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教与研”的革命:从经验到计量、动态、实验、行为和结构
公共财政“教与研”的革命:
从经验到计量、动态、实验、行为和结构
——基于研究视域拓展的理论思考
朱军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内容提要:通过把握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脉络,结合现代公共财政研究的前沿理论,本文厘清了现代公共财政的重要分支领域。本文指出,中国的公共财政教学和科研亟需要一场革命。这一革命就是要把我们的研究视域和方法拓展到计量财政、空间财政、实验财政、行为财政、动态财政、结构模型与公共政策评估等方面。为了对接国际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域,本文指出我们必须革新传统的公共财政课程体系。据此,本文提出了改革公共财政专业课程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教学研究;工具方法;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80(2014)04-0084-06
笔记本散热问题一、引言
财税前沿理论的探讨和总结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对于财政学的理论研究、教学革新、决策咨询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方法论意义、学科发展意义和政策启示意义。当前,现代财税理论的前沿发展呈现出浓烈的学科融合化、专业化、及其融合专业化的特征。目前的财税基础理论已向计量财政、空间财政、实验财政、行为财政、动态财政、结构模型与公共政策评估等多个方面拓展,可以称之为进入了一个“新财政学”的时代。这对于我国的财税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对于我国相关财税政策研究的内容革新和科学依据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支撑。总体上,目前中国财税专业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背景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截止到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公共财政(含税收)教学和研究的内容转换、方法转换和人才培养方案转换仍没有完成。这可以集中体现为所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研究素养缺乏,体现为与国际对话和接轨的困难,体现为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层次较低!甚至可以说,在绝大部分的财经院校,现代财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体系还没有系统的展开。就公共财政的基础理论而言,本土的财政理论经历了“国家分配论”到“公共财政论”的转换。在本质上,这一转换只是对政府财政功能的重新认识,无所谓理论的创新和构建。可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对现代财税教学和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研究视域拓展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基于工具方法的现代财政“教研体系转换”还没有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学者仍在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所谓“社会共同需求论”的研究基础或背景,并强调据此构建所谓的财政学理论框架体系。
作者简介:朱军,男,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笔记本键盘不能用
本文修改稿发表于《税收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84-89页,发表时题为“财税理论的前沿发展及其对中国启示”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财税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仍然是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定性分析和经验总结为主,特别是在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方面。对于基于现代经济学方法的公共财政方法论基础、基于这些方法的财政理论研究和文献梳理,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证。而这在国外高校则较为系统和深入,如作者所学习过的Golosov的“新税制理论专题课程”,都是基于方法论的文献学习和基本框架学习①。虽然部分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正日益规范化和工具化,但教学方面的改革仍是步履蹒跚。公共财政方法论基础的缺失和文献研究式教学的缺乏,也使得财税专业的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以及教学改革都远远滞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发展步伐。
目前,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大大丰富了财政学(含税收)的教学、研究内容,也使得公共财政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亟待有革命性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学普遍采用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空间与地理经济学、动态宏观经济学、结构模型方法和公共预算的量化方法等方面来研究公共政策与公共财政问题。这些专题研究的系统化促使了新的公共财政分支学科的创建。具体分支情况可以参考下图1:
图1      基于方法论思考的财税研究“新分支”
前述经济学方法在公共财政领域的大量应用,使得公共财政学科衍生出了图1中展示的新的分支领域,比如,计量财政学、空间财政学、行为财政学、实验财政学、动态财政学、结构模型与公共政策、现代公共财务管理等。虽然部分专业领域还不太成熟,但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内容正朝着成熟的体系进行。对于我国公共财政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革新而言,也必须要有新的突破,以
对接国际前沿的趋势。各个院校也必须要认识到:在现代经济学方法革新的环境下,现代公共财政“教学与科研”必须要有一场革命,必须要以新
①相关文献可从cema.cufe.edu/downloads/Golosov%20Reading%20List%202007%20CEMA.pdf下载
的方法和分支领域来拓宽学科的深度与广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中国公共财政的学术研究更加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要求,才能够为公共财政领域的人才培养、公共财政政策的科学建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财税理论研究的动态趋向——基于工具方法的思考
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不仅需要学术科研的创新,也需要各个学者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真知灼见,以更加科学、系统、严谨的框架推动学科和专业发展。对于公共财政的教学和改革而言亦是如此。这在学科评估中,用H指数能够更好地体现这一方面①。基于前述的内容,本文以下详细分析财税理论“新领域”的基本范畴和内涵。
(一)计量财政学的基本范畴
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拓展到公共财政领域。基于
时间序列、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有效地运用到了公共财政领域。这一方面的集中性研究成果是Ott A. F,. & R. J. Cebula于2006年编辑的The Elgar Companion to Public Economics: Empirical public economics。在计量财税领域下,对于传统的财政学学科体系而言,需要增加开设基本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开设基于方法论的《计量财税文献》课程。计量财政学目前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分权的影响及其受影响的因素、财政收入的均等化程度及其影响均等化程度的因素、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公共选择与经济增长、财政(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财政政策与资源(要素)的流动等方面。
(二)空间财政学的基本范畴
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发展使得“空间财政学”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财政学分支。地理经济学和空间计量学在公共财政领域的研究,使得“空间财政政策分析”成为实证研究的重要领域,《空间财政学》也自然应运而生。对此,Federico Revelli(2005)的On Spatial Public Finance Empirics一文专题总结了空间财政实证的研究范畴。崔亚飞(2010)认为,空间财政对政府间财政竞争特征的经验分析有助于探究公共政策的各种效应,并能为政府财政政策的评估提供经验上的依据。刘寒波和刘建民(2012)提倡了将空间财政作为财政政策分析的一个新工具,从空间角度讨论政府财政行为。目前,空间财政学涉猎的范围包括: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溢出效应、空间的税收和支出竞争、空间的转移支付和补贴竞争等方面。总之,空间计量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在公共财政研究领域的融合,为公共财政的教学和研究
哪个牌子的女装好
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野。
(三)实验财政学的基本范畴
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实验经济学逐渐独立成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②。Vernon Smith教授作为实验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其2002年在Experimental Economics发表的Method in Experiment: Rhetoric and Reality为实验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方法学分支之一,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拓宽也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公共财政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实验财政学》。目前《实验财政学》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产品自动供给的组织因素、公共政策评估的实验分析、财政政策选择程序的实验分析、个体对政策反应规律的行为分析、经济情景变换的财政政策实验分析、微观财政政策机制的设计等等。
(四)行为财政学的基本范畴
基于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修正——如人的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等假设的不①对此,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E.Hirsch)提出的一种定量评价科研人员学术
成就的方法——H指数。这一指数更多地体现了学者的学科影响力。
②具体成果可参见相关的实验经济学专题著作和教科书。如杜宁华.实验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
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杜宁华.实验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戴维斯、霍尔特著,连洪泉、左聪颖译.实验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足,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结合①,逐步应用到金融和财政领域,形成了《行为金融学》和《行为财政学》。《行为财政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对于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或者财政政策对于个体行为经济决策的影响,或者研究两个方面共存时的综合影响。这一方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本著作中,一本是William J.Congdon、Jeffrey R.Kling、Sendhil Mullainathan年2011年合著的Policy and Choice: Public Finance through the Lens of Behavioral Economics;另一本是Edward J. Mccaffery 和Joel Slemrod与2006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Behavioral Public Finance。行为财政学本质上属于实验经济学的范畴,只不过实验经济的研究范畴更多地定位利用受控实验对已有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或发现经济规律,具体是通过微观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对于外在政策的反应。行为财政学目前研究的视野涉及到:不对称信息下的财政政策和行为、心理视角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纳税遵从行为的决定因素等。
(五)动态财政学的基本范畴
动态经济学方法在公共财政领域的广泛适用,使得“动态财政经济学”逐渐独立成为一个新的分支方向,对此龚六堂(2009)、朱军(2010)集中展示了《动态财政学》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内容。朱军(
2014a)还专题总结了当代动态宏观财政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动态财政学》是基于动态优化和动态规划的方法研究财政税收问题。目前研究的视野涉及到:最优税收理论、最优公共支出理论、最优支出结构理论、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的政策效应研究、经济波动和福利政策分析、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等等。《动态财政学》的出现对传统的财政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这是因为《动态财政学》方法复杂、技术难度高、文献众多。这也是由于动态经济学建模方法日益深化,在逐渐深入或为更加贴近现实经济情景而融入更多的微观经济因素和事实经济特征。朱军(2014b)系统总结了目前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框架下的财税理论建模的基本方法,提供了全套的编程程序,以期为学科发展提供参考。目前财政DSGE系统中需要或正在新增的因素包括:搜寻-匹配因素、开放经济系统因素、流动性约束因素、异质参与主体因素、非传统货币政策、非传统财政政策、财政摩擦等因素。那么,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而言,我们需要在目前的财政学课程体系中设置“动态经济学方法论”课程与“动态财政基本文献”课程。
(六)结构模型与公共政策的基本范畴
以上量化的工具方法在公共财政领域的应用,其对于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或是研究都是单方面的。除《动态财政学》能够进行“反事实仿真”之外,其他都不能够进行反事实的情景分析和具体量化的政策效果评估。而结构模型方法(即“动态离散选择模型”)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进行反事实仿真。这一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是Ryan于2012年在Econometric发表的The Cos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
ation in a Concentrated Industry。对于宏观公共政策的评估,结构模型方法能够通过结合微观主体具体反应路径的现实数据进行公共政策研究。这是未来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在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分支。对此,Che-Lin Su(2012)的MATLAB and AMPL Code for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To Structural Estimation与Jaap H. Abbring.,&Tobias J. Klei n(2013)的Dynamic Discrete Choice Models:Methods, Matlab Code and Exercises这两篇网络文献集中进行了方法论的教学演示和研究性指导。而未来进一步地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将是未来公共财政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拓展方面。在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结构模型下的公共政策分析”入门课程,是拓宽专业深度的重要思路。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结构模型下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高级课程,将是提高政策研究水平的重要考虑。
(七)现代公共财务管理的基本范畴
①《行为经济学》的相关材料可参见戴蒙德、瓦蒂艾宁编著,贺京同等译.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趴在朕脚下的蝼蚁
现代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普遍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涉及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基于数学模型的应用核算。在现代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方面,涉及到的量化方法主要包括:资源预测法、项目成本评估法、最优资源配置法、线性筹划法、公共部门财务报告与财务状况分析、跨期债务
风险评估等等。Xiaohu Wang出版的Financial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集中展示了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量化方法。赵志荣在2013年专题介绍了美国高校量化的公共预算管理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中国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现状,朱军在2013年发表的《公共部门预算制度改革:一个整体性框架》一文集中展示了中国现代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研究的框架内容和量化方法。现代财政管理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我们将传统的预算管理课程改造为现代公共财政管理课程,将量化的方法运用到公共财政管理,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深化中国财税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启示
当前,中国公共财政学教学和科研必须在开放的教育形态下实行内容革命和方法改革。虽然部分青年学者在公共财政的研究方面有了重要的方法论创新和研究范式突破,但是这些研究都是支离破碎的研究,不具有系统性。并且,科研上部分内容创新和方法突破并没有对教学与科研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本科生的教学设计影响不大。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高等学院的本科生课程培养体系和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仍然是以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为主。据此,结合本文总结的新的分支领域,本文在公共财政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方面,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建议:
(一)厘清研究方向并融入新的分支
中国的公共财政教学、课程体系远远滞后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现状。这要求我们:1. 在科研上必
须要结合新的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进行学术研究,要求我们的学术和科研应定位于基于方法论的分析体系上,要将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政策应用研究区别开来。2.我们不能将学术纯理论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混为一谈,借不切实际和不适用之口而忽视甚至放弃基于数量方法的纯理论研究;我们不能将基于访谈、田野调查、量化财政方法、案例事件分析和经验总结混为一谈。3.在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应全部包含现代的计量财政、空间财政、实验财政、行为财政、动态财政、结构模型与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将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训练和文献阅读训练要系统化、深入化,以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研究的专业性与国际接轨的一脉相承性,缩短中国财政学专业教学和研究与国外的差距,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前沿化。
(二)完善本科与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星座常识
我国目前的本科基础课教材是基于Musgrave或Harvey Rosen的基于静态微观经济理论的教材演化形成。这些教材与Myles(1995)、Hindriks & Myles(2006)、John Leach(2004)一样几乎完全局限于微观财政理论。目前的财政学基础课程亟需要将现代的分支方向融入到基础内容中去,拓展新的视野和方法,以便为后期的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理论背景和基础。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应该形成两大类型的专业内容改革,一类是在专业必修课方面融入现代量化管理的课程(详见下表1);另一个方面是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融入新的方法和内容,并考虑的学生的培养方向和需求分设“应用性课程体系”和“研究性课程体系”——这是一种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教学的现实考虑,也是深化应用人才质量、
夯实研究型人才基础的重要举措。“应用性课程体系”适用于规划直接就业的学生;“研究性课程体系”适用于规划求学深造的学生。建议课程改革的内容模块包括:
表1 公共财政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的“新设计”
朋友圈拜年文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