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的案例
文化融合的案例
【篇一:文化融合的案例】赏雪杂感李白
不当得利之债案例——以文化为魂,创新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双赢发展 ——宋城集团 2011 年10 月15 日-18 日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的奋斗目标。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 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借此,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在文化休闲旅 游愈来愈受到广大游客的亲睐的趋势带动下,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就成为了一 种必然。
宋城集团经过多年的探索,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将文化主题公园与旅游演艺项目融 合发展,成功打造了“宋城”、“千古情”品牌,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的经营之路,同时 也成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2010 年12 日,由宋城集团直接控股的宋城股份正式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第一股。根据宋城股份报告,2011 年前三季度 公
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8 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达1.9 亿元,同比增长32%。
1.模式为王,选择富有自身特的经营模式 目前,全国约有2500 家主题公园,70%亏损,20%收支持平,仅有10%赢利;纯粹做演 出平均只有10%的利润,而单纯的主题公园平均收益只能达到30%,但如果将两者融合,则 会产生令人惊喜的叠加效应。因此,宋城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模式为王”,打破传 统旅游行业经营模式单一、成长性还不足的定律,选择了一条富有自身特的经营模式。
一是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宋城景区秉承“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打造了 怪街、佛山、市井街、宋城河等景点,较好地还原了宋代都市风貌,并通过铜锣说书、燕青 打擂、捉拿武松、王员外家小抛绣球招女婿等民俗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南宋时期的市井 民风,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宋城千古情》则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 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成为唯 一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旅游演艺类作品。
二是将主题公园与演艺项目相融。2003 年,宋城集团兴建大剧院,将《宋城千古情》 由室外露天演出转为室内剧场演出,力图将旅游文化演艺节目的高附加值依托于主题公园氛
围得到实现。2006 年,随着《宋城千古情》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口碑的不断积 累,《宋城千古情》成功摆脱从属于宋城景区的地位,与宋城景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形 成了深度融合的业务板块联动效应,宋城景区的商业化运作手段也逐渐趋于成熟。如今,在 宋城景区业务收入结构中,景区与演艺联票收入占到了85%。
哈尔滨区号是多少2.准确定位,契合杭州城市发展目标 送货车呢过几天始终契合杭州城市发展目标,把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国 际旅游休闲中心”等作为企业的发展定位,其宋城景区、杭州乐园和《宋城千古情》的定位 与创新都为杭州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支撑,而杭州作为中 国最佳旅游城市也为宋城集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3.持续创新,形成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宋城集团在景区建设和项目推进中正是积极遵循了 持续不断的创新原则,把创意“金点子”不断融入建设和开发的改革中,才使宋城景区和《宋 城千古情》做到了长久不衰。以宋城景区为例,基于2010 年宋城景区超过了380 万的客流 量,目前景区的环境容量和接待能力已经很难吸收未来可观的市场增量,为此宋城集团在 2011 年投入巨资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进行系
统整改。新建失落古城、四大佛窟,新增十 几项互动游乐项目,同时打造千年宋城河,做到真正适合“全天候、全年度、全年龄段”游 《宋城千古情》则每年都会进行改编和提升。《吴越千古情》紧紧围绕杭州和萧山的历史文化,以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分为情定湘湖、风雪囚途、西 施浣纱、惊艳吴宫、复国之战、和平颂六幕。力邀国内一线编创团队加盟,打造美轮美奂的 室内演出,给观众前所未有的现场体验。这台演出和《宋城千古情》在文化和市场上互为补 充,一同占领杭州历史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制高点,成为杭州旅游演艺文化的又一张“金名片”。
任贤齐拍过的电影
4.接轨市场,做游客最喜爱的主题乐园 市场的反应,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未来。宋城集团在华东地区的13 个办事处,形成一个 庞大的市场网络,一方面加强与全国各大旅行社的合作,积极开拓终端和组团市场,提升市 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认真向游客搜集反馈信息,分析市场调查和营运记录,随时对园区建设 和定位进行整改,其中《宋城千古情》的每次整改信息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到达指定的目 标客户体。目前,宋城景区已形成新春庙会、泼水节、桂花节等主题节庆活动。杭州乐园 则依据四季变化,推出如春季狂欢节、夏季嬉水节、秋季万圣节等各类文化主题活动,不断 扩大市场影响力,让杭州乐园成为游客心中最喜爱的主题乐园。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张文建.旅游服务经济与业态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以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为例 摘要:产业融合并不是新名词,但其作用直至当代才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 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均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 影响。在此趋势的作用下,由于本质上的耦合性,加之政策引导,我国的旅游业、文化产业 “趋同”的趋势愈发明显。创意产业目前在国外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文化产业,近些年来,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逐渐兴起,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在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驱使着旅游业与创意产业之间 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呢?本文就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在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分 布、类型及发展概况做了基本介绍后,以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园 区的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析研究。营业执照法人变更流程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 1.产业融合理论 1.1 产业融合的涵义和特征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讨论,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早在 1978 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 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
立夏谚语刷 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进入 20 世纪80 年代后,哈佛大学的oettinger 和法国学者nora 与mince 分别创造compunctions 和telemetriqu 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并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 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此 外,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 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植草益给产业融合下的定义是: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 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这个定义是从产业融 合的原因及结果两方面来揭示产业融合的意义的。因为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产业内部、 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从产业的严密定义来看,超出产业之外就不能称为竞争关系。但 是,一旦由于技术革新开发出了替代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由于放宽限制,积极地展开了相 互介入,各产业的企业就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产业融合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导致 原有产业的竞争激化,因而发生企业合并和企业倒闭,最终直至产业合并,导致产业界限的 模糊化。
马健博士在2002 年综合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论述,把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 完整地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
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 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学者厉无畏指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在于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 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这一现象如同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会产生新的学科一样。高新技术及 其产业的作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助推器,1+l>2 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则是 产业融合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融合的某一个侧面,朱瑞 博博士利用价值模块理论来解释产业融合的本质及特征。韩小明从产业概念出发,分析了产 业融合的路径和作用机制。胡汉辉、邢华认为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我国各产业的发展,推动 我国信息化进程。此外,陆国庆提出产业融合是信息经济条件下产业演进、产业创新的重要 模式,何立胜、李世新等人认为产业融合己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1.2 产业融合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学者们对产业融合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划分。从市场角度分类可以 分为供给方面融合和需求方面融合,供给方面主要是技术融合,需求方面主要是产品融合。
技术融合又可进一步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整合或补充融合。从产品视角可以分为替代型 融合和互补型融合以及结合型融合。
国内马健根据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将产业融合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 融合。聂子龙、李浩提出产业融合有四种主要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 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胡汉辉和邢华将产业融合分 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式。胡永佳从产业融合的方向上分为横向融合、纵 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结果上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
由此可见,国外主要是从技术与产品两个层面来进行分类,并通过引进替代与互补两种 作用机制,从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视角解释了产业融合的产生;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产业视角 来进行分类,从宏观层面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描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