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变迁和分析
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
变迁和分析
大学校园流行语作为高校一种独特的文化产物和言语景观,不仅是特定时间阶段社会政治、大众文化对大学校园影响的形象体现,同时也真切地反映着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商业浪潮和文化思潮全方位、多角度的冲击,一大批生动反映社会现象、政治热点、日常生活的大学校园流行语应运而生,且呈现出来源更加广泛、流传范围更广、更新频率更快等鲜明特征。本文拟对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流行语进行追踪研究,梳理不同年份大学校园经典流行语并分析其产生、流行、变迁的社会原因,并对流行语变迁折射出的大学生心态特征进行归纳。
一、21世纪以来大学校园经典流行语
1.2000年: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
2000年,一部后现代主义影片在各大院线折戟沉沙,却在大学校园中热度蔓延,这就是《大话西游》。
剧中的一句经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希望是一万年”令万千少男少女折服,玩世不恭、七情六欲的孙悟空与至情至性、敢爱敢恨的紫霞仙子的爱情纠葛令无数大学生为之神往。《大话西游》顺应了大学生日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开放的恋爱观念,但尚未理解爱情真谛的懵懂少年口中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听来不免幼稚和肤浅。
2.2001年:翠花,上酸菜!
北京奥运会是哪一年几月几日
胡适曾说过“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2001年,“翠花,上酸菜!”,这一句充满黑土地泥土芳香和浓郁喜感的东北方言从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唱遍神州大地,东北方言以其质朴的自然美感、生动夸张的表现力走出“东北那旮旯”迅速被全国人民接受。不仅仅是“翠花,上酸菜!”,各地方言作为广大人民生活实感的真实写照,正逐渐成为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在与加拿大华侨华人交谈时就曾说过:“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打拼”乃闽南方言,散发着淳朴的生活气息,听起来分外亲切和振奋。
3.2002年:“十六大”
在“2002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中,“十六大”高居榜首,讨论热点时政话题、关注国家民生走向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十六大”作为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风靡从一个独特视角充分反映了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高涨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觉悟。
4.2003年:“非典”
2003年,“非典”的野蛮闯入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平静生活,“发烧”、“隔离”等陌生词汇的使用
摘要:流行语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鲜活反映。本文对我国2000-2009年的大学校园经典流行语进行了逐年梳理,
指出社会环境变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大众传媒发展等因素导致了大学校园
流行语的变迁,并对其变迁折射出的大学生心态特征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流行语;大学校园;变迁
□盛婉玉
频率一夜之间暴增。“非典”作为绝大多数大学生遭遇的人生第一个重大危机,必然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效能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也引发了大学生对学习、社会、生活等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广泛讨论,为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应对能力提供了契机。并且在全国上下一心共抗“非典”中,大学生
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力量和温暖,感受到了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光辉形象的照耀,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5.2004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做人要厚道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源自香港黑社会题材电影《无间道》,是传统流行语“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江湖版,一经问世便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引用,表现出极强的社会生命力和普遍适用性,如股票下跌、高官落马、经济危机等皆可戏谑称之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做人要厚道”伴随《手机》的热映而风靡一时,短时间内便成为人们调侃“不厚道”社会现象的专用语,说出了广大民众呼吁建立社会良好诚信环境的心声。至此,日常交谈中旁征博引影视语言已成为一种时尚。
6.2005年:郁闷
“郁闷”指心情压抑且无处排解。不知何时,“郁闷”竟在本应单纯美好的象牙塔生活中大行其道,成为众多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大学生的口头语,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显示,“郁闷”以55.2%的投票率高居榜首。大学生活貌似处处皆“郁闷”,挂科、失恋、QQ被盗、座位被占等都可成为大学生大呼一声“郁闷死了”的由头。其实“郁闷”一词更多是对烦心事的调侃,并非真郁闷,但也侧面反映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和心理亚健康状态。
7.2006年:博客;PK
博客成为2006年迅速蹿红的网络明星,为大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最开放的网络平台。截止到2007年11月底,我国大学生在博客使用体中的人数占到近1/3,近1600万人[2]。《超级女声》等电视选秀节目的淘汰环节每次都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也使观众深深记住了“PK”一词,并迅速成为“较量”等一类词语的时髦替代品。“博客”和“PK”形象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于追求个人价值、勇于展示自我的开放心态。
8.2007年:你考公务员了吗
2007年,校园再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不是因为高考而是人称“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你考公务员了吗?”已成为大学应届毕业生
最流行的问候语。公平的公务员选录制度和优越的公务员待遇的吸引、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父母的强制性定位的压力造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报考公务员,但绝大多数“惨烈牺牲”。“公务员热”折射出大学生的功利心理,但也透露出大学生面对多方压力的无奈。
9.2008年:山寨
“山寨”是盗版、仿制之意。2008年山寨文化席卷大江南北,“山寨”一词也在被追捧和被诟病的双重舆论中滋生、蔓延并蔚然成风,从最初的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山寨明星、山寨白宫,一切模仿化、平
民化又不模式化的东西均被扣上“山寨”的帽子,2008年也被民众亲切称之为“山寨年”。“山寨”对传统精英文化的解构和讽刺契合了大学生体反抗强权、追求自由的心理,但“山寨”对主流文化、法律意识的淡化等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
10.2009年:被XX
告别“山寨年”,走进“被时代”,2009年,“被”字红极一时,没有什么不可以“被”,从最初的“被就业”,到“被自杀”、“被代表”、“被增长”、“被捐款”、“被和谐”,“被XX”用法频频见诸舆论,此蹩脚的词语搭配看似荒谬,却形象表现出了弱势体面对强权的被动状态和无奈心理。其实,“被XX”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表达,是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标志之一,是公众对个人权利的积极诉求。
二、大学校园流行语变迁的原因
1.社会环境变化
“流行语的不断发展变化是受到不同社会范畴的影响的结果”[3]。流行语作为对特定时期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和形象缩影,其滋生、传播、变迁从根本上均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从“政治生活压倒一切”时期的“又红又专”,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万元户”、“下海”,无不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政治民主化。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
诗歌起源
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和公民权利法律化的三十年[4],公民享有了更广泛的选择自由和话语权。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的社会体,参政议政的热情日益高涨,“俯卧撑”、“被就业”等一批时政类流行语应运而生。其次,经济市场化。经济市场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
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办学理念、培养方式等教育产业化倾向日益凸现。最后,文化多元化。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社会传统的强调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迅速被文化多元化趋势所取代[5]。文化多元化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主流政治信仰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20227星连珠天象
2.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变迁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报告范文
特定时间阶段差异化的校园文化生活造就了各具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流行语。首先,从学习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而且还要面临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等级考试,学习目标被迫定位在“60分万岁”,如“你四级过了没有?”、“你这学期挂科了吗?”等,学本领、长才干这一学习的根本要求则被忽视。其次,从课余娱乐看,在物资匮乏、生活单调的时代,图书馆是大学生流连忘返的“娱乐圣地”,一本《茶花女》就可让其如痴如醉,而今,电影大片、上网冲浪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
生活,不知道“哥”、“魔兽”只能说明你OUT了。最后,从校园爱情看,当年的大学有着“不允许谈恋爱”的不成文规定,处于保守社会风气笼罩下的大学生腼腆的称爱情为“那事儿”,而今,“老公”、“老婆”已泛滥大学校园,公开场合的出双入对、卿卿我我已司空见惯。
3.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两个显著标志分别是扩招和自主择业制度。一方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要“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我国高等教育由此踏上扩招之路。2009年,我国招生人数为629万,是1999年的约10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全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幅降低了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大学生“十年寒窗”挤进象牙塔才发现这里已是熙熙攘攘,而步入社会则更残酷地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甚至“毕业即失业”。另一反面,我国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颗红心,两个准备”的统一分配早已成为历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才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选择。择业竞争机制的引进强化了大学生个体意识。毕业生数量增加和社会就业岗位缩水形成了鲜明的社会矛盾,“你签了吗?”就是对当下空前就业压力的真实写照,这就迫使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勇于并敢于展示自我,并且,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务实,当年最流行的“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现在已难觅其踪。
4.网络等大众传媒发展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变革,网络作为近10年来我国最强势的大众传媒,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众多新兴热点话题、国内外时事政治流行语均来源于网络并得以迅速传播,如“打酱油”、“俯卧撑”、“什锦八宝饭”等。网络媒介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报纸和广播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网络扩展了民众言语空间、放大了民间话语权力[6],并以其简洁生动、开放平等的信息传播模式迎合了大学生体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因此必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影视、广告等大众文化传媒同样是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窗口。娱乐节目、商业电影的主要目标体就是大学生,“超级女生”、青春偶像剧等在满足大学生追逐潮流、追求时尚等心理需求的同时,也为大学校园大量输出了“你真是太有才了”、“有没有搞错”等流行语。
三、从大学校园流行语变迁
透视大学生心态转变
1.流行语中贬义词泛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流行语中有50%的话语含有讽刺和挖苦的意味[7],且使用频率前十位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中“郁闷”、“”、“白痴”、“烦”等贬义词就占去了半壁江山,这显然是与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大学生形象极不吻合的。大学流行语被消极词汇、负面词汇俘虏直观反映出大学生体普遍存在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具体来说,首先,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学习是一个知识累积的长
桥溪村期过程,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经阶段,“没有金刚钻就想揽瓷器活”注定失败,“郁闷”、“烦”就在所难免。其次,部分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大学期间学生将面临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重大人生课题,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但某些学生常常因一点小挫折就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大呼“别理我,烦着呢!”。最后,部分大学生学习乃至人生缺乏追求目标,自甘平庸。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充满了竞争,部分大学生早早就“缴投降”,“人生本应HAPPY,何必苦苦STUDY,个漂亮LADY,生个
[1]姚智清.高校流行语与大学生心态之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51-153.[2]朱丹辉等.大学生博客行为的心理探究及其导引[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4):99-102.[3]刘英.社会变异与流行语[J ].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1):
25-26.[4]周光辉,殷冬水.政治民主化:当代中国的实践和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主化的进展、影响及经验[J ]
.天津社会科学,2010(1):
44-52.[5]蔡振京.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探析[J ].商场现代化,2010(10):188-189.[6]刘影.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J ].编辑学刊,2009(6):
42-45.[7]钱道静.大学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1):104-106.[8][9]陈路等.首都高校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状况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10(2):70-73.[10]孙志娟.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及对策[J ].科学社会主义,2010(2):
93-95.[11]陈华.规范性与个体发展性: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冲突与调适[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3(2):
277-281.参考文献:
胖胖BABY ”形象证明了这一点。
2.时政类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高涨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流行语最感兴趣,这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特点[8
]。从时政类大学流行语的广度来看。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体育等众多领域的热点事件均是大学生的关注重点,如“十七大”
、“经济软着陆”、“躲猫猫”、“奥运会”等。从时政类大学流行语的深度来看。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并注重挖掘其本质。如“被就业”起初源于一名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协议书被学校代签的感慨,却迅速引发了一场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于弱势体的大讨论。从时政类大学流行语的敏感度来看。流行语本身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同时,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并拥有担当时代先锋的良好传统,这就导致大学校园流行语与其他体流行语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敏感性,一些国内外热点事件迅速就能在大学生语言中得到体现。以上种种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国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关注民生走向、感受时代脉搏已经成大学生最喜欢的一门“必修课”。
3.消极流行语的广为传播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在一项调查中:当在被问及“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时,70%大学生持“青少年跟潮流的心态”的观点[9]。同时,“很黄很暴力”、“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等消极流行语的广为传播也折射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究其原因,首先,大学生个体认知与社会公共认知水平存在差距,且认知判断标准模糊甚
至无标准。其次,部分大学生自信心缺乏。大学生认知结构正处于不断重组并完善的过程中,对事物的看法难免存在偏差,养成了“随大流”的习惯。最后,独立性较差。受“在家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的影响,大学生从小便形成了依赖心理,“听大伙的准没错”。
4.张扬个性类流行语的日渐增多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个体本位意识
以周杰伦的一句中国移动广告语“我的地盘我做主”为代表,“不要迷恋哥”、“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真佩服我自己”等自我褒扬、彰显个性类大学校园流行语使用频率居高不下,充分表征了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观嬗变新动向。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为一个中心,即以个人成才为中心[10],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本位主义特征。大学生不断增强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在观念上,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意识,凡事以主体的身份考虑问题;在行动上,追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不仅仅只考虑社会的要求[11]。主体意识的强化既是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其发挥个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受发达国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极易演变为对他人、对社会的淡漠和麻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相反,从唯物辩证的角度来讲,个人价值应从属于社会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发展自我价值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准则。■
腊肉怎么腌制全过程
盛婉玉: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守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