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挡车起步正确方法中国的计划经济与市场1
苏星
一、中国的国民经济是计划经济
1953年,中国在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上,开始全国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
中国的国民经济是计划经济。这里说的计划经济是指:第一,整个国民经济都在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按比例地发展。计划,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所独有的。不论是哪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同一所有者的经济单位内部,一般都是有计划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不受计划的约束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国民经济按照统一计划发展,是一种客观要求;第二,国家计划对企业、部门、地区的生产、分配、流通具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指标具有指令性,有的指标是指导性的。此外,还可以是计划指导下的自由生产。
对计划经济可以作出各种评价。但是,像本世纪二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完全否定计划经济的观点,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实行计划经济制度是优越于别的制度的。这主要表现为:
福建移动营业厅香辣带鱼是哪里的菜系(一)它可以集中和合理地分配资金、物资和劳动力,保证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在短期内取得成果;(二)它可以实现资金和物资平衡,保持市场和物价基本稳定,从而避免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三)它可以在经济文化发达和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之间合理调剂资金和物资分配,逐步改变地区不平衡的状况;(四)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节消费基金的分配,使广大人民的生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日趋改善。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几经曲折,但总起来看,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并不算慢。1980年和194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1倍,平均每年增长9.4%;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45.2倍,平均每年增长13.2%;农业总产值增长2.8倍,平均每年增长4.4%。2假如没有两次大的曲折,情况一定会更好。由此也可以说明,计划经济制度,确实
1本文是作者在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国家研究协会主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问题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写于1982年2月。发表时作了一些删节。
2《1981中国经济年鉴》,经济管理杂志社,IV—3。
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途。
计划经济的特点和优点,是社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调节,保持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
例地发展。按比例,是计划经济的主要内容。中国过去在经济建设中遭受挫折,主要是比例关系没有搞好。由于有些年份,计划指标脱离实际,一再出现全局性的比例失调,才不得不花许多时间进行调整。调整,实质上就是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内容比较多,它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比例、部门之间的比例、部门内部的比例……等等。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是综合性的比例关系,它最终决定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程度。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积累基金的大小,决定于整个社会剩余产品的多少。当然,剩余产品也不可能全部用作积累基金。因为第一,在计划期内人口总会增长,新增人口的消费基金要来自剩余产品;第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原有的职工和农民的收入也要有所提高,这部分收入也要来自剩余产品。剩余产品至少要扣除这两项,才能用作积累基金。因此,积累率(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不宜过低,低了,经济建设就不能发展。但也不宜过高。根据中国三十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一般说来,25%左右的积累率比较适宜,超过30%,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就要失调,其结果,会欲速而不达。斗罗大陆唐三躁胡列哪网站
剩余产品经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新增长的社会购买力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新增长的社会购买力,要购买消费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要购买生产资料。它们能不能完成这个转
化,要受到社会产品的构成(主要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限制。这就是说,新增长的购买力能不能转化为消费资料,要看社会产品中在维持原有生产规模以外,有多少多余的消费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料,要看社会产品中在维持原有生产规模以外,有多少多余的生产资料。只有多余出来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新增长的社会购买力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相适应,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人民生活才能相应改善。中国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犯错误,比较多的是因为没有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往往是主观地追求高速度,造成积累率过高,建设规模过大,脱离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
为了使建设规模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中国的经验是:(一)要控制基本建设投资的总规模。方法是把各种渠道的建设资金(国家投资、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外资)统一纳入计划,使资金和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施工力量相适应;(二)要控制居民购买力。方法是,控制职工工资总额,使职工收入提高的幅度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控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之同市场商品供应量相适应;(三)要控制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使财政收支、信贷支出保持平衡,而且略有节余。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平衡,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也就容易达到平衡。
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
做什么生意赚钱关系,即我们通常说的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业对工业和其他国民
经济部门的制约作用比较大。根据过去多年的经验,每当农业生产情况好的时候,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就发展得快些。相反地,每当农业生产情况差的时候,工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就发展得慢些。农业不仅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也制约着重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首先,表现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被破坏,其次,就表现为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被破坏,前者往往还是由后者引起的。因此,在制定计划、分配资金、物资和劳动力时,要有一个顺序,这就是,先安排农业,再安排轻工业,然后根据农业、轻工业的状况,安排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这样安排的结果,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但由于农业、轻工业安排好了,就可以限制重工业部门去挤占应该用于农业、轻工业部门的资金、物资和劳动力,保持国民经济的基本部门按比例发展。
1尺等于多少cm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
中国在五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建设时,学的是苏联当时计划工作的经验。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的特点,是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忽视市场的作用。但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几年,这种管理体制的缺点还没有充分暴露。原因是,那时中国国民经济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这些经济成分是通过市场联结起来的,不可能完全采用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方法还比较灵活。当时,只对一部分国营企业(主要是中央和省市管理的企业)和大型公私合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对其余的国营企业(小型企业)、公私合营企业、集体农业和手工业是实行间接计划;对于私营企业、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则通过加工订货、预购合同,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把它们纳入国
家计划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实行计划经济建设中,我们不仅没有排斥市场的作用,相反地,曾经广泛利用市场和各种经济杠杆,作为实现国家计划的手段。有人不理解,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学的是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为什么当时经济生活并不那么僵化,市场还比较繁荣呢?从这里,可以到一部分答案。
计划经济和市场的关系出现问题,是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这时,越来越暴露出苏联五十年代初的计划管理体制的缺陷。因此,从1956年开始,我们便开始总结这一段计划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计划管理体制。的《论十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论十大关系》着重论述了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如何安排,强调用多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办法,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提出,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要给生产单位一点权力、机动的余地和利益,使它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立性;要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它办更多的事。这些原则,今天看,仍然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则从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形式。这包括:(一)在工商业经营方面,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二)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
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三)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样一种设想,显然不同于苏联五十年代初期的管理体制:第一,它在肯定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的前提下,允许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第二,它在肯定计划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的前提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不只是集市贸易)作为补充。同时,它也不同于东欧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体制。在那里,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的范围比较大。看来,这样的管理体制,是比较适合中国情况的。
后来,这种设想为什么没有付诸实行呢?我想,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从理论上没有获得正确解决。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鉴于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弊端,继南斯拉夫之后,都着手进行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同程度地重视利用市场机制。与此相适应,在理论上也冲破了一些斯大林的论断。例如,否定生产资料是商品,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等等。但在中国,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有一个时期,把这些改革一律当作“修正主义”来批判,“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种批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另一方面,1958年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一再出现曲折,也不利于对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改革。中国和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调的时候,一般说来,总是要求加强集中统一,并限制市场的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不得不扩大集中分配。消费品供不应求,只好实行定量供应。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些已经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收上来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才有条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途径。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说法,是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说法演变过来的。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往往把社会主义经济称之为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经济称之为市场经济。这种说法,没有反映出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而且很容易引起误解,似乎社会主义经济是完全排斥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完全排斥计划的。前面我已经讲到,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但并不排斥市场和利用市场调节;资本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但也并不完全排斥计划。为了使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表达的更确切,我们现在一般采用这样的说法: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同时要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在这里,计划经济和市场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但国家在制订计划时,必需考虑市场的供求(比较长时间的,比如一年的供求变化)。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指导下进行,这主要表
现为:它的范围要经过国家计划允许;国家可以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使其符合于计划经济的要求。
三、中国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市场调节和市场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计划生产还是非计划生产,都需要通过市场,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市场上都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这个概念比较宽。市场调节则主要是指在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需要所进行的自由生产和自由贸易,这个概念的范围比较窄。
过去,中国的计划管理体制,长期存在过分集中,对市场调节重视不够的缺点。这样的体制,既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坚持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现在,在这一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并且取得成效。这些措施有:第一,在国营企业进行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这是实行市场调节的前提,企业没有适当的自主权,市场调节便无从谈起。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包括:(一)企业在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组织生产和接受来料加工;(二)企业可以自行销售商业、物资部门不收购的产品和展销新产品;(三)企业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年度计划指标及供货合同的情况下,可以从计划利润和超计划利润中分别按一定的比例提取企业基金。这部分基金分别用于发展生产、职工集体福利和个人奖金;(四)企业有权申请出口自己的产品并取得外汇分成,用于引进新技术、进口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等等。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权力的实现比规定的要宽一些,有些权力则实现比较缓慢或有所修
正,但总的看来,效果比较明显。由于有权根据市场需要安排一部分生产,企业就不再只限于单纯完成国家计划,开始主动承揽业务、推销产品和试制新产品了;由于自己掌握一部分资金,企业有条件主动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扩大再生产了;由于企业有权分配企业基金,主动改善职工的生活,也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因而,这些企业的产品产量、质量、利润都有了大幅度上升。现在,整个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进行全面改革,牵制比较多,因此,效果也不十分稳定。但是,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定地进行下去。
第二,疏通渠道,扩大商品流通。过去,生产资料一般不准进入市场,要由物资部门统一分配;消费资料绝大部分由国营商业部门统购包销,生产企业同市场隔绝;城市商业不下乡,供销社也不能进城;由于按行政区域分配商品,造成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封锁,使正常流通渠道不畅,商品迂回运输,流通费用增加。近两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初步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包括:(一)对生产资料,在坚持重要的、短缺的生产资料仍由国家计划分配和调拨的同时,根据资源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敞开供应、凭票供应和核实供应等灵活办法。这些办法,有利于压缩社会库存,节约流动资金。以有金属为例,两年来七种有金属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