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电影的黑追求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黑电影有时也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些调子
低沉,逃避现实的一些欧洲影片,如:
法国《影子部队》(L‘armeeDesOmbres,1969)/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
英国佛三人》(TheThirdMan,1950)/导演:卡洛尔・里德(CarolReed)
德国彻就是凶手》(M—Murder,1931)/导演:弗立茨・郎格(FrItZLang)
新黑电影:20世纪40、50年代之后出现的具有黑风格的电影被统称为“新”黑电影。如以下几部被公认为是经典的“新”黑电影:
儋人街》(ChinaTown,1974)/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Polanski).
玫瑰和月季的区别
《,冰血暴》(Fargo,1996)/导演:科恩兄弟(JoelCoen&EthanCoen)
《七宗罪》(Seven。1995)/导演:大卫・芬奇(DavidFincher)
铬水鳓(ReservoirDogs,1992J/导演:昆汀・塔伦提诺(QuentinTarantino)
《缺席的人》(TheManWhoWasn。tThere.2001)/导演:科恩兄弟(JoelCoen&EthanCoen)《罪恶之城》(SinCity,2005)/导演:罗德里戈斯(RobertRodriguez)
倮大丽花》(BlackDahlia,2006)/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DePalma)
什二劬(Zodiac,2007)/导演:大卫・芬奇(DavidFincher)
黑电影是否应纳入好莱坞电影商业分类法,成为一种“类型”曾是许多影评人和电影研究人员的热门话题。现在普遍认为:黑电影更多地体现出支配性的风格、情绪、视点和意味,它超越了传统类型之间的分野。在各种类型中均能体现出独特的风格标志。一部黑帮片可以是黑电影.惊悚片可以是
黑电影,剧情片同样可以是黑电影。简言之。黑电影中最重要的是风格统领一切。黑电影是按情调而不是按类型界定的。黑电影的情调一般是阴郁、绝望、悲伤、怀疑(包括自我怀疑和对世界的怀疑)的存在主义的态度。
因为黑电影的边界模糊难辨。存在着完全相反的看法,所以有时候无法确凿地指认一部电影是或不是黑电影,比如《教父》(Godfarther,1972)讲述黑帮家族的变迁。但本身并没有反秩序的情调在里面,而是极力融入秩序里面,所以它是一部黑帮片而不是黑电影。本文所选取的作品均为公认的黑电影作品。
最后本人认为台湾电影学者郑树森的一句话可以对黑电影进行理论概括:“黑电影是整体性艺术风格的再现”。①
2.黑电影的“黑追求”:
在对黑电影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可以发现黑电影尽管在题材和主题上有着一些区别,但对应于这种“整体性艺术风格的再现”,可以明显看到其影像具有某些统一的特征,最突出的莫过于“黑”追求,包括低调摄影、高反差。以及一些“黑元素”的运用。并且从传统意义上的黑电影到新黑电影,可以到其中有一些贯穿始终的影像上的传沿。
(1)黑电影的黑与白:
在分析这些“黑追求”之前,需要追根溯源,从。黑”本身出发,探究黑暗的魅力。在拍完《教父》后,摄影师戈登・威利斯(GordonWillis)被人称为“黑暗王子”,(Jc宗罪》的摄影师达瑞斯・康蒂(DariusKhondji)做出的努力,使得该片被学习摄影的学生们称为“最纯正的黑”,究竟“黑”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吸引如此众多的摄影大师为之孜孜努力昵?
黑暗的力量:
在许多文化中。白天与黑夜成为善与恶的象征。明暗是由于光造成的。光明与黑暗的象征意义就是光的象征意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DaVinci)为代表开始运用明暗对照法创作出一系列作
品。如缳后的晚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这一时期,明暗对照的作用主要用来建立空间的幻觉,而后来的伦勃朗(Rembrandt)和卡拉瓦乔(Carggio)则开始有意识的使用明暗来对照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如下面是伦勃朗的两幅作品,画面中人物大部分处于阴影中,一束暖光照入,光线直接参与人物心理状态和性格的描写中。
又如下面的卡拉瓦乔创作的经马太蒙召唤》。光线的明暗分界使得黑暗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梳理电影摄影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从绘画和静照中汲取养分,低调摄影和明暗对照在黑白片末期的出现,使得电影摄影脱离了早期亮堂堂的布光方式,从而观念上前进了一大步,摄影脱离了单纯的记录功能,强化了造型功能。而在彩片时期,电影创作者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学会了低调照明处理在彩片中的运用。
而暗部是画面变化最丰富,处理手段最多样化,最能体现创作者功力的区域。低调摄影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暗部处理和明暗关系处理发展的过程。
暗调可分为两种。有不同的情绪表达:
钉钉怎么签到
①低对比的暗调:柔和、缓慢、阴郁、压抑的感觉。
②高对比的暗调:阴郁、暗藏冲突、紧张的感觉
强调暗区域和面积,可以造成模糊不清、阴暗的背景和低沉的心理效果。
黑电影是从黑白片时期开始的。在这一时期就建立了低调摄影的风格,此后的黑电影一直保有这样的影像追求。后来彩时期的“新黑电影”,即使使用彩片拍摄,仍然可以看到对黑白片低调摄影风格的追求。如锸丧席的抛、《七宗罪》、保大丽=}磅,乃至《罪恶之城》,都竭力淡化彩的表现功能,而用简单的亮与暗来表达,追求不饱和的彩处理。在亮与暗的对立中,体现了黑电影的美感。
以下分别是两位著名摄影师的自述。从他们的谈论中可以看出摄影对“黑”的迷恋,和对待彩的态度。
。在摄影上,要以彩的画面建构出反差与对比有点难。一般说来,彩画面上多样的颜往往会让观众一下子不知道看哪里。奥逊・威尔斯就曾经说过,用黑白的影像拍摄。就好像在演员的身上加了放大镜一样,把他们从背景上凸显出来。我的目标就是用彩影片来做到同样的效果。因此,我必须要能控制画面中的彩。”——达瑞斯・康第(Dar—iusKhondji)(倮店狂想曲》Delicatessen,1991。摄影指导)⑦
“黑白片依靠的是光影效果,我们必须学习光线技巧。在黑白电影中,你不能仅仅将灯光打在天花板上以获取好的照明效果,因为这样的方法看起来非常令人烦闷以至于你自己都不想看它,必须学习如何创造亮区和暗区,从本质上来说,暗区比亮区更加重要。”——维尔摩斯・齐蒙德(VilmosZsigmond)(《黑大丽苹磅摄影指导)③
(2)“黑追求”的来由:
黑电影的影像具有如此鲜明的风格,和黑电影本身具有密切的联系,摄影师对造型手段的运用。是为了与叙事相契合,用黑的影像表达影片内容十分贴切。小规模纳税人账务处理
①客观原因:题材决定
黑电影中的场景一般是城市的角落,昏暗的街头巷尾,反映的事件一般都是犯罪和堕落的世界,生
活在边缘的人物,时间也多发生在夜晚。题材上,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电影中的世界是属于阴影的。早期黑电影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来概括:
黑电影=城市中的角落+黑夜+犯罪
⑦主观原因:古典规律的追求
追求形式和内容统一这一古典规律,黑电影的内容用黑暗来表达很贴切。事实上,黑追求只是黑电影的一个倾向,黑是指题材“黑”,而不是影像上的特点,经典黑电影也只是在一些段落中凸显黑的力量。
抗日战争的英雄
这种影像追求,与沿袭的传统对摄影师的潜移默化,以及摄影师自幼年伊始建立的影像印象有关,新黑电影的摄影师成长在黑白片时期。从(-tz宗罪》的摄影师达瑞斯・康第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这些摄影师的“黑白情结”。
(3)“黑追求”的手段
在探讨了黑暗的力量以及“黑追求”的来由之后,有必要对“黑追求”所采取的影像手段进行介绍和分析。
①影调上的处理手段:
低调摄影:
正如前面所言,低调摄影似乎已经成为黑电影的标志。而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各个时代的摄影师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手段。
低调摄影是与。影像真实感”的追求息息相关的。可以看到。早期好莱坞出于技术限制和明星制的原因,采取了五光俱全的亮堂堂的模式化布光方式,不追求空间和时间的真实性,随着观念的进步,到了30、40年代。摄影师越来越不满意传统的布光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室内室外关系的场景中,更加注重照明的合理性,这一追求在《从民凯黔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而为了达到这一追求,就需要使场景主光更加具
林花谢了春红
有现实依据。如带室内室外关系的镜头,在室内不开灯的情况下,室内应该比室外暗,主光应为从窗户散射或者直射进来的天光或者阳光,同时根据想要达到的效果控制好副光或者底子光与主光的光比。
⑦彩的处理手段:
早期的电影制作者们刚会用彩片拍摄电影时,十分注重对彩的展示,却不能很好地用光影进行叙事。饱和的彩成为当时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重要手段。彩只是给影片穿上了一个华丽的外衣,却不能很好地为叙事服务,反而丢掉了黑白片时期建立起的光影关系。后来创作者们发现过度的彩
反而分散了观众对故事的注意力。也失去了彩刚走进电影时所带来的新鲜感。画面的浮艳使之失去了光影的表现力。随着摄影师彩观念的变化。对彩的运用越来越慎重,慢慢地开始对画面中的彩进行“减”处理。后来对彩的不饱和处理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即使是在一些具有华丽场面的影片中,也不是像早期彩片那样单纯追求饱和的彩对比。
同时由于黑电影主题的特殊性,使得对彩的不饱和处理更加极致,不饱和的处理使彩本身成为一种造型手段,同时能够使影片具有黑白片的感觉,可以说是彩的“黑白化”。
具体来说。新黑电影的彩处理手段是贯穿前期和后期整个过程的:
1.前期:美术上就体现出对不饱和彩的追求,如(-tz宗罪》,场景一般选择在比较阴暗的城市角落或者采光不好的办公室、餐馆等地,且环境中避免出现高饱和彩的景物。在人物服装的选择上,一般为深衣服。画面中的茶杯、电话等道具也都是深的物体。这样就能够使画面有单一的彩感。can的过去式
燥大丽花》的美术师说:。齐蒙德要求画面呈现出不饱和的深棕”。该片摄影师齐蒙德指出,在电影摄制的过程中,他“尽量避免使用过于艳丽的颜,尤其在内景避免使用绿。因为绿与人脸肤相配显得不理想。我们让服装部门去制作属于那个年代的衣服,但是他们知道我们不希望有太
多颜。我们希望整个电影有一种低饱和彩的影像”。纵中可以看出该片前期准备在美术上对不饱和彩的追求。
2.后期:传统洗印工艺时期。利用后期洗印中
的留银技术,来达到降低彩饱和度的目的。诸多电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影摄影大师都对这一技术有着特别的嗜好。如斯特拉罗、达瑞斯・康第、凯明斯基等。而数字时代的摄影师们已经学会利用数字中间片进行配光调。如《黑大丽杨、役辈的旗I帜》(FlagsofOurFarther,1976)。数字中间片技术使得对画面彩的控制更加游刃有余,这从镰}大丽花》的调光师的讲述中可以看到:
。Sowa透露,他和齐蒙德为Johansson的肤上添加了一些颜,德・帕尔玛觉得她的美不能通过低饱和的深来表现,因此我们将一些彩重新添加到她的脸上。他补充道,带血的场景在数字中间片阶段都被调整得比较柔和。这样就使得摄影师的意图能够被体现的更充分。”@而这些在传统工艺时期是很难做到的。
现在甚至出现结合数字特技,三维影像来刻意制作出漫画式、版画式的黑影像。使创作手段得到了极大自由,实现了风格化追求,如《罪恶之城》。其本质上依然符合黑电影的传统影像风格。
3.黑电影的“黑元素”
黑电影除了上述在影调和彩上的经典手段外。还运用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黑元素,打上了鲜明的标签。
(1)强烈的光影效果
黑电影中的低调摄影往往被夸张地运用,尤其是在早期。这已经超越了体现空间真实性的目的。而是为了营造特殊的影像气氛。
①投影的运用
在黑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人物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夜晚的街道上奔跑,投影在物体和阴影之间建立了具有强烈象征性的关系,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绪感受。新黑电影时期。这种影像较少看到,但经常出现人物的剪影处理。
⑦割裂的窗影:窗影等往往投射在人物的身上,来暗示人物矛盾的心理。这一运用可见于各个时期的
黑电影作品,是黑电影的经典手段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