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保健体育的概念和内容
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 遗产。它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用,来调节和增强 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属于 人体科学的范畴。
传统保健体育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但又有区别。一般的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 物的性能和医生的技巧来进行康复,对病人来讲,自身是被动的。体育运千焦和大卡怎么换算动一般带有竞 争性和对抗性,如跳高,要求跳得高:举重,要求举的重;更多地是挑战人的极限。传统保 健体育则旨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锻炼,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心理、生理活动, 取得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效果。如太极拳、气功等
传统保健体育重视加强人体内部运动,调整人体内部的机能,也就是精、气、神的锻炼, 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锻炼,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 功能来发挥作用,因此尤其适应体质弱者和慢性病患者锻炼。
导引
三年级放风筝作文优秀通过姿势调节、呼吸锻炼、意识控制、身心松弛,有节律地运动肢体,使身心融为一 体,进而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的潜能,起到摄生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开发智慧 的作用。
静功:以调心、调息为主,身体姿势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不断加强意念对自身的控制 能力来养生治病的,归为静功。动功:以调身、调息为主,通过身体姿势的变化和 呼吸的调整,对气机运行产生影响,来养生治病的,归为动功。保健功:运用自身按摩、拍 击等锻炼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进健康的,归为保健功。
武术:拳术:长拳、南拳、太极拳、八卦掌;
器械:刀、剑、绳镖;
对练:徒手、器械
集体:六人以上徒手或器械
特点:
1、    既能养生,又能治病
养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旨在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疾病, 保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人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 传统保健体育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 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真气,培育元气,扶植正气的作用,达到抵御外邪,祛病强身的目 的。
另有一种致病因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大 多属于生理活动的范怜I,并不足以致病。但是,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遭受到剧烈的 精神创伤,超过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失调而 发生疾病。
传统体育养生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 及植物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人脑的刺激,降低人脑的应急性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坏 境的相对稳定,预防疾病的产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称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来。”
2、    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传统体育养生。“天地一体”、“五脏一体”、“天 人相应”等理论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体五脏也是一整体。人生活在宇宙之中,与天地相 应,人的生命活动,其生理变化与人自然的整个运动联系在一起。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 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的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因此人们必 须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从天地之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进行守神、调息、形体的 锻炼,达到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3、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的情志活动和气息运动;所谓“外“,指的是手、眼、 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练静功时,一般采用坐、卧、站等安静的姿态,结合意念的集中 与各种呼吸方法进行锻炼,姿势、呼吸、意念三考不可分割。动功由肢体运动、呼吸锻炼、 意念运用三个部分组成,肢体运动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 ,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的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种练功方法, 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使身心得到
全面发展。
4、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传统体育养生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功法有着不同的动作结 构、技术要求、风格特点和运动量,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械的 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都十分有利于传统 保健体育的普及和开展。人们通过锻炼,提高了防病治病能力,增强了体质,增进了健康。 传统体育养生的功能
赔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
1、    赔补元气
人体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元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 身心健康: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因素损及元气时,诸气失助而衰败,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 生。传统保健体育的锻炼,非常重视培补人体元气。如练功中意守丹田、命门之法,是由于 先天之精藏于肾,肾位于腰部,因此通过意守和吸抵撮闭的呼吸锻炼,使肾中元精益固,
“精 化为气”,元气自充。练功元气充沛后,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 动,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平衡阴阳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就意味着疾病 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转归等等,都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 依据,“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所以,传统保健体育能养生治病的机理,必然也寓于阴 阳变化
之中。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就应选择练习动功,以求助阳胜阴: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则 应选择练习静功为主,养阴助阳。夏季练功以静功为主,以防耗阳;而冬季练功则以动功为 主,以防阴盛。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则意念向卞;而病势向下(如气虎脱肛),则意念 向上。所有这些,皆为平衡阴阳。
3、    疏通经络
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是联络五脏六腑的生理结构。经络有 广
泛而重要的生理作用,概括起来,经络有运行气血,营内卫外,联络脏腑,病邪传变,诊 察病机等作用。因此,传统保健体育的医疗保健作用,也必将通过疏通经络这一机制来实现。 练功时,意识注意的部位,人多是俞穴部位,俞穴是经络气血流注汇聚和经气出入的地方; 以意引气,多见循经络运行,这种经气传感现彖,通过锻炼可以获得;肢体的活动或按摩拍 打,触动气血循经络互流。百脉皆通,气血充盈,在医疗、保健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    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营养物质。气具 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等作用。正常情况下,气血之 间维持着一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相辅相成的动态平衡状态,称谓“气血调和”,而 “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传统保健体育中的“意守”,就能起到调和气血的作用。练静 功时,有意守病灶的方法,即病灶在哪里,意念亦放那里,以意领气至病灶,气能推动血液 至病灶,从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加强营养和滋润作用,使病灶组织得以修复,恢复 气血调和的状态。
5、调理脏腑
中医学说将人体器官分为两大类:心、肝、脾、肺、肾称之为脏;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称之为腑。脏腑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脏腑失调是人 体失去健康的病理基础。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中,几乎所有的动作都是以腰为主宰,腰部命门 是其主要锻炼之处,命门相火旺盛,肾气则充溢。肾阳相火是其他脏腑生理活动的原动力。 命门元阳之火充足,则脾阳得资,脾气充足健运,后天水谷得以消化,精微物质得以运化, 从而为人体脏腑、经络乃至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就是传统保健体育何以 能全面增强体质的道理。传统保健体育中的“调心”,就是调心神,心清神凝,则身安气和, 并使魂、魄、意、志处于协调状态,这样即能使五脏安和,心身健康。
二、燕的多音字组词太极挙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王廷根据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所创,形成独具一格的 陈氏太极拳。又经后人传习,最终发展成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 极拳、武式太极拳五大流派。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太极拳要求注意力集中,内心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打拳时呼吸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 配合。
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 连绵不断。
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太极拳动作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身体在运动时要和谐成为一个 整体。
轻灵沉稳,刚柔相济
太极拳动作“边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即使发 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太极十三式
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
拥捋挤按一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扌列肘靠一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一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
极拳技法特点
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心静体松、呼吸深长、意连形随、虚实兼 备。
五桩
无极桩太极桩升降桩开合桩虚实桩
技法要领
虔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开胯 沉肩坠肘 舒指坐腕尾闾中正
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太极拳流派
陈式、杨氏、吴式、武式、孙式
陈式太极拳
飞行模式什么意思
运动特点:显刚隐柔、刚柔相济、动作螺旋、缠绕,手法多变,忽隐忽现,快慢相间;呼吸 讲究“丹田内转”;架式宽大低沉,带有发劲、跳跃和震脚动作。头像小国旗
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师从陈长兴,后到北京传习拳艺。经其孙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成为较为 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运动特点: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 着、浑厚庄重。
吴式太极拳
吴全佑。拜师杨氏,以柔化著名。其子吴鉴泉不断修改,成吴式小架。
运动特点:柔化为主,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势小巧灵活,拳架开展中见紧凑、 紧凑中见开展,不显拘谨。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初师从杨露禅学陈式大架,后随陈清萍学陈式新架,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
运动特点: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 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边身。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此人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维真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 独创孙式太极拳。
运动特点:进退相随、动作舒缓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 合活步太极拳"。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一保持“虚灵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 瓠;
颈一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一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一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一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一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一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一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一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卡片机和单反的区别
胯一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