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阶段概述
第一阶段:现代化起步1840-1895
1、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起步的表现
1)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工业化兴起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社会商品经济发展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工业化、市场化)
2)社会政治: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新阶级出现,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涉及
  ①地主阶级的分化:洋务派的出现  ②地主阶级的回应:洋务运动  ③农民阶级的回应:太平天国  ④资产阶级的回应: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民主化、法制化)
3)社会思想文化: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
①战争之前: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②战争之后: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 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新式学堂,引进先进技术  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洪仁玕《资政新篇》  ⑤早期维新思想: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
4)社会生活:战争后衣食住行的近代化
小结“特征”:各阶级作出回应,但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要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主要领域是经济领域,主要的方式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要过程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先官办后官督商办、商办。结果失败。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创办近代工业。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
1、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和形成,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全面展开的表现:
1)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社会政治: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由思想变成现实)
3)社会思想文化: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4)社会生活习俗:封建的陈规陋习转向近代的简约文明()
小结“特征”:各阶级作出回应,但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展开;主要领域是政治领域,主要的方式是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主要过程是先改良后革命,先君主立宪后民主共和,先制度后文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治经济文化),但最终失败。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时期1919-1949
1、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帝国主主义侵略特别是日美的侵略,中国近代化曲折发展。
2、具体回应和现代化曲折前进与新发展表现
1)曲折发展:
社会经济: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下去;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社会政治:五四运动、中共的成立、国共合作领导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根基,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国民政府对内一党专政、专制独裁,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投靠美国,对共产党、工农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第四,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现代化奠基。
小结“特征”: 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补充: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
2、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思想初步形成;在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苏维埃政权(红政权),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在陕甘宁边区采取“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使民主革命有了正确的指针。 
5、解放战争时期:
1)中国共产党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 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民主党派进行了政治斗争,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
2)内战爆发后,在解放区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好习惯有哪些3)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明方向;思想新发展
4)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与19499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新中国,并初步形成了党领导下的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
1、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表现
1)工业化:从设想到迅速发展
工业化的基本标准:非农产业产业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农村从业人口30%以下;城镇化超过50%以上。
梦到被蛇咬是什么意思阶段
主要成就  特点
1949-1952
设想与开辟道路
1、七届二中全会工业化的最初设想;
2、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3—1957
一五计划:
工业化起步
1、成就:建成飞机、汽车等项目;交通运输业成就巨大,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构); 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57--1978
缓慢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1、十年探索的成就:工业生产有巨大增长,特别是石油、钢铁和电力发展迅速《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十年:损失巨大
发放工资会计分录19661976年工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特点:重工业为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民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处在与国际经济较少联系的封闭状态下进行工业化建设
1978年-1995
工业化全面调整
劳动法 试用期
1、内容:企业体制改革(产业结构、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
2、成就:建成一批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1994年工业建设部分工程示意图》
3、特点:结构失衡趋于均衡,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
90年代
工业化全面深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兴工业化
思考:1 概括新中国工业化的简单过程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2 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正确的经济方针和政策。
3 从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的启示?
启示:坚持党的正确领导;遵循客观规律;适时地调整政策;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2)、市场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建立过程 特点
散热器安装
1949-1952
新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为主
1950统一财经: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初步建立起“统收统支”体制
在这一阶段内,由于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所以计划经济还不能覆盖所有方面,市场因素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体现了计划与市场双重因素发挥作用的格局。但是,计划的比重越来越大,市场比重越来越小。
1953-1957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深入进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空前加强,到1956年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完全建立起来了
特点: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片面发展重工业;行政干预和指令性生产;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铺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责任制;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为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3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 土地流转
2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中心环节
霜狼氏族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以间接管理为主
2)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理论提出:1992年初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思考:(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首先,和中国共产党人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有关,认为:计划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其次,是与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分不开的,认为苏联模式就是社会主义模式。再次,是建国初期实际情况的需要。
2 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③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3)、民主化、法制化
民主法制建设
1949-195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建时期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后,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1955-1965先后建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1947内蒙古)
4、基层民主:建国初期,在工矿企业中实行民主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十年
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1)公民基本权利遭践踏和民主法制初步破坏:造反派运动,刘少奇冤案
2)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19651月至19751月的10年间,没有开过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形同虚设,人民的基本权利被随意摧残,践踏民主、破坏法制的“大民主”被推崇至极
后至今
恢复重建稳步发展时期。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开展法制建设准备了政治基础。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今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新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3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4)思想科学化(符合国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