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其历史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如何拆卸空调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方法下——故事引入: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
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可怜的堂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方法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过程?我们应怎样有效防止这种经济发展的曲折?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行相关点拨,并由些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2.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得了什么成效?
3.什么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我们为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怎样建立的?收到了哪些成效?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结束;真理标准大讨论
2.内容:实现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3.意义: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含: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农村改革:
(1)背景:人民公社制度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过程:安徽、四川试点;全国普遍推广
(3)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
(4)作用:全国农业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4.城市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从管理体制、所有体制和分配体制上改革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挫折;“南方谈话”解放人们思想(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
2.过程:中共十四大提出;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十五大完善理论;21世纪初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成效:近30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巨变。
【探索攻关】
探索攻关一: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如何学好语文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对于实现国民经济三年、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巩固我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大的意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对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作了什么决策和决定?
(2)综合材料,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心工作。
田园诗〖参考答案〗(1)决策: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决定: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2)中心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探索攻关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材料一:1979年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5年同志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三: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同志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1992年初,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端午节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讲话,特别是“南方讲话”的?
〖参考答案〗(1)背景:国际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为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探索攻关二:从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备用)
阅读下列两幅图画,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两幅图画各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体制?
英音和美音的区别(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转变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管理员权限〖参考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图二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体制。(2)原因:
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经过多年实践最终的选择。因为改革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数量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必须凭票证,不得多买。这种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踏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最终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效地配置了资源。它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搞活了经济,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受苏联影响,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