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三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三大成果
摘  要:新中国60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三个层面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三大成果,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和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实现了“三个结合”,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结合。这三大理论成果成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依据,“三个结合”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实践特征。这三大理论成果和“三个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实际而赋予中国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
母亲节唯美文案 中国社会主义60年的历程之所以辉煌,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实质,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化。这一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三个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结合。这三个结合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三大主要理论成果。
一、中国化经济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认可这一点的同时,要回答的问题是,在马克思那里,既有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有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为什么没有实现这二者的结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科学、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思路。
马克思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的,无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不例外。同时,在以这一矛盾运动为主线的基础上,由对生产关系的研究逐步向经济形式和经济运行特征展开。按照马克思
这一思路的分析逻辑,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商品经济这一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市场调节这一经济运行特征是由商品经济决定的,因而也是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这里的私有制定位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话,那么,市场调节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
第二,产品经济这一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的;计划调节这一经济运行特征是由产品经济决定的,因而也是与公有制的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公有制定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话,那么,计划调节就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
根据上述两个结论,可以把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具体的经济形式和经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下面两个公式:
    公式(1):私有制(资本主义)?邛商品经济?邛市场调节
公式(2):公有制(社会主义)?邛产品经济?邛计划调节
从马克思的这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人类社会将出现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关系各有与之相联系的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这样,私有制(资本主义)与公有制(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关系的对立,就延伸为两种经济形式和运行方式的对立。
滕王阁序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之所以是对立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是对立的,而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之所以是对立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资本主义)与公有制(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出发,他们的基本看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从而市场调节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特征也是对立的。这些观点和结论,从理论上看,其假设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的,分析的逻辑是严密的,理论的推理是能够成立的。正是由于这一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相对立的观点,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两个等号”的观念(即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从理论渊源上说,就是在于马恩的这些基本思想。
present的同义词
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思想,包含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全面地把握马恩的基本思想,特别是要注重他们这一理论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任何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为依据的,如果离开了前提的条件,只是就某些结论来讨论其是否具有正确性,那么,这种讨论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因为在前提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至少是对这一理论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二是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条件,以实践为依据来认识马恩的基本思想。现实条件的不同,马恩的这些思想和观点需要在新的条件下进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的品质就是这一理论本身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放也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直接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对这一改革必然要涉及到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经济理论上首先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
济的关系。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这一问题上实现了第一次理论创新,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这一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论证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阶段。马恩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可以跳过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产品经济阶段。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社会主义可以直接进入产品经济发展阶段的传统看法,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回到了现实。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形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只有通过商品经济这一形式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快乐起来的理由是什么歌第二,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是内在统一的。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虽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从来没有退出经济活动领域,但是,从马克思到斯大林,从苏联的模式到中国的体制,在理论上都把商品经济看作是与社会主义经济相对立的,社会主义是在不得已
的情况下才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从理论上论证了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这一形式存在的客观性,是内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之中的。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本身是中性的,可以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中应居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中国共产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十四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长期以来,在理论认识上一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与不同的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计划和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它
们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实质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不涉及到社会经济性质的改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根本上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前提。
第二,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这一方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更显著的优势。改革以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几十年的教训和改革以来的新鲜经验,在实践层次上,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了这一点,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不具有制度属性的,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区别的根本之点。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并不等于搞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其内涵来说,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统一。
怒发冲冠凭栏处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发展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主义经济,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中国化经济理论成果之二: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如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的所有制结构,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所有制问题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和深层问题,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绕不开所有制问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发展,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新的界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外进入到制度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经济制度具有了新的涵义。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所有制性质决定着经济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必须坚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束缚,人们在对这一基本理论的理解上是有片面性的。主要表现是:其一,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所有制形式在根本上的制约性,没有切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所有制结构问题。这导致了在实践中不断地限制、取消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只是把公有制经济作为唯一能够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最终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建立起来的所有制结构,其结果是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其二,在认识上简单化地把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没有切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出发来研究所有制结构问题,没有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从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必须以以下三点作为依据: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动摇了就改变了经济制度的性质。其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要求。其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符合社会主
义本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制度层次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做出的新概括,从理论上实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结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