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初探
孙云晓 卢 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北京市东城区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20)
摘要:随着家庭教育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父母对于家庭
教育却愈发焦虑,家庭教育出现异化现象。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成
为社会共识,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回归生活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的内
容和方法丰富多彩,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因此本文重新审视和反思家
庭教育的生活本质,倡导将注重家庭关系、家务劳动、家庭文化、家庭闲暇
和家庭食育作为家庭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榜样教育法等实施家庭生
活教育的七种方法,让每一个家庭生活都更加美满。
中国冬奥会金牌
关键词:家庭教育 生活教育 生活本质
一、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教育
教师节手抄报清楚漂亮家庭教育以亲子互动为中心,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互动增强家庭关系、完善家庭功能的各种教育活动过程,尤其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注重亲密关系和幸福生活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数据证明,目前许多家庭忽视家庭关系和幸福生活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知识化和学校化的误区。2017年中国儿童中心编写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显示:“从家庭中亲子沟通的内容来看,48.4%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跟父母谈论学习,34.5%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由父母辅导学习。”[1]可见,父母和孩子沟通最多的是学习和与学习成绩相关的事宜。孩子原本自然而丰富的家庭生活逐渐被作业、考试、辅导收稿日期:2021-01-24
作者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教
育、家庭教育;
卢 宇,北京市东城区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家庭教育。
穿越火线为什么进不去中国护肤品品牌排名
现代家庭与家长素养总第356期
2021.02中华家教
班、兴趣班所侵占,家庭教育变成较为单一的知识教育。当然,学习是儿童发展的天职,也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内容,过分偏重学习和培养技能,已经严重弱化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家庭是生活的组织,是生活的场所,家庭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家庭生活的问题。[2]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12306火车票
(一)生活的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活以及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人们把“生活”界定为:“人或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3]。陶行知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4]。“生活是人之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离开了生活就不存在人。”[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倡导塑造美好心灵的家庭生活。其实不管是衣食住行,待人接物,还是为了发展的经验获取,人们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
(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回归美好生活是家庭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厘清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关系。而家庭教育和生活
教育的辨析离不开另外一对概念的解释——即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领域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总体来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家庭生活更是家庭教育的根和本。
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那时人们需要把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递下去,人类生活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陶行知在论述生活教育时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定义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们进行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正如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一样,家庭教育的目标也是家庭成员的幸福。
家庭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和本。首先,家庭是生活的组织,家庭的根本属性是生活性[7],家庭自然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其次,家庭教育又是来自家庭生活的,家庭教育和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当学校教育出现后,家庭的诸多教育功能逐渐被学校教育所取代,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以及父母自身的教育都逐渐围绕着学校教育展开。说到教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学校,往往忽视了家庭生活永远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基础。
(三)教育是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认为:“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8]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好的生活,更不是所有生活都利于孩子的成
长。好的生活需要好的教育,教育要引领生活,要改善和提升不好的生活。
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心灵的教育,而非理性和知识的积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赋的人,自己去选择决定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自己掌握安身立命之处。”[9]当教育引领现实生活的时候,教育就不仅是文化的传承和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而且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10]。人们在教育生活中构建精神的高度,彰显生命的价值。父母要不断关注、反思、改变自己已有的生活,理想的家庭教育也应该是理想的家庭生活。
胶原蛋白的功效与作用(四)家庭教育要创造美好生活
家庭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选择的生活方式,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让生活发生积极的改变,是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1]但是目前许多家庭过于偏重孩子的学习课程、学业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教育等人格的塑造。引领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应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家庭教育变革。正如杨启光教授在定义家庭生活教育时所指出的那样,家庭生活教育本质上是以人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发展为本,主要通过特定的教育与学习的形式,以传递家庭生活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等为中介,激发与唤醒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面向家庭生活任务具有的自身潜能,协助家庭成员努力发现他们自身开
展创造性家庭生活的素质与能力,预防由于社会转型变革导致的一系列家庭压力与家庭生活问题,增强家庭幸福感,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12]。家庭生活教育关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乎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生活,是对个人生命价值、意义的提升与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实现。
二、家庭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仅包括日常生活,还有非日常生活;不仅有外在的生活,还有内在的精神生活。本文所讲的家庭生活是侧重围绕儿童养育展开的一切活动,从促进儿童及家庭成员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和创造生活以及家庭建设的角度,特别提出家庭生活教育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家庭生活教育需要有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关系的好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18万中小学生的大型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需要的是“有温暖的家”。“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对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八年级选择‘有温暖的家’的人数比例比四年级高10.1个百分点,表面上看,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明显减少、渴望独立,与家长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但实际上家庭在他们心中地位反而变得更加重要。”[13]
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来讲尤为重要。首先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夫妻关系,父母关系越好,孩子越有安全感;反之父母关系越差,孩子越有危机感。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刻,父母在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如何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其次是亲子关系,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即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最后是要重视代际关系和各种各样的亲戚关系。通过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促使家庭生活教育形成最具稳定性的内在教育影响力和向心力。
(二)家庭生活教育应该注重家务劳动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一个在家里从来没有劳动岗
位或任务的孩子,是难以有责任感的,生存能力也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孩子长大以后更有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的工作;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有可能成为生活和职场的失败者。劳动教育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因此,劳动教育是家庭生活教育的必修课。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以他长期研究观察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家里获得了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并且有劳动的体验,更要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因为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关颖依据“少年儿童劳
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调查”认为,少年儿童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愿望和劳动精神是积极的,但是日常的劳动参与状况却不如人意[14]。可见少年儿童对于劳动的价值有一定的认知,也有参与劳动的愿望,但是主动展开劳动的行为并不是很多,大部分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针对如此现状,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要充分发挥家庭生活教育的优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以身作则激发孩子对劳动的热情,鼓励孩子自觉参与、掌握家庭生活中的几项劳动技能,并进行具体的训练,长期坚持以养成习惯。
(三)家庭生活教育应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生活
家庭的文化是家庭各种要素的组成,是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等主观因素以及家庭物质环境的总和[15],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并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6]。比如,满足家庭成员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化层面的审美需求,包括家居的陈设布置、服饰的选择、饮食的搭配等。当然,并不是在物质上投入越多对孩子的影响就越积极,而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彩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家庭文化生活是家庭生活教育中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要。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各种各样的家庭规则等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家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同时孩子也会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汲取营养,滋润心灵和精神。
家庭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需要遵循追求新知、至善、求真、求美的原则。比如构建学习型家庭,进行图书阅读、音乐绘画欣赏;建立家庭档案,逐步积累家庭文化成果;注重挖掘、利用传统家训家规中的优秀资源,制定符合时代需求的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文化;进行亲子游戏互动,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生活中成长;等等。总之,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努力向上充满活力的家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塑造孩子对美的感知和体会。
(四)家庭生活教育应该包含有意义的家庭闲暇生活
闲暇生活,即人们在劳动时间之余,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时间支出后所剩的、为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积极自愿从事的、以身心休闲为目的的活动与体验的总和[17]。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指出:“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18]儿童享有闲暇生活的权利要求我们要尊重和保障儿童的闲暇生活,家庭生活教育也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家庭闲暇生活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孩子成长之后的社会生活品味,对孩子创造自由、探索需求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首先,高质量的闲暇可以让孩子放松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使身心获得愉悦和放松,形成良好的闲暇生活习惯,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其次,高质量的闲暇生活具有发展性,利用自由的时间可以激发儿童的潜力和创造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的条件就是闲暇与好奇;胡适先
生也提到过,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闲暇时间,有闲暇定终身的观点。再次,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对于孩子的情感陶冶、思维拓展、修身养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如,旅行可以开拓孩子的眼界,艺术可以熏陶心性,家庭游戏和运动能够增进亲子关系,阅读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朋友交往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等。
许多家长对于家庭闲暇生活的价值认识并不到位,导致儿童的闲暇生活大量被课外班、兴趣班所挤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设备成了儿童闲暇生活的主要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也削减了孩子在闲暇时间与父母、朋友之间的交往。安排好家庭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才能让孩子有充足自由的时间进行创造、探索,这也是家庭生活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比如:父母要提高对于家庭闲暇生活价值的认识,改善自身不良的闲暇生活方式,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商量、制定闲暇生活规划,增加户外活动,满足孩子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等。
(五)家庭生活教育需要健康的食育观念
2005年,日本颁布《食育基本法》规定,食育乃生存之本,更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食育是深化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宗旨就是要通过食育来培养孩子对食物的正确认识、具有选择食物的能力和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的人格,这对孩子来说将终身受益。
对于食育,父母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会涉及这一问题。儿童的成长和食物始终有着
密切的关系,从幼儿的科学喂养到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食育一直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健康的食育观念不仅可以让孩子认知各种食物的特征、属性,了解食物的生长过程、营养构成等,还可以教会他们健康饮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日三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孩子了解到生活作息规律的重要性,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保障他们从小拥有健康的体魄,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家庭食育不仅关乎食物的选择、营养搭配以及学会做饭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文化的传承以及情感联系的孕育。培养孩子文明的餐桌文化礼仪和感恩之情,通过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认知,让孩子了解其中的复杂和辛苦,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与此同时,餐桌礼仪也蕴藏着我国传统的餐桌文化,比如热情好客、尊老、主客之分等,可以让孩子从中学会分享和责任的担当。此外,家庭食育中还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特,通过不同地域的特美食可以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激发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继承和发扬具有优良传统的饮食文化。
父母通过以食物为载体的互动,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比如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与孩子共同品尝美味的餐食。当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进餐的时候,可以互相关怀一天的生活,交谈各自发生的趣事,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