主要是货币,而财富往往是物是东西,货币是把东西卖掉之后的价值载体,而资本更多是东西的产权证,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对应的产权。以未来收入为例,个人的未来收入是财富,但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把未来收入证券化变现,那也顶多是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花的财富,也不是资本。通过将部分未来收入以产权证形式流动起来,未来收入流也能成为资本。财富不一定能一下子变成钱,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问题是:什么决定财富、资本与钱之间的相互距离呢?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制度,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
(财富、钱、资本)
美国为什么更有钱?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资产和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可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资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cdkey兑换码为什么中国钱多了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原来由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替代性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水浒传108位好汉的名字和绰号
金融的治国之道?决定经济国策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国债利率和国家投资回报率,前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后者取决于国家制度是否有利于市场交易。
江南春古诗说到底,是应该往国库多存钱,还是不仅把收入都花掉而且要借国债发展,答案取决于长期限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前者决定公债利息成本的高低,后者决定政府投资的效率及回报的高低。由于金融发展也取决于国家制度资本,所以,最终是制度决定了国策模式。
外国人喜欢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用低息借到这些钱后,通过减税把钱转给美国老百姓去做股票等生产性资产的投资,这种策略的效果是让美国财富超速增长。这即是自己有鸡再借鸡生蛋的效果。
文化的金融学部分。儒家文化的今与昔。过去家庭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父母与孩子、兄弟之间胡亮负有隐性回报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内部交易能节省双方交易成本。为了支持家的这种功能,社会就必须有相配的文化,帮助实现这些隐性金融契约。这就是儒家文化产生的背景。
但是现代的发达城市,有了收入又有了未来的经济风险的保障,他们更多把家看做是感情交流的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被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由爱取代,经济和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文化。在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承担的情况下,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处自由、民主与法治。
最后说一说对年轻人贷款的认识。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
父母用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想象一种场景:儿子要结婚了,父母通常会把所有积蓄送给他,让他办酒宴、买房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这几乎是父母的大部分财产。但问题是,一旦父母把养老钱给了孩子,他们靠什么养老呢?
想象一种情景:年老退休的父母只能被动地等待,等着他们的孩子给钱,以养活自己。老年人就处在一个被动的、权力不平等的状态下,尤其是已经失去了赚钱的能力,这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多么有影响啊!同时,儿子这时候也处在中年危机的状态。上有老要供养,下有子女要抚养,还要考虑妻子的感受。在这种情景下,个人生活扯不清的负担背后的原因就是——花父母的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