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作者: 郭 妍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2期
郭妍
(邵阳学院 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湖南 邵阳 422000)安全管理员
旅游文章>两台电脑如何共享 摘要: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劳动的态度。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出劳动与价值、劳动价值与个人价值、劳动价值与金钱紧密结合等特征。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也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2-0035-03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劳动的态度。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我国大学生是青年的主
体,也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他们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也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桌面的ie图标删不掉 一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特征
哲学大辞典中说: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实践活动,是人类凭借工具改造自然物,使之适合自己需要,同时改造人自身的有目的的活动”。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对于劳动的正确观点是:不仅创造出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同时创造了人本身。对社会而言,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对个人而言,劳动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基础。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在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一)劳动与价值紧密结合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把价值的取得归结为劳动的付出,并认为价值大小与劳动的付出成正比,他们鄙视不劳而获,因而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渴望考出好成绩,平时也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
种有意义的活动和社团来锻炼自己,以便为到好的工作提供条件。这些学生虽然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但他们依然能吃苦耐劳,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而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有很多学生害怕虚度光阴,因而为自己制定了各种目标,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证书在高校也成为时尚(有的不是必考之内的),如英语、计算机过级证书,会计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等等,希望用各种证书来增加就业的机会。但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带有盲目性,虽然能艰苦奋斗,但却不到奋斗的方向,一些同学学习很刻苦,但却不知道是为了得到知识还是为了考试能得到好成绩。一旦这些证书没能让自己到如意,他们不仅无法正视失败,更会产生不满。所以,当前大学生鄙视不劳而获,但更害怕劳而无获,一旦劳而无获,就会转向不劳而获,做事走捷径,投机取巧。比如,为了取得好成绩平时刻苦学习,但一经发现自己平时的刻苦不及某些同学考场舞弊得到的分数高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舞弊行为得不到惩罚,原本想要刻苦学习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遭受沉重打击,转而也把得高分的希望寄托在考场舞弊上,致使当前高校舞弊成风。
(二)劳动价值与个人价值紧密结合
经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大学生基本都坚信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也坚信自身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自身付出的多少,自我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自身劳动的付出。因而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注重个人发展,更看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劳动的付出一定要带来个人价值的实现,凡是他们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就绝不会轻易让给别人。在国家、集体
和个人这三种利益主体之间,他们更看重个人利益,在价值追求上以自我为本位,忽视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漠视他人的利益。所以,一旦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就会觉得世界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一旦劳动得不到回报,或者付出相同的劳动得到的是比别人低的回报,他们就容易由积极劳动转化为消极怠工。
(三)劳动价值与金钱紧密结合
当代大学生既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也愿意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付出辛勤的劳动。但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多层面,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价值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份、名誉、地位、金钱亦或是心灵的自我满足。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对自己是否有用,是否认真听课也取决于这门课的实用性,评价所做的事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看的是所做的事给自己带来的实际物质利益的多少,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物质利益具体化为金钱。大多数人认为赚的钱越多,付出的劳动越有价值,人生就越有意义。反之,则认为劳动白费,人生虚度。当前大学生劳动就业最看重的已不再是专业是否对口,也不是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而是这个工作岗位所提供的收入的多少,而且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从一而终,他们对单位的依附和忠诚程度取决于单位能提供的工资的高低和福利的多少。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成因
新车保险买什么险种好 造成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具有以上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转变、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等等。
(一)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1世纪毕业的大学生逐年大幅度增多,据统计,2001年为114万,2011年毕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达到了650多万,10年增加了5倍,2012年则达到了680万。而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而且越来越严峻。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战胜众多对手使自己脱颖而出,是每个毕业生冥思苦想的问题。严峻的现实使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虽然经济宽裕,很多学生还是会寻社会兼职工作,其目的只是为将来求职积累经验。另外,就业的压力也催生了考证热。为了增加就业筹码和机会,大学生除了完成学业拿文凭外,还努力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将来就业多一条出路,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证书越多越好,因而把自己的大学时光投入到各种各样的考证之中,纵然过得忙碌而辛苦,但依然乐此不疲。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学生们能吃苦耐劳,为了顺利拿到证书,他们东奔西走接受各种培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很多学生的考证费用是自己利用兼职赚来的。虽然不能肯定每个证件到底能给自己提升多大的就业机会,但他们还是努力而盲目地追求着。
(二)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现代大学生是90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不用为衣食温饱而发愁,而且是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大部分学生不仅不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连自己该做的事都让父母完成,当然学习除外。只要子女们愿学习,劳动方面都由父母包办,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这样,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带到社会中表现为自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甚至还比较自私。因为自负,所以好胜,学习上不甘为人后,工作岗位也不想比人差。但他们学习和工作看中的都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个结果就是考试分数和到手的工资是不是比别人高,当分数比别人低时有人选择舞弊也有人会哭着向老师求情。当到手的工资比别人低时有人选择跳槽也有人选择不择手段。当代大学生在系统的劳动理论教育下,深知不劳无获的道理,所以他们在学校为了好成绩、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能吃苦耐劳锻炼自己,但由于自小没有经受过劳动锻炼,也没有劳动光荣的坚定信仰,当劳动没有带来预期的收获,这种想要通过自身努力而换来好成绩、好工作的想法会很快崩溃。因为自私,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希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自己的努力带来收获受益的人只能是自己,难以接受让他人或者社会来分享。总之,这种家庭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好胜却不知道如何光明正大的取胜,吃苦但却无法持之以恒,收获却不愿与人分享,对他人缺少关爱、对社会缺少责任。
国庆节的来历和风俗 (三)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是建立在该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关于价值本
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不是价值观边缘、外围的变化,而是价值观主轴、核心的变化,是价值观的整体性变革。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集体主义淡出,个人主义彰显。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强调整体性和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个人以保全整体利益。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拓创新、诚实经营、平等竞争的价值原则深入人心,尊重和重视个人利益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同时唯我主义、利己主义也跟着泛滥。第二是道德主导减弱,利益主导增强。我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是以伦理道德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强调的是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甚至是舍生取义。但市场经济却迅速的建构起了以趋利为特征的社会价值观,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实惠和实效。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价值直接用货币来表示,劳动的意义也直接取决于金钱的多少,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现象也跟着泛滥。这种社会价值观必然导致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更加在乎个人物质利益的得失、劳动的多少直接与金钱划等号、把劳动的结果比劳动的过程看得更加重要等等,或者说他们看重的是:劳动的结果能否给自己而不是给别人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而不是虚幻的精神利益。
三健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
健全的劳动价值观不仅是在理论上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还要在行动上用劳动换来自己所需要的物
质资料、精神奖励,更要在内心坚信通过个人的劳动、个人的努力才能体现人生价值,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的观念。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用劳动付出和劳动贡献来评价个人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至上的社会风气。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劳动价值观缺少的不是理论认识,也不完全是内心信念,而是让这种信念坚定下来的学校教育内容和社会环境。因此,健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关键在于坚定大学生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信仰。从健全劳动价值观和大学生当前的劳动价值观的特征来看,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一)把劳动教育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内容
所谓的劳动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学习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在劳动中的教育,不光是来自于书本。而我国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并且只重视脑力劳动教育而忽视体力劳动教育。据2007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孩子的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而中国仅仅是12分钟。来自上海市一份针对孩子劳动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孩子们经常体会不到劳动的光荣,“劳动无贵贱”的观念在实际生活和教育领域中受到极大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中小学生几乎不劳动,连一些基本的家务都不做。高中学生和
大学生也很少劳动,一些高校竟然出现父母跑到大学宿舍洗衣拖地的笑话。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劳动锻炼,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锻炼。只有亲身参加了体力劳动锻炼,才能知道财富来之不易,体会到劳动之后的自豪,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劳动锻炼又能培养劳动者的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吃苦耐劳而且能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国应该把劳动锻炼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不仅在校内为大学生创造劳动机会,还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让他们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如韩国的学生每年都会由老师带领,定期到福利院、孤寡老人等弱势体身边做义务劳动,也经常到农庄、工厂做些有酬劳动。我国的大学生平时上课理论课程多,一旦放假不上课又无所事事、精神空虚,根本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何不减少繁琐的理论课程,参加社会服务?我国有大量的人需要帮助,有大量的公共场所或者农村需要提供廉价的甚至无偿的服务。这正是锻炼大学生养成劳动习惯、造就吃苦耐劳精神的绝好机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