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小说和感伤主义
作者:郑洪根
公文写作格式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4期
作者:郑洪根
公文写作格式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4期
十八世纪后期,在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这便是感伤主义文学,其鼻祖为英国的作家斯泰恩。1768年他出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也叫《感伤的旅行》),“还款逾期会怎么样感伤主义”一词便来源于此。当时古典主义正在消亡,许多作家,诸如英国的汤姆生、法国的卢梭、德国的歌德等竞相仿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运用感伤主义的手法。自此,在欧洲文坛上形成了一股潮流。卢梭的《忏悔录》、《新爱绿绮丝》、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哥尔斯密斯的《荒村》等等感伤主义杰作应运而生。感伤主义作家们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形象的刻画来反映当时一部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现实以及未来的哀怨和不满。
感伤主义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对于东方文学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日本的私小说以及新感觉派小说有其影响的痕迹。感伤主义也影响了一批中国的现代作家,郁达夫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歌、散文,尤其是小说均具有感伤主义的某些特点。
一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队伍中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可是他的作品也吸收了感伤主义的某些因素,这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外来影响以及自身因素所决定的。
郁达夫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光绪二十二年(三好学生申请书范文孝心故事1896年),“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成的悲剧出生了。幼儿园安全预案>shuma”(郁达夫《自传之一》)当时正值甲午战争以后,东方的睡狮在经受当头的一棒之后似乎要苏醒过来了,可在这酣梦中间,消化不良的内脏,早已发生了腐溃。战败之后的国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国民,当然是畸形的,是具有神经质和恐怖狂的。在他儿时的回忆里,他“经验到的最初感觉便是饥饿。”(同上)在他留学日本之前,便目睹了祖国深受的劫难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不幸的生活。十年日本漂泊生涯,更由于祖国的贫弱,使青年的郁达夫深深地体味过弱国子民在异国备受的敌视和凌辱,他渴望着回国,可当他一旦踏上久违了的故土,残酷无情的现实又给富有满腔悠悠报国之心的他头浇上了一盆冷水,他感到一阵深深的颤栗和悸动,于是
只能发出诸如“祖国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的呐喊。更多的是在浅斟低吟中度日,陪伴他的是落寞和孤冷。在他的一生中,他何尝没想到反抗,又何尝没有反抗过,可是新旧军阀的统治、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外敌的入侵、人民的愚弱,又不能不令他感到悲观和迷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