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泰顺古村落景观营造层次分析
作者:林清清,苗诗麒,章琳,王欣
来源:《广东园林》 2016年第2期
林清清1 苗诗麒1 章琳2 王欣1
(1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2 湖州市规划局,浙江 湖州313000)
厦门 旅游 摘要:以泰顺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山野、邑郊以及宅院三个景观层次入手来探析古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泰顺古村落景观,山野怡情、邑郊修身、宅院养德,形成了泰顺特有的教化空间和人文氛围,构成了“诗书礼乐”的人居景观。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景观;地域景观;景观营造;古村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2-0025-05
收稿日期:2015-12-28
引言
古村落是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聚居空间[1]。古村落景观是人与自然达到整体协调而呈现出的生态人居环境[2],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景观,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浙南泰顺,地处浙闵交界,境内崇山旷谷,溪涧纵横。据《分疆录》记载:“唐以前僻在荒服中……唐末之乱,赋烦役重,民不堪命,流亡入山者愈多,则百落千村,皆武陵之桃源矣。”[3]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泰顺地区依然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景观,这些景观展现出了泰顺先祖巧妙的造景手法,是农耕社会山水人居建设的先进理念,对于当今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也成为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目前,泰顺古村落的研究多见于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等方面[4-9], 少有学者对泰顺古村落景观的构景方式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因而泰顺古村落景观仍待深入研究。
泰顺古村落是典型的山地型村落,镶嵌于青山绿水间,与山水相映成趣,在空间上产生了由中心向外扩散的“宅院——邑郊——山野”的景观层次(图1)。清泰顺知县朱国源在《义学田记》中认为:“风俗自善视乎人才,而人才之隆关乎教化。”泰顺自古重视文教事业,将仕人隐士的理想抱负反映在人居环境中,营造出了养德、修身、怡情的人文教化空间(图2),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层次和悠远的田园山水意境。本文将从山野、邑郊、宅院三个层次入手,分析泰顺古村落景观的营造手法,挖掘其人文内涵,总结其生态人居模式。
1 山野:城郭外的山水情趣
山野景观是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自然山水,是古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中广泛分布着风景游览点。明人邹迪光《愚公谷乘》曰:“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古人向来崇尚山水,常于山水之间,通过对山水田园的审美关照以及人文建筑的营造,将自然进行合理的人文化,构成了山水自然和历史人文合一的生态人居环境,追求山水怡情的人文意趣。
1.1 村落八景,诗化田园
自“潇湘八景”开始,文人墨客普遍喜欢通过“八景”诗的方式来吟咏山水[10],将自然山水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泰顺乡贤亦是通过“村落八景”诗的方式,对家乡的山水田园进行审美关照,使村落的自然景观更为生动,形成一个充满人文韵味的人居环境。
泰顺县城罗阳镇自古有“罗阳八景”, 如“琴堂双桧”“三寺晚钟”“南峰积翠”等[11]。通过八景诗的方式,村镇周边原本孤立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被巧妙梳理连成一幅风景园林画卷。而且,乡贤把村落景象描绘成诗,格调高雅而不失古朴自然,如玉岩村“玉岩八景”中的“半月笼烟”:“盈盈秋水暮连天,
一曲池塘月半圆。皎魄不因三五缺,清波长镇柳堤烟。”[12] 诗文气韵生动,平静的池水被赋予了人文的意味。泰顺地区,有一定规模的古村落,一般都有“十景”“八景”被文人乡贤评定出来,收录在家谱之中,如泗溪后池《林氏房谱》中载有泗溪八景诗[4],仙岩《张氏宗谱》有“仙凌十景”[5] 等(表1)。纵观各村落“八景”诗的内容,不难发现皆是以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为主体,又始终以田园风光为主题,如“玉涧拖篮”“渔翁钓月”“村庄牧笛”,蕴含着深远的人文意境。同时,村落八景诗中,不仅仅是古人对村落景观的如实描绘,往往还通过夸张表达,寄托其心目中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
学生奶粉什么牌子好 古人通过村落“八景”的方式,对自然山水进行整体构景,在深化自然景观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又通过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来诗化山水田园,营造出一个充满意境的人居环境。
1.2 寄情山水,返璞归真
银项链变黑 中国传统造园宗旨就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天然之趣,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林泉佳景。古人崇拜自然,寄情山水,在山水之间寻人内在的精神意蕴,也就成为了文人隐士的情感归宿[13]。隐士通过在风景名胜之地,营一室小景,来寄托浪漫的山水情怀。
泰顺地区山高水远,林木茂密,是理想的避世之所。泰顺包氏始祖包全,“ 因爱山水之盛, 风物之美……乃弃舟登岸而入”[5]。沈氏始祖沈希三“因爱林泉山水之胜”[8] 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交洋村。子曰:“大乐与天地同和”[14],把自然与精神境界相连,于山水中营一室小景成了古人高尚的道德表现和
情感出口。
据《分疆录》记载,在仙居之源有玉峰庐,乃宋朝处士徐元凤隐居之处[3]。徐处士寄情于山水,“为爱林泉景最佳,结庐峰顶卧烟霞”[15],向往归隐田园的隐逸生活。“谷邃自宜梅作坞,径深雅爱竹为家”[15]。玉峰庐曲径通幽,环境清雅,古人借此展现自己清泊淡雅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泰顺先民晴耕雨读,寄志林泉。在筱村镇漈头村东三里许金谷庵山崖上,至今还留有“三友洞”和“锦绣谷”的摩崖石刻。锦绣谷,山幽林茂,泉水清冽,“恍然天地外,浑似画图间”[15]。悬崖边长满奇花异草,故名百花岩,吴驲有《百花岩》诗云“一岩千古异,百卉四时开。不假栽培力,天然锦绣堆。”[15] 据清光绪《分疆录》记载:“崖(三友洞之崖)下旧有书室,为宋进士吴驲、吴泰和、包湉讲学处。”“梅竹散植,古松旁挺。君取岁寒三友之义,曰‘三友洞’。集宾友徜徉其间,或憩石上,或坐洞中。围棋者丁丁然,鸣琴者嘤嘤然……”(《锦绣谷记》)[3] 锦绣谷崖下的三友洞旁,种有梅Armeniaca mume、竹Bambus sp.、松Pinus sp.,古人以此自喻,又冠以“三友”之名,通过对自然植物的审美情趣达到山水怡情的目的,“境会于心,物谋于趣”[6],形成一处陶冶性情的清幽之所。
自然山水中的景观营造,是古人的智仁之德与山水相契合的结果。古人寄情山水,以自然为师,利用自然山水来化育人文,把自然美与人的精神境界相连,追求返璞归真的天然意趣。
2 邑郊:田园中的精神家园
邑郊是人工聚落跟山水自然交汇的区域,是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空间,沟通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富有地域特和人文气质的邑郊景观。古人把重点放在村落的环境格局和水口景观的营建,以此形成一个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并寄托古人崇高的文化理想和人文信仰。
2.1 选胜落村,宜耕宜读
林中小溪ppt 《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16]。古人总是把居住地与周围的山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寻求一个理想的聚居空间[17],并强调环境与人居空间的融合[18],呈现一个钟灵毓秀、适合修身养性的居住环境。
在建村之初,村落的环境都进行过缜密的勘察选择。圆州村位于里光溪畔,黄氏先祖“尤精堪舆之业”,“阅泰邑山水名胜,且俗古风良,遂择一都员洲之地而居焉”[4]。《黄氏宗谱》有“景物序”一节描述圆州村环境:“前案有乌纱挺秀,后壁有锦屏拔奇,一溪中流两峰翠立……”[4] 圆洲村坐落于河谷之中,溪水与山形成自然合抱之势,形成了“半月沉江”的环境格局。又有“金榜悬峙于天门,华表岿然于地轴”[4],通过村落的形胜格局,寄予家族文风昌盛的厚望。
另外,吴宅村四面环山,又有库水从盆地中过,形成围合型的环境格局。在新山《吴氏族谱·兆岩肇
哪个牌子眼霜好用基》有记此地“山川秀丽,土厚泉甘。后有三台叠翠,前有文笔桂峰,左右联尖舞凤,右有山边飞龙”[6]。周围山错落有致,山水资源丰富,“虽非名山圣地之美,实有水石烟霞之景,幽然可居也”[6]。“鼻祖学公而辟址于斯,能承继祖之志哉”[6],吴氏先祖希望通过秀美的村落环境,形成一个宜耕宜读的居住环境。而类似“文笔峰”这样的景观命名,皆是为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追求高雅的文化理想。
最新吸血鬼电影 “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19],古村落大多环境优美,幽然可居。而泰顺文风亦盛,古人追求仕人理想,反映在村落的环境格局上,自是寻求风雅的自然景观,以利于修身养性,形成宜耕宜读的居住环境。
2.2 水口架桥,长虹饮涧
“盖水口,乃天地之门户也”,村落水口是一村之咽喉,泰顺古村落非常注重水口的理景艺术。泰顺先民水口架桥,并结合其他元素,一同改善村落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廊桥景观,彰显村落文化实力的同时,也创造一个有益于家族发展的理想环境。
泰顺独居万山之巅,世称“浙南屋脊”,境内溪涧纵横,濑多滩峻。造型别致的廊桥,横跨于溪流之上,成为村落入口的标志。在仙居村村尾,两岸山秀丽,溪流回环,有仙居桥宛如飞虹,凌跨于鸳鸯溪之上,与山川溪流融为一体(图3)。在仙居桥东南向的山头上又建有一石塔,乃仙居村民为求“
文运昌盛”而设。仙居桥不远处的古道一侧,有一石亭曰“罗阳石亭”,供路人休憩纳凉(图4)。廊桥、石塔、石亭,组合而成的水口环境,俨然成为仙居村的地标性景观。张天树有《仙陵古意》诗云:“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5],展现仙居古村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浪漫的水口景观。同时,诗意的廊桥景观“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20],成为文人乡绅谈诗论道,修身养性之佳境。
另外,村落水口景观往往还是古人的文化信仰中心。在三魁镇刘宅村水尾处,有仙洞虹桥,始建于明朝,据刘氏族谱中的《魁峰高阳刘氏洞下桥记》,建桥为求“聚乾坤之瑞气,锁山川之正胍”[20],以期改善村落水口环境,家族兴旺发达。泗溪镇白粉墙村水口处,有溪东桥,内设神龛,桥旁有临水殿、陈大翁宫等宫庙建筑, 形成村落的祭祀中心,寄托着村民“风调雨顺”“家运昌盛”等愿望。
水口景观,通过水上架桥,并辅以其他人文点缀,将实用功能和精神寄托其中,形成独特的廊桥文化,并折射出古人修养心性的生活追求和安居乐业的人文信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