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
,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无锡)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无锡市 | |
闻说鸡鸣见日升 无锡城鸟瞰 | |
简称 | 锡 |
无锡市在江苏省的地理位置 | |
概览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省 | 江苏 |
行政区类型 | 地级市 |
下级行政区 | 6市辖区、2县级市、 1地方经济管理区 |
设市时间 | 1949年 |
现任市长 | 毛小平 |
现任市委书记 | 杨卫泽 |
气压政府驻地 | 解放南路631号 |
毗邻 | 苏州市、常州市、泰州市 |
地理 | |
中心坐标 | 31°33′N 120°18′E / 31.55°N 120.3°E / 31.55; 120.3 |
总面积 | 4787.61平方公里 |
- 市区 | 282(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 | |
总人口(2008) | 458万人 |
人口密度 | 1431.3人/平方公里 |
方言 | 吴语-太湖片-无锡话 |
经济 | |
GDP(2008) | 4992亿元人民币 |
其他 | |
时区 | UTC+8(东八区) |
市花 | 杜鹃、梅花 |
214000-214400 | |
电话区号 | +86 (0)510 |
车牌号码 | 苏B |
关心的短信网站: | |
无锡市是中国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下辖九个区县。无锡是苏南特大城市,中国重要的经济重镇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太湖之滨,她南濒太湖,西依锡山、惠山,中间流淌着古运河。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0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200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名第7位。2006年,无锡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22.6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58万人(市区人口232.3万)。
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史前 1.2 商周时期 1.3 春秋战国 1.4 秦汉时期 1.5 六朝 1.6 唐、宋时期 1.7 元明清时期 1.8 中华民国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0 无锡建置沿革 2 地理 2.1 地形 2.2 气候 2.3 水文 2.4 环境 3 行政区划 4 人口 5 经济 6 交通 6.1 公共交通 6.2 公路 6.3 铁路 6.4 水运 6.5 航空 7 文化与旅游 7.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2 国家5A级景区 7.3 国家4A级景区 7.4 其他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 7.5 地方戏曲 环保宣传语 7.6 方言 8 特产 9 著名人物 10 1949年后历任无锡市市长 11 教育 11.1 大学 11.2 中学 11.3 小学 12 宗教 12.1 佛教 12.2 道教 12.3 天主教 12.4 基督教 12.5 伊斯兰教 13 友好城市 14 图库 15 参考文献 关于母爱的唯美文案16 外部链接 |
[编辑] 历史
[编辑] 史前
早在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过着定居生活。在鸿声彭祖墩、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点。无锡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后属于马家浜文化、嵩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和丰富了太湖流域辉煌的远古文化。
[编辑] 商周时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商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定居梅里在今无锡市新区梅村镇),并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太伯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奉立为君主,自号为“勾吴”。太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相传他率领众人开凿了长数十公里的太伯渎(俗称伯渎港)。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的吴文化,无锡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编辑] 春秋战国
吴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军事上也十分强大。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编辑] 秦汉时期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市),无锡属之。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无锡已有冶铁、铸铜、制陶、髹漆等手工业门类,农业生产已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技术。西汉高祖五年始置无锡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周秦年间,无锡境内锡山多锡矿,居民竞相开采,祸乱相作,汉初锡尽民方安。谚云:有锡争,无锡宁。据称,无锡地名即由此而来。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成果,认为上述无锡地名来历的说法牵强附会,他们认为“无”没有实际意义,是古代吴地方言中的助词,发音类似中原的“无”,“锡”也不一定是锡矿的意思,只是吴地居民对该地的称呼,当时吴人习惯在该地名前加上该助词,所以中原人就用文字记述为“无锡”。(苏州当时称姑苏也是类似的原因,“
姑”为助词)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时改无锡地名为“有锡”,可能只是出于有别与汉朝的政治目的,并不能用来证明无锡地名的第一种来历的说法。
[编辑] 六朝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
[编辑] 唐、宋时期
无锡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的轮荒耕作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市场繁荣。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既是江南的一个重要经济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地区。
[编辑] 元明清时期
无锡依凭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和相对的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锡西北的芙蓉湖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田。农业上由于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岁,亩得三石”,成为全国“米仓一区”,为时“四大米市”之一。
1860年5月30日(咸丰十年四月初十)太平军攻占无锡,到1863年12月12日(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二)清军攻陷无锡,无锡共经历1291天战乱,遭受重大损失。贡生孙勖三为崇安寺斋堂题写楹联:“大义在人心,看此时烟袅灰飞,犹动道旁歌泣;清斋修佛事,愿昔日忠魂毅魄,不终地下沉埋。”[1]。
不过在战后,无锡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成长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和布码头,米市的影响远远超过江苏省范围,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清末,在无锡开始出现民族资本工业,以丝绸和食品工业为主。
[编辑] 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无锡的产业工人数量仅次于上海,列全国第二,上海的工业基本由无锡人把持,上海滩有无锡人掌工商业,宁波人掌金融业之说法。
1905年,沪宁铁路通车,北门内外和火车站一带商业迅速繁荣,素有“小上海”之称。
1937年,日本军队占领无锡,掠夺城内物资及历史文物,并杀害民众,给城市带来极大的破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