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
简述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原则和方法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孝悌、忠、爱人、复礼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西安疫情源头终于到了孝悌。作为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社会规范,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孔子在个人追求、家庭伦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赋予了"孝悌"思想以深刻的价值诉求。"孝悌"思想的形成,不仅受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的影响,而且深深扎根于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沃土中。虽然"孝悌"思想有些许糟粕之处,但它的精华之点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导意义。
忠恕。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臵,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要本着‚与人忠‛的原则。‚忠‛就是下级要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事宜的处理,特别是在臣子对君主的侍奉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忠恕的思想理念。在师生的相处中,也要体现忠诚的思想,学生要以忠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也就
是说,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是能够及时的进行改正的话,也是秉承了忠诚原则的,如果犯了错误还没有改过的想法,就没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则也不是指完全的服从,不是绝对的服从主义,主要是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积极和主动的道德原则。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爱人。爱人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复礼。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
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孔子主张以‚礼‛为社会道德规范,包括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等,要求人们专心地去遵循‚礼‛所规定的诸多封建等级秩序,以平治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礼的行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礼所包容的东西。首先,应该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要严于律己。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二、孔子德育思想的原则及方法
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
(1)立志有恒
梦见掉牙是怎么回事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志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个人的努力方向。他经常和其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
‚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要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引导学生立志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子认为,‚立志‛是起点,若要有成就还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他说他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喻矩。‛(《为正文》)。少年有志,十余岁确立志向,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喻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和阶段性。对物质享受,孔子认为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的要求太多太高,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他说:‚士学于道,而耻恶衣恶习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也即一个人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因此,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对于他自己,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子路》)。
另外,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长期艰
苦的、持之以恒的意志锻炼。他认为一个人没有恒心,甚至不能做巫医(《子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他还教育学生应当把自己的意志锻炼得坚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阳货》),意思是坚固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对孔子的这个思想,其学生曾参说:‚坏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恪守,取决于一个人的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孔子的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学习。
力不从心什么意思
(2)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孔子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他汲汲于功名利禄,两次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上,勇猛进取,铸造了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翼。第二个阶段,是他四处碰壁后,重又回到鲁国。此时的他,已经磨去了棱角,消除了浮躁,沉淀了激情,以一种淡定的心态,住进了儒家的‚精神后院‛,他在这个‚后院‛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修身养性,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儒家思想体系。而这个‚精神后院‛的奠基者,是少不了颜渊的。
(3)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思想,它以道德自律为基础,强调行事时以己度人,兼顾"人"、"己"两方面意愿的利益。孔子"推己及人"道德思想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促进国民的道德自律和自觉,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启示意义。
(4)克已内省
在人际关系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这两个方
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这个关系上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孔子所说的‚道‛,是指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孔子所说的‚德‛,每时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在对待‚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而不受到外来强力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思想活动,称为‚内省‛。
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所谓‚求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颜渊》),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
空气净化灯对于‚克已内省‛,孔子认为是学生日常必修的方法,主张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宪问》)。遇到困难,不怨恨,也不责备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不患人
外地人上海买房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宪问》)。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和自己没有才能。‚君子病天能焉,不病人之不忆知也‛(《卫灵公》)。‚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所有这些,都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勿责怪别人。克已与内省是孔子及学生们在日常生活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孔子对此也非常重视。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惧呢?‚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述而》),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对孔子的这一主张,其学生身体力行。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则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述而》),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
道德修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过错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也就是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人人都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他还说:‚过则勿惮改‛(《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地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犯错误,对别人的错误要持谅解的态度。‚既往不咎‛就是孔子说的。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到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到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别人的错误问题,这些思想和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克已内省,讲求以理说情,自我节制,重视培养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道德规范成为内在自觉要求。
父亲节祝福短信
(5)改过迁善
孔子认为社会上完善无缺的人是罕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克服缺点和发扬优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他把道德教育的过程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告诫弟子说:‚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千古流传,激励人们知过必改。他指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改过才是不可原谅的过错。
(6)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践履。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他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
,鲜矣仁‛(《学而》),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德的。一般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对‚言过其行‛应引以为耻。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要求。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起初,他过分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以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去做的,后发现学生有言行脱节后,才又提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还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卫灵公》),那意思是我对别人的表扬之处都是经过实际考验的。
孔子既重视立场,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已内省,又主张迂善改过、身体力行。并将德育贯彻到日常生活当中,这些原则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