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问学生
问题1:大学生未进行职业规划或者被早期的错误规划所误导。
答:根据调查,目前在职者中有55%左右的人感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出现错误,这是因为高校中心理咨询完全处于空白,其中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辅导更加微乎其微,对于这一点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老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大学是一个人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转换的过渡阶段,甚至还趾高气昂的误导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考研。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提高到应该有的地位,不仅可能改变大学生今后的一生,而且也是高等教育人性化的表现。所以高校应该提供足够的心理咨询和职业规辅导。
问题2:大学时大学生自己选择了不到工作的专业。
答:面对各高校中提供的可选择专业以及易录取的专业,学生们往往为了能够进入理想的学校选择了冷门专业,还有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该专业里面的具体课程是什么以及毕业后能够参加怎样的工作。高校在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专门的辅导员或者部门去和新生说明各种专业所拥有的课程,所以高校应该在招收学生时更多开放各专业的录取人数,向新生说明各专
业的课程以及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另外,高校应该尽可能的允许学生中途改变专业,以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问题3: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关,比如说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答:那只是一小部分,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岗位来看都是基层或者说基础工作,正常情况下企业不会直接招收大学生来任管理层岗位的。据《2014大学生就业蓝皮书》里的数据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91.4%,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有工作的,他们愿意去从事较基层的岗位。
问题4: 大学生不愿去城乡基层,不愿去西部,只愿去大城市,这是大学生自己眼高手低。
答: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去大城市的原因是因为大城市发展的较好,就业机会多,提供的岗位覆盖范围广,而西部等基层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发展欠缺,提高的岗位较少,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政府虽对大学生去基层和西部等偏远地区提出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一共提供了1000个岗位,远远不能满足749万的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问题4:大学生更愿意到大城市去,不太愿意去二线或三线城市。
答: (1)很多毕业生愿意去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经济较发达,就业整体环境较好,去大城市也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2)目前,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日渐趋于理性,受国家政策和基层就业项目影响,不少高校出现西部就业人数的增幅。2014年南开大学有4.02%的非西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生流向西部地区就业,中山大学流向西部地区就业的外省生源毕业生达80人,占去西部地区就业人数的18.78%,其生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河南、湖南、江西等地。
问题5:大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
答:
(1) 忠诚度问题不仅仅存在大学生和企业之间,也存在企业的中、高层之中;
(2) 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大学生跳槽,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肯定也与企业的人才管理机制有关,比如说没有上升空间;
(3) 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允许人才流通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问题6:我们企业愿意招你们,但大学生嫌我们给出的工资待遇低。
答:
(1) 这个是伪命题,据《2014大学生就业蓝皮书》里的数据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91.4%,说明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有工作的,他们没有觉得工资待遇低而不去工作;
(2) 从社会报道来看,企业是强势的一方,大学生是弱势体,企业压低试用期工资甚至试用期0工资的报道比比皆是。
问题7:政府已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环境,是大学生能力不强,经验欠缺,导致大学生自身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答:201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99W人,未就业人数为 人。
201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727W人,未就业人数为 3.44%人。
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749W人,未就业人数为 人,总840W。
从这三年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毕业人数年年增加,政府虽做了宏观调控去控制,比如说增加企业用人计划,鼓励创业等,但是供不应求的供需关系仍未改变,这是因为政府未进行很好的宏观调控,未做到很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所以导致现在供需关系失衡。
加之经济环境不景气,导致企业效益降低,仅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W家民营企业倒闭,这种形势的出现,和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8:大学生就业主要注重于国企,对于小型民营企业关注不高。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答:2014年大学生就业情况显示:民营企业41.52%、国有企业14.57%、三资企业16.52%、高等教育单位8.91%、党政机关7.17%、部队2.17%,中初教育单位1.3%、科研设计单位1.96、其他事业单位3.04%、其他2.8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远大于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所以对方辩友所说的观点我方并不认同,主要原因还是社会供需关系不平衡,供大于求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问题9:大学生就业问题难,是大学生自己的诚信问题导致,比如伪造证书,签订合同违约严重。
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组织名词解释答:诚信问题不单单是大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意识和价值观问题,这个问题是国家对于这个方面的倡导和宣传程度不够导致,所以对于诚信问题,国家应付主要责任。
问题10: 大学生薪资期望过高,对于工作挑三拣四。
答:据调查,2015年大学生期望月薪降至2500元,实习月薪1800元左右。所以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薪资期望过高。
问题11:大学生不愿意吃苦,只愿去工作环境较好,工作轻松的岗位。小学卫生工作计划
答:这个说明政府的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政府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政府未对行业标准做一个整体规划,某些岗位(举例:比如等)工资水平较高,某些岗位(比如某些服务业)工资水平较低。导致某些岗位(比如某些服务业)选择人数较少。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对北、上、广、深的实际签约比例为37.5%,明显低于2014年的48.4%和2013年的50.3%。
问题12:国家已对就业工作做了相关支撑扶持,是大学生能力问题
答:政府对学生的就业政策保护不完善。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有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有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之间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对一些外地的毕业生则附加各种条件限制。(证据支撑)
问题13: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
学前班教学工作计划对于创业问题,创业配套政策不健全,资金支持不足,辅助支撑指导缺失,政策鼓励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创业失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保护不够,知识产权的保护的缺失,导致很多随创业成功,但是被大公司挤压,知识成果被窃取,严重打击大学生创业积极性
问题14:为什么你方一定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就一定和高校扩招有关系?
问题15:难道你方就没有反思过自己就业观念有问题吗?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很差,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
学生问三方:
对企业
1.大学生问:企业盲目要求毕业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有直接关系。
企业答:
(1)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做事情可以很快上手。企业本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培养新人需要考虑成本,招有经验的员工可以减少培训费用;
(2)如果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企业得花时间、人力、财力去培养,如果培养之后发现还是不能胜任工作,会造成企业的损失,给企业增加了风险。
大学生反驳:
(1)有些地方政府规定,企业招收大学生实习或招收大学生,政府都会给予现金补贴;
(2)工作经验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大学生都是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合格学生,肯定有一定的学习适应能力,只要经过一段的时间,是可以胜任工作的。
对高校
2.大学生问: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2001至2007短短7年就增长了319%,毕业生数量过大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情况。
高校答:因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数量总量过大、增幅高,但我国大学毕业生真的是过剩吗?04年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中国发展报告》中数据显示,03年全国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15%。现阶段大学生仅占同龄人的5%左右,北京地区所站比例最高也仅有13%,与发达国家的30%-50%相差甚远,和中下等收入的国家8.8%也有较大差距。因此,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更何况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没有错的。
3.大学生问:高校的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正是这种情况影响大学生就业现状。
1. 最近十余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而社会对毕业的需求增速有限,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2003年我国高校在校生1900万人,2010年达到3100万人,这一数据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2011年-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660万人增长到727万人。我国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最多1000万个,但新增劳动力(含大学毕业生)却达到2400多万人,大学毕业生可以就业的岗位不仅有限而且竞争十分激烈。
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属于“临阵磨”型,只在学生毕业前一段时间内进行就业信息宣传,这种就业指导几乎不起作用。而更多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和供需见面会来进行,事先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规划和职业设计以及就业理念的教育,导致很多毕业生不知如何应聘,不知如何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
3. 高校部分专业设置过窄过细,所培养的毕业生知识技能较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将专业设置得过细过窄,学生虽然可以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技能,但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却很难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工作。
4. 高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不合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脱节,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层次、专业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制约了学生的就业。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用必须符合基本原理与科技最新成果的统一要求,教学模式则必须能够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学科精研的统一要求。但当前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是几年或十几年一成不变,一本教材一用就是多年,最新科研成果无法吸收到教材之中,而基础理论也往往过时。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水平较差,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其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