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开展,网络流行语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有其自身条件,其流行也有自身的原因,本文将会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流行的原因,并且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归纳网络流行语的不同类别。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开展,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正在被网络交流所替代。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地方去缓解压力,因此,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人们向往轻松愉快的聊天环境,网络交流趋向简单化、快捷化、娱乐化,网络流行语由此产生。网络流行语广泛地出现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BBS)、微博等各种网络场合。由于网络流行语的迅速流行,它成为了语言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网络上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语言形式。何洪峰指出:网络流行语首先是媒体使用的一种语言,它是于常规语言的一种语言形式,其次,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创造的在电脑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增加,因此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有趣的网络语言来缓解日常的压力,而网络流行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迎合了人们的这个要求。另一方面,大局部网民都是年轻人,为了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尚特点,年轻网民在网络聊天中越来越多使用网络流行
语。
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由拉波夫创立的一个学派,拉波夫认为语言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从语言所处的语境去研究语言。
语言作为我们交流的工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那么,而这些规那么是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然而,在特定的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有意偏离常规,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使用语言,因此导致了语言的改变,我们称之为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的理论是基于“有序异质论”。随着人们承受了语言变异这一概念,“有序异质论”这一语言观点似乎成为了一个确定的理论。拉波夫认为语言不仅是个同质的体系,而且是一个有序的'异质的结构。以拉波夫为首的变异学派认为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语言变异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而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的特征。
对于语言变异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通过概括总结之前的观点,作者认为语言变异指的是语言偏离常规,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语言变异现象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尤其盛行于网络当中。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空前流行,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很多学者开始研究网络流行语,本文借鉴之前学者的研究,从语言变异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3.1词汇变异
词汇变异是语言变异类型中最显著的一种,因为词汇是语言最灵活和敏感的局部。它能反映出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九横六竖是什么字词汇变异类型有:
第一:新造的网络流行语。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在迅速变化,网络流行语同样变化着。新造的网络流行语指的是那些网民创造,并且在网络上首先流行的,。比方,“给力”,是北方的方言,有
留学咨询机构推荐棒,酷,有用的意思。人们甚至创造出了英语的形容
词―“gelivable”。再比方说最近比拟流行的网络流行语―“中国梦”迅速在全国,乃至全球网络上流行开来。
第二:把汉字和英语词缀结合的新词。词缀是英语特有的,常规汉语中是不带词缀的,但是网络流行语作为非常规语言,出现了汉字+词缀的新词。比方,考试ing,运用了英语现在进行时的后缀,表示某人正在考试。
韩娱之韩流全球第三:于其他语言的网络流行语。任何语言都有外来词,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借鉴了其他语言的词汇。比方“长腿欧巴”,借鉴了韩语词汇“欧巴”,“欧巴”的意思是哥哥。
3.2语音变异
台湾旅游简介同音异义词是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的一个主要表达,它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单词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读音,但却有着不同的意思。
第一:汉字的同音异义词。“悲剧”和“杯具”,虽然读音类似,意思全大相径庭,而在网上,人们喜欢用后者代替前者,指代悲惨的事情。我们经常会调侃说:人生充满了“杯具”。
第二:英语单词的同音异义词。比方“粉丝”,既是借鉴的外来词汇,也是英语单词“fans”的同音异义词。梦见蛇 周公解梦
3.3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是指网络上词语的意思发生了改变。比方“土豪”曾经指的是地主一类的人,而现在,“土豪”指的是比拟有钱的人。当然还有很多例子,比方“光盘”现在网络上指的是清光自己的盘子,不浪费粮食。“恐龙”指的是长相丑陋的人。
3.4语法变异
网络流行语的语法变异主要表达在句型和句式上。比方“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很明显,“百度”用作了动词。再比方最近流行的各种“XX体”、“陈欧体”、“甄嬛体“淘宝体”等等。
赞美雪的诗
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展,语言研究也在日益开展。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变异的一种形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Peter Trudgill. On Dialect: Social and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1983.
[2]何洪峰.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 江汉大学学报,xx,22(1):74~78.
[3]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