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引起马加爵现象的重要因素
摘 要:马加爵案不是一个单纯的偶然事件, 论文网不应仅就该案进行个体分析。马加爵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错位、整个社会对于弱势体关怀的缺失都是引起马加爵现象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马加爵现象;家庭;学校;社会 
 
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媒体也应时热闹起来。当公安部的通缉令在全国范围内张贴的时候,人们耳边充斥的大多是对马加爵恶劣行为和残忍手段的谴责与声讨;而当媒体报道其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据说当晚云南大学的校园里,师生们奔走相告。人们仿佛一下感觉到自己生存的环境里,安全系数陡然大增,终于可以不要担心在街头会撞上那个想象当中的杀人狂了……
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惨案发生后对于马加爵的谴责与声讨,也不仅仅是在马加爵们逮捕归案时的欢呼雀跃。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反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加爵”?否则,也许在我们还
沉浸在逮捕马加爵的胜利喜悦中时,张加爵或是李加爵已经在酝酿着更为残忍的杀人或是其他什么恶性犯罪了肉末豆腐!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评论与分析,多是从马加爵个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诸如,人格缺陷、心理变态云云。诚然,犯罪首先是一个犯罪分子的个体行为,犯罪分子本人的人格缺陷、身体和心理因素都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这方面的原因,早在一百多年前,刑事人类学派的鼻祖龙勃罗梭就提出了著名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这也就不难理解,有许多人总拿通缉令上马加爵那个性鲜明的外表做文章,试图从他的眉宇、眼神、嘴巴或是粗壮的臂膀上到一些“天生犯罪人”的基因来。且不说龙勃罗梭理论的科学性早已被犯罪学界质疑,就是从一般常识的角度来分析,对于这种说法我们也不敢苟同。因为,近年来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并非马加爵一人,而且这些犯罪的“马加爵”们中间,并非个个面目狰狞,其中不乏文弱书生,乃至纤纤淑女!对此,当代的“龙勃罗梭”们又该作何解释呢?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马加爵一案,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体分析的层面,而要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联系起来,赞美教师的歌曲作为一种特定的犯罪现象乃至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这里我姑且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马加爵现象”。
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产生的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它除了个体的原因之外,还与个体成长于其中的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密切相关。马加爵现象的出现,不是在建国初期,也不是在期间,也不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而是出现在中国人引为自豪的飞速发展的最近几年。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近年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下面将自己对于这一现象的几点思考呈现于读者,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与反思。
一 家庭教育的偏颇
也许有人会说青海省旅游,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偏颇吗?你看,如今的中国,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哪个家庭不是把孩子的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啊。在农村,尽管有些家庭生活还不是那么宽裕,却舍得将全部积蓄用于孩子上学的费用,有的还因此负债累累。在城市,更是如此,费尽周折也要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各类学习用的资料哪怕汗牛充栋,只要孩子说需要,也要搬回家。更有那些囊中殷实者不惜重金将子女送到国外学习的。乍一看,是啊,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比中国的家庭更重视子女的教育?
我这里说的中国家庭教育的偏颇并非指对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够,而是指家庭教育理念
的偏颇。如果说人格异常是马加爵们犯罪的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式的家庭教育。我们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
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主宰着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活动。就拿马加爵来说吧,媒体并没有过多地披露他的家庭教育背景,只是说他是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我们也无法了解他的父母对于他的家庭教育是采取的何种具体方法,但是,仅从他那颇有意味的名字———“加爵”就可以窥见: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于他寄予了多少美好的期望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为人父母者一心期盼自己的孩子将来“成龙、成凤”、“升官、加爵”的时候,他们是否想过:对于孩子来说,健全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啊!
周公解梦梦见鬼上身
近年来,媒体屡屡披露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因不堪学习压力而杀死身边的人,乃至杀死亲生父母的案例,这多多少少暴露了我国家庭教育理念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 学校教育的错位
玫瑰含义一所大学,学生们在宿舍里连续打麻将,最后导致4人被杀死,1人出走,居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没人知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反思。而作为给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门机构———大学,却一再出现大学生犯罪的现象,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大学教育当中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在某些地方,高考、中招成了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升学率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评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成绩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学校评定教师成绩的唯一指标;而一纸考卷更是主宰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一生命运。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很难想像会有学校或教师能够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学生的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也就难怪我们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却会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被迫退学、因幼稚的好奇心而去伤熊、因失恋而自杀……
我们的大学教育严重错位。大学是培养人———健全的人———的地方,不是制造技术员或机器人的工厂!
长期以来,学校中的“好学生”主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马加爵的学习成绩并不差,甚至还得过全国物理竞赛的二等奖。马加爵“学习用功,中午还常常在教室看书,
绩优异”是留给老师的深刻印象,697分考上全国重点高校更是母校的骄傲。
象这样一位至少曾经是好学生的人,可以想像其自尊心也应该是较强的。尤其是作为当地贫困乡村里走出的第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内心的优越感也应该是相当强烈的。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与周围家境优越的同学相比,生活的窘迫也一定会让他感到极度的自卑和压抑。他的同学说他经常上网看凶杀片,玩凶杀游戏,这很可能是他发泄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因为贫穷的生活、孤僻的性格,使他几乎没有好朋友去倾诉和缓解自己压抑的情绪。而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之中,势必使他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现实和虚幻的界限。这也许是马加爵在杀人之后能够那么冷静、麻木的原因吧。如此残忍的手段,他竟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重复四次,仿佛玩杀人游戏一般的镇定和轻松!莫非他还沉迷于网络里那唯一可以让他发泄情绪的杀人场景中?这也许是许多人把当前的暴力犯罪归责于网络的原因所在吧。
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并非个别现象。据说国内某著名高校还因此强行规定该校一年级学生一律不准购买电脑,理由是怕耽误学习。笔者觉得这种做法实在不足取,因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论文网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去考虑一下,学生们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何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高校在集中精力于教学和科研的时候,忽略了对
学生感情与社交方面的引导,使许多大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在一个人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体里,相信不止一个马加爵感到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吧?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家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所有人都要服从于自己。这种心态与交往模式一旦离开自己的家庭根本行不通,除非去网上,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使自己唯我独尊、任性而为的行为方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得以继续酣畅淋漓地发挥。
许多现象在提醒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对于学生的情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大学,学生之间,尤其是同宿舍的人际关系的确很微妙,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处理得好,无疑能促进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进步;倘若处理得不好,则有可能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甚至伤害。马加爵案的发生应使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们警醒。
三 社会对于弱势体关怀的缺失
这次的马家爵杀人案还有其他一些杀人案的新闻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就是这些残忍的罪犯,他们的经济地位都很低下,从经济层面讲,他们都属于社会的底层。不错,他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社会没有给予弱势体以应有的关爱
也是马加爵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教育”应该有对应的“社会教育”,否则,只会流于空谈。
马加爵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在他上大学期间,为了挣取生活与学习费用曾去做搬运工。据马加爵的一位同班女同学说,马加爵在助学贷款批下来之前有好些天没上课,原来是没鞋穿了,直到助学贷款发下来,买了一双拖鞋的马加爵才又出现在课堂上。
可以想像,这种窘迫对于一个曾在中学和小学是佼佼者的人,对于一个在当地村子里第一个考进重点大学的人的自尊心有着多么强烈的刺激!而马加爵所处的年龄正是他人生观世界观趋于定型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心理成长阶段,社会的蔑视或关爱对于他的人生观,乃至对于这个社会的看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设想,如果当时马加爵所在的学校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并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马加爵班上家境富裕的同学能够及时伸出温暖之手;如果马加爵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部门能够得知他的窘境而给他的家庭以必要的帮助或者哪怕是减免一些税费……相信马加爵的心中会滋生出或多或少的对于这个社会的感激之情,也许,他的心理或是人格就不会沿着异化的道路走得太远,也许就不会走上杀人犯罪的不归路。
“以人为本”,应从关爱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个体开始,尤其是应从关爱那些弱势体中的个体做
起。让社会的温暖,让公平的阳光去教育他们、去扭转他们,唯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新的马加爵产生。
将一个马加爵缉拿归案并非难事。但是,如何将那些将要成为马加爵的潜在的犯罪嫌疑人消灭在萌芽状态,如何杜绝马加爵现象的再生,却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愿马加爵案件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加罗法洛.耿伟,王新译.犯罪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康树华.中国人口密度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