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寓安全典型案例收集及分析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篇
一、典型案例分析
1、马加爵事件
案例要点: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的一起刑事案件。据马加爵供认,杀人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打牌争执。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从而导致了后面一序列悲剧事件的发生。
2004617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案例点评: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之后写出了上万字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一期
马加爵案发生之后,许多社会公众,包括一些媒体,对马加爵表现出了同情,把其杀人动机归结于他的贫困和受到的歧视,及因此而对社会产生的仇恨。甚至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的结果,社会应对此悲剧负主要责任,对马加爵的量刑应予从宽。
李教授的报告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如果马加爵真的因为贫困和受歧视而杀人,那么他报复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凭借自身富有而对其付诸了歧视行为的人。但事实是,受害者多数是跟他一样家境贫寒的同学,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边对他最友善的人之一。李教授的这一反驳是成立的。马加爵的杀人行为,与贫穷无关、与歧视无关,应该对此血案负责的,不是社会而是马加爵本人。而现行的法律,也没有任何条文规定,在犯下此种罪行后,仅仅因为贫穷就可以减轻处罚。
1)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
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2努力学习的名言)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因此,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去选择被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第二次伤害。
3)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人与人相处,如果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绝不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别人痛处,这最容易让别人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2吉林农业大学杀人案郭力维
案例要点:20091114日,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力维刺刀杀死同宿舍室友赵研。
郭因觉得赵打呼噜影响其休息,曾将赵晚上打呼噜视频传到校内网上,二人因此不和。郭
认为赵多次对其进行辱骂,伤害其自尊心,遂于20091114日凌晨330分左右,用事先准备好的尖刀扎熟睡的被害人赵研胸部、背部数下,致使赵研因左胸部刺创致心脏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作案后郭力维拨打“110”电话报警,并在现场等待警察到来。公安人员到达后,将被告人郭力维抓获。
2010325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依法公开宣判郭力维杀人案,判处郭力维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赵利民孙爱华经济损失273332元。
案例点评:郭力维属于比较自我的一个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只认为是开玩笑,当别人失礼时则认为自己受到侮辱。而自我中心也是当代大学生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同时,他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混淆,其行凶过程逻辑严密且冷静,不排除受游戏中类似情节影响的可能性。在与寝室同学生活习惯上发生矛盾时,并没有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建议,而是直接将情绪积压下来,发展成记恨,并越来越严重。
怎么申请离婚自动离婚2023
根据郭力维在法庭上的种种表现与供述,心理专家对他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从案件中了解到,郭力维属于一个非常内向的男生,很多积怨他都没有表达出来,反而压在内心。专家
分析说在第一次、第二次被骂后,郭力维没有选择与对方调解,反而把愤怒压在心里。这样,所谓的恨就成为他行为的,让他没办法克制自己的行为,把这种愤怒扩大化,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才会想到了如此极端的做法。总的看,他的做法比较极端,属于单行线、直线思维,钻牛角尖,没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思维比较偏执、狭隘。
3、四川大学4.7杀人案
案例要点:20104小学教师资格证报考科目月7日晚7时左右,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某学生宿舍内,经济学院2008级同班同寝室两名本科男生不和,其中一男生陈某用手中水果刀伤及另一男生王某右侧颈动脉血管,四名同学尽力欲将其抬至江安医院,不过医生及救护车已提前赶到十八舍至十九舍中间地带进行救助,中间路程大约200米,但是一路尽是血迹,仅200米路程初步估计在2000抚顺旅游景点介绍毫升(案发地流血数量不详),最终王某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学生陈某已向警方投案自首。
案例点评:据说,这起凶杀案源起一包方便面的争执,任何悲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一定的压抑、一定的打击,而不能排遣出来,日积月累积淀起来,埋在自己的心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承载不了时,就可能以一
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的。加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在校大学生受到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一定的压抑、一定的打击,而不能排遣出来,日积月累积淀起来,埋在自己的心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承载不了时,就可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的。
412·7六一儿童节礼物图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血案
例要点:2010127日上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发生一起血案,该校一名大一学生在宿舍内被中学同学刺死,同宿舍另一名学生试图阻拦,也被刺伤。
据了解,遇害者李某和犯罪嫌疑人李博是中学同学。犯罪嫌疑人李博曾在高中与一女同学谈恋爱,毕业时因两人所上大学不同而约定暂时分手,还约定双方都不能男(女)朋友,相约毕业之后再相聚。
  女同学在上大学后,与李某谈起了恋爱。李博认为女友违背约定,而且还和自己的中学同学谈恋爱,非常气愤,决定给遇害者李某一点教训。
  127日上午840分左右,李博在身上藏着一把刀进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到李某宿
舍后将其哄骗出宿舍,李某同学段某因其和死者关系较好,随李某一同出去。据目击者称,李博开始时对李某进行言语上的警告,劝李某和女友分手,随后言语发生冲突,李博突然拔刀刺向李某,并将劝解的段某误伤。
  案发后,李某被迅速送往了附近医院,但因为刀伤深及脾脏伤势过重,不幸身亡。
据了解,伤者段某与犯罪嫌疑人李博并不相识,只因试图阻拦李博行凶被划伤,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
案例点评:心理学家董罡针对这一事件分析说,从李博杀人后又回到咸阳来看,李博在决定教训情敌时,应该并没有想置其于死地,但自身控制力的不足导致了错误的做法,甚至事发后,李博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受害者已经死亡。
李博在自己的被剥夺时,产生的消极思想以及做出的错误决定,充分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
袁秋香称,8090后的青少年以独生子女居多,不论家庭贫富,独生子女基本都是家长的掌中宝,这让孩子对爱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自己得到的爱都是理所当然的。另外,目
前的学校教育多重视学生的成绩,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学习好就一切都好,而忽视对情商挫商的培养,当他们真正遇到情感问题和生活中的挫折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缺点就会暴露甚至放大,从而引发类似惨剧的发生。
5四川大学因丑杀人案件
案例要点: 2010330晚,四川大学突发一起刑事案件。晚920左右,四川大学保卫处接到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的报告,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曾世杰(男),当晚910左右在江安校区明远湖边,将艺术学院国画系2008级本科生彭某(女)杀死,将艺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2007级本科生张某(男 见义勇为)和轻纺与食品学院轻化工专业2008级本科生唐某(男)砍伤,当即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发现,共同将曾世杰制服,并立即报警。
20101229日上午,成都中院对川大学生曾世杰因丑杀人案做出一审判决:依法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曾世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例点评:世杰跟马加爵一样,都是本科大学生,懂得杀人偿命的道理,但他们为什么
还要干出这种万人痛骂的恶事?虽然格桑们试图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尊重生命,但这样的事件还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屡屡发生。如今,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校园惨案,探究曾世杰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产生这样的变态心理?才是值得引起深思的社会问题。
引发曾世杰们非得要动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这样的一代人,从小在宠爱和蜜罐中长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经受不得批评和打击,遇到挫折易走极端。由于过度自我,导致他们非常在意自己,遇到矛盾总是指责对方,不能与同学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曾经有心理专家对马加爵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其情绪压抑、人生观扭曲
仔细分析曾世杰们的社会行为心理,其实是社会现实在他们身上的映射。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比如他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社会经验,他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我们无从了解曾世杰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财富程度,但诸多社会现象对他的个人行为的影响,是有着深刻背景的。比如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体事件,在这些尚不成熟的年轻人心里投下阴影,以为校园就是社会的另一个版本;比如充斥他们生活的网络暴力和情游戏,也让他们容易把真实的社会当作虚拟的网络,以为随意拨弄鼠标就可以在
校园里翻云覆雨;比如社会不公、分配不均、拜金主义、就业难等,极易让这些学生们迷失人生的方向,形成反社会性人格。当他们遭遇不公,心底的愤懑和压抑就会爆发。这样的人,就成为身边的定时。
有人说校园就是迷你型社会,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在如今网络发达、信息无法掩盖的时候,学生们提前知晓了发生在社会上的一举一动,他们没有把课堂知识与社会衔接起来,却把社会上的诸多阴暗事件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所以,曾世杰在做出疯狂举动之前,一定充满了压抑、冲动、绝望,把自己提前送上了审判台。曾世杰在一手制造悲剧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