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在《历代名家名著如何认识中医“治未病”》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治未病”发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通过历代名家名医不断的实践与研究,“治未病”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在“治未病”的时候,应该坚持哪些原则呢?
国庆节的意义简短一、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
失此即病。《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
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这一点《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银链变黑 
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还是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调和,则大有益于健康。《黄帝内经》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
《黄帝内经》很重视精神情志异常变化对健康的危害。心无杂念,悔怒不起,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摆脱精神因素的困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从顺……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公司注册流程及费用
三、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季风区这是“治未病”的上策。《黄帝内经》曾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
药食同源,一般以食养为先。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因此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江歌刘鑫是什么案子
四、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吕氏春秋》认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也。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也就是说,人的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如果郁而不畅,各种疾病就会因此产生。
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体力劳动以及社交等。有关动,在《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以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也就是提醒人们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要遵守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等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
五、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气”即元气,是构成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预防疾病的发生要从内养正气,外防邪气两个方面着手。如何制作ppt模板
《黄帝内经》有“邪气发病”一说,因此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就必须规避邪气。措施是顺四时避六淫。
六、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疾病发生后,各有自己的传变规律,应该根据其规律采取阻截措施。《黄帝内经》指出,外邪侵犯机体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因而主张治浅治轻。《黄帝内经》中“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的原则,其宗旨就是防止疾病传变。
实际上,临床上对一切疾病的,都是越早越好。《黄帝内经》有“上工求其萌芽”的说法,同时《黄帝内经》也告诫人们“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提醒人们有病要尽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