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学 院 学 报 季 翔(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 摘 要]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现存 13 处约 70 个院落的明代、清代、民国建筑,不仅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有着深 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扼要阐述了户部山民居建筑的成因及历史内涵,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的空 间布局进行了解读,并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三个方面对户部山传统民居独特的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做 出了对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建筑的具体保护、继承的反思与构想。
[ 关键词]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成因;风格特点;保护与继承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08)01-0144-03
徐州古称彭城,在江苏省拥有最早的建城史 (史书记载城成于公元前 573 年),但由于战争和 黄河水灾的破坏,古城几经变迁,地面传统建筑 所剩无几。明代天启四年(1624 年),黄河泛滥, 大水三年未退,直至崇祯八年(1635 年)徐州城 才逐步重建。徐州户部山民居建筑多少年来世代 相沿,随着生活不断演变,成为徐州传统建筑中 数量最多,形制体态最丰富,生活气息最浓郁的 一种建筑类型。无论从选址就位,型制布局,建 筑处理,空间组织诸方面,它都具有鲜明的性格。 应当说,它是传统建筑中一块瑰丽宝石,是一项 宝贵遗产。对她的挖掘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 实意义。
粮库。每年从徐州运往北京的粮食多达 400 万石, 漕船达万余只,为漕船服务的商船更多达四五万 只。徐州很快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城市,晋、 徽大商巨富均在徐州设立商贾店肆,徐州商业经 济空前活跃。
明天启四年(1624 年),黄河泛滥,徐州户部 分司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署迁至南山,尔后在山 上筑垣构室。户部分司署在明清两代是专司漕运 的财政机构,并分管钞务、税务等事宜,自此南 山改称户部山。商家频繁出入户部山,徐州南关 一带成为十分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再加之徐州城 南户部山因地势较高 ,在历次洪水中凸现优势。 为了避水以及便于官商往来,官宦商家纷纷在户 部山觅地造屋,筑造了大量的民居建筑,各类高 宅深院次第分布,错落有致,徐州户部山民居 由此逐步发展与形成。
美
术 与 设 计 版 1 .徐州户部山民居建筑溯源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 ”, 地势高爽,为登临胜地。公元前 206 年项羽定都 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南山筑高台操练士兵, 观战马驰骋,自此有千古名台“戏马台”。416 年, 南朝刘裕北伐,于 9 月 9 日在戏马台大会,将佐百 官,赋诗宴饮,并于 419 年在台上建台头寺。北 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彭城时 ,曾立毡屋于台上, 以窥城中动静。后经历代发展,户部山各种庙祠 观阁纷纷
兴建,先后建设文昌祠、东坡祠、聚奎 书院、耸翠山房等,历代文人墨客至戏马台凭吊 怀古络络不绝,户部山逐步形成了浓郁的文化内 涵。
明清两代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逐渐发 展。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朝廷的漕运政策以 及由此形成的以南北二京为纵向的商业贸易联 系。古徐州地处漕运古道泗水和汴水的交汇处, 漕运一直非常发达。特别是明代,明朝廷由南京 迁往北京 ,而宫奉军饷和日用百货仍仰仗江南, 所以朝廷在徐州、扬州、淮安、临清四城设漕粮
2 .徐州户部山民居建筑现存概括
户部山现存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 和民国时期的民居。现存较大的民居院落有:郑 家大院 、翟家大院、崔翰林府、离家大楼、李蟠 庄园府 、佘家大院、刘家大院、阎家大院、王家 大院、曹
家大院、周家大院、魏家园、老盐家,计 13 处民居大约 70 个院落 800 余间,总建筑面积 1 万
艺
术 创 作 实 践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季翔,男,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 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艺术 与技术。
图 1
①基金项目: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06 - R 4 - 7 )
144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8/01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磨房、杂房等。
余家院三处院落相通,在徐州户部山属规模
较大的(图3)。
翟家大院位于余家大院北,郑家大院南,夹
在中间,地势狭长。不甚规范。翟家古居山西,明
朝末年迁来徐州,清代中期成为徐州有名的富
户。购得户部山王姓大院后,按其地形对其原有
的建筑又进行了改造。翟家大院主门面东,仰拾
高高的石台阶上行,进人门楼和过道。出过道为
第一进院落是为前院,北为堂屋与郑家大院相
背,南有一门进入偏院,西拾级而上穿排房而到
又一过底,南折头进入中院。这也是一个标准的
四合院,正屋为西屋居最高处,仰首俯视,气度
非凡。厢房堂屋为楼房,上下各三间,顶层有斗
拱花窗显示建筑的精致。东屋与前偏院之西屋根
据地形建为鸳鸯楼。三间南屋偏东有配房过道,
穿过道而入第三进院。三进院西屋与二进院南屋
相连处可入第四进院落。从第四进院落再往高处
攀登,便是翟家后花园,园中西北最高处建一亭,
是为“伴云”亭。90 年代以来,经过多次的清理与
维修,在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民
俗博物馆。
图 2 图 3
多平方米,占地约2 万平方米。( 图1)
其房屋类别可分为官宦之家、富商之家、富
裕之家等三类。随着时光的变迁,户部山民居多
已成为危房和大杂院,多处院落也已不复存在,
其中保存较为完整且具有典型房屋结构特征的有
余、翟两院。余家大院与翟家大院仅为户部山东
南角的两户大家,但由于其保存完好,虽然由于
山势地形不同,在结构布局上也不尽相同,但是
通过对这两座大院的介绍可以看出徐州古民居的开学第一课作文
整体结构。
余家大院位于户部山顶峰东南角( 图2) ,古有
“紫气东来”之语,它占尽最吉利的方位。
余家大院是旧时户部山八大户之一,其院落
基础建在户部山首院户部衙署分司旧址之上。余
家先人自清雍正时来徐经商,曾在城北择房定
居。乾隆中叶余家经营有方,家道中兴,成为当
时豪富,便在户部山这黄金地段购得日趋颓败的
“尚半山”的宅产,后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规
模宏大的深宅大院。余家大院有左( 西) 、中、右
最后一个儿童节( 东) 三路院落,近十个小四合院,百余间房屋,整
个余家大院以中路院为轴心,左、右平铺展开,
每一路院落都以三进为进深,在平面布局上可谓
“九宫”格,极具传统风格。院落面南坐北,高门
深槛,拾级而上,气势夺人。入门进入中路院大过
底,过底间高 5 米有余,雕栏绘柱,为徐州古民居
较为气派的一种。中路院的前院,西为偏房,东为
私塾,北再拾级而入二过底; 中院西为花房,东为
入东院之门,北为中堂,即整个院落规格最高的
会客厅,客厅后有门可通后院。后院以一垂花门
隔断,后院北为正房,东西各为偏房,通过东偏房
门前幽静小路可通主人的小书楼。东路院前院以
好看的衣服地势高差分为两部分,较低的南坡为一戏园,较高
的北段为大花园,余家人俗称东花园。西路院由南
而北有另门出入。结构布局基本上与中路院相似,
但是由于地势和地位的不同,西路院较小,位差
也较中院为低。西路院和东路院以一狭长的小道
及过底相连,布置有茶房、仓库、
美
术
与
设
计
版
3 .户部山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3.1 包容兼进的建筑风格。户部山云集南北
商贾,如余家院来自安徽歙县的余姓商户,翟家
院来自山西的翟姓六兄弟等等。其建筑风格也是
南北不同的风格以及深受徽晋两地的建筑影响。
为强调“尊者居中”、等级严格的儒家之礼, 户部
山民居多是以北方四合院式为平面布置并作中轴
对称均齐布置,但因受地域限制,多有变化并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
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
住宅, 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
庭院四周, 绕以建筑物, 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
重者, 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
以发展, 其部署秩序均为左右分立。”有明显的轴
线, 左右对称, 主次分明, 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子
组成, 一般为“日”字形二进院和“目”字形三进
院。前院正房为待客客厅一般为三开间, 而后院
正房一般为父母居,两旁由晚辈居住的东西厢房
仅比院中心高出一个台阶, 而正房尤比厢房高出
数个台阶,长幼尊卑, 呼之欲出。建院时有“主”,
即正房为主。正房开间必须用奇数, 即三、五、七
开间, 但禁用九开间, 按儒教礼制九为数之极, 只
能用于皇宫。这种奇数习俗则以中间为主, 即建
院以正房为“主”, 正房以中堂客厅为“主”。正房
只有中堂为房门, 其余两侧以内门相通, 即“一口
主家”的意思, 处处体现儒教“国有君, 家有主”
艺
术
创
作
实
践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怎样做汤圆
DESIGN
2008/01
145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的“三纲五常”礼制。但户部山民居却一方面维 系传统,另一方面也有突破,如有些地皮因地势 所限只有两开间的面积,这样顺其自然就有了诸 多的两开间房屋。同时其客厅十分开放,建筑形 式轻盈,多以木板代替前面,与南方建筑风格相 像,但其墙体厚实,门窗严密,私密性较强 ,又 有北方建筑的特点。现已维修的翟、余、郑三个 大院在房屋布局上几乎都是前院为客厅,用以待 客,卧室均安排在后院,由于户部山是经济重地, 很多建筑又出现“前店后坊”的现象,如马市街 上的李同茂酱园、洪昌顺杂货铺等。有的前面为 店,后面供家居生活,如张记茶叶店、徐顺
记纸 坊等。
如何吃垮自助餐厅3.2 因地取材,结构灵活。户部山山并不高, 多硬石,因在山上建房,必然要开山采石,平整 一部分地面,开采出的石头正好用来砌墙,因此 户部山民居青石基础很高。为了保暖,一般墙体 较厚,在墙体的构筑上采取里生外熟的方法,即 外墙为青砖砌墙墙,内用土坯,余家大院、郑家 大院等屋墙最为典型 ,这种墙体的处理十分罕 见。户部山民居除门窗和楼梯使用木材,其他部 位采用砖石。(图 4 )一般匠人由于对石质力学缺 乏了解,通常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多 不只其相互间的压力作用。翟家大院、余家大院 等巧妙地运用了石头压力强而弹力弱的特点,采 取下石上砖的营造方法。户部山民居的房屋结构 更强调对环境的尊重以及队原有地形的运用,各 房屋南北相互借依,并出现了仅有的“鸳鸯楼”, 即上下房间叠压,内无楼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 相反。
3.3 独特的梁架结构。学界普遍认为,我国 传统建筑可以归结为抬梁、穿斗、井干三种结构 体系,此外还有“局部采用斜杠组成三角形稳定 构架的做法 ”。而在户部山民居建筑中除少量的 建筑使用抬梁和穿斗外,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 民居均使用“金字梁”结构,“金字梁”得名于其 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类似于汉字的“金”字, 金字梁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梁架形式,受力特 点和构造做法完全不同于穿斗和抬梁建筑体系, 且在江苏其他地区绝无一例。
图 4
工在即。但单一地选择性的保存一处或几处意义 上的存世较好院落,而把其周围的古房屋与环境 摧坏,必将走向保护的反方向。我们不但要保护 建筑的本身也要保护其周边环境,只有对户部山 传统民居建筑完整的、系统的展开保护,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继承的开始。应该说户部山传统民 居继承面临两大难题:第一,如何发掘、提炼 并完整展示户部山传统民居文化中那些具有现代 价值的“看不见的东西 ”,或者说准确捕捉户部 山传统民居的灵魂;第二,在此基础上如何将那 些“看不见的东西”用抽象的方法(即不是简单 形式上的模仿与符号借用)加以表现,或者说应 当用怎样的方法将传统民居的精华转化为足以支 持与指导徐州地区城市化建设实践的文化资源。 如果这两大难题解决不好, 谈正确继承和保护就 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应该在尊重历史、尊重城市肌理的基础 上,从单细胞的复制走向有机体的和谐,创造有 根的建筑、有机的社区、有生命力的文化,创造 城市独有的“气场 ”。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城市 建设中不断得到弘扬,不仅能展示城市的地域特 ,丰富城市建筑表现语境,还能避免城市之间
美 术 与 设 计 版 的尾随克隆而导致特的共同丧失
无论是理
论还是实践,走创新发展之路才是弘扬民族建筑 文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百题[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5. [3]刘晓黎.历史性地段建筑形态的保存[J].建筑师,1994(4) [4]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 [5]汉风.走进户部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6]王林绪.淮海景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两只老虎爱跳舞
4 .户部山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继承
户部山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
术价值,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院落古房 负载着徐州城几千年的风雨沧桑,是明、清、民 国时代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更重要的 是它们是古城徐州的最后遗存。随着对传统建筑 的研究与保护意识的增强,徐州市人民政府逐步 组织了对翟家大院、余家大院修复,崔家巷也开
艺 术 创 作 实 践
(责任编辑:梁 田)
146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8/0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