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内经名词解释
《黄帝内经》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
2、和于术数:适当运用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如导引、吐纳、按跷、七损八益等。和:调和,适当运用之意.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 立冬祝福语句
3、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4、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
5、恬惔虚无: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惔,安闲清静。虚无,心无杂念.
6、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
天癸至: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机能作用的物质充盛而发挥作用。天癸,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成熟的具有生殖机能的物质.至,充盛、发挥作用。
7、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8、痎疟:疟疾的总称.
15、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9、气门:指汗孔。
8、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9、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10、从阴引阳:针刺阴分,可引阳分之邪。
11、从阳引阴:针刺阳分,可引阳分之邪。
10、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12、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13、脾不主时:此言脾不单独主一时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脏无论何时,均需要脾转输的精气,四季末各有十八日为脾所主,故脾不独主一时而旺四季。
14、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
15、漏泄:外伤于风,内有热饮食入胃,而致腠理开泄汗出如漏的病证。
16、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
17、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
18、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19、谿谷:指肌体肌肉之间相接的缝隙或凹陷处即肌肉之间会合之处。肌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谿。
20、三部之气:即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邪气.
21、煎厥:病名.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22、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而气血上冲,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所导致的昏厥的病证。
18、洞泄:指水谷不化,下利无度的重度泄泻。
23、偏枯:即半身不遂,偏瘫。
24、肠澼:即下利脓血的疾病。
25、大偻: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立的病证。
26、玄府:指汗孔.
27、伤寒: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伤寒泛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病;狭义伤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处伤寒为广义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
28、两感: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29、巨阳:即太阳,特指足太阳膀胱经。
30、阴阳交:指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与阴精正气交结不解,是外感热病过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证候。交,交争.
31、风厥:病名。指太阳受风,少阴气逆而导致的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
32、劳风:病名。指因劳而虚,因虚而感受风邪所产生的以恶风振寒,项强冥视,咳吐青黄痰为主证的病证。
33、行痹:是以肢节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亦称风痹。
34、痛痹:是以疼痛剧烈为特点的痹证,亦称寒痹.
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的区别35、著痹:是以痛处重滞固定,或顽麻不仁为特点的痹证,亦称湿痹。
扫福字36、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
37、肠覃:病名。生于肠外,形如菌状的肿物。
38、石瘕:病名。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
20、暴注下迫:指急剧的腹泻,伴有里急后重。暴注,急剧的腹泻。下迫,欲便不能便,肛中窘迫疼痛,即里急后重。
21、真藏脉:是脉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等之类。
24、去菀陈莝:除去体内郁积陈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义,即除去。
25、缪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
26、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的方法.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 39、鬼门:即汗孔。
40、净府:指膀胱。
41、脾瘅:病名。热也,由湿热困脾所致,以口中甜腻为其主要症状。
42、平旦:太阳刚升出地平线之时,即清晨。
43、精明之府:精气神明之府。
44、虚里:为足阳明胃经除丰隆外又一大的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联络于肺。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27、微者逆之:病势轻浅,病情单纯,疾病表象与病机一致,逆其病象而治。
28、甚者从之:病势急,病情深重、复杂,疾病表象与病机不完全一致,用药当顺从与病机不一致的表象而治。
29、热因热用:即以热药真寒假热证。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赤之假热证。
30、寒因寒用:用寒药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治脉滑而厥之里热证.
大题
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简述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分)形与神俱。(1分)
方法: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2分)
2、如何理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肾者主水"为肾在五行中主水,故有藏精功能。
“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肾藏先天之精,五脏六腑的后天之精亦藏于肾。
中国最好的医科大学“故五脏盛乃能写”为五脏精气盛满,肾才能泻精。
乘法3、简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为养生的原则,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指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2分) 李时珍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地。”
(2分)此外三种不同的认识: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的阴阳互制论。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2分)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的阴阳互根论。认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阴之基;秋冬养阴,以为春夏阳之基.(2分)三以张志聪为代表的内外阴阳虚盛论。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夏月伏阴”之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有“冬月伏阳”之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2分) )
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用阴阳升降理论说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1)生理上:清阳了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归六府。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说明清阳升浮之性而表现为向上,向外,升散;浊阴沉降之性表现为向下,向内,收敛。
(2)病理上: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状态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填胀”.此阴阳反常,病之逆从也。说明清阳之气不升而下陷,则完谷不化;浊阴之气不降而上逆,则胸腹胀满。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功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分)。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2分).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2分)。
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简述壮火,少火的含义及其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1) 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平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2)气盛纯阳的壮火之品能消蚀,耗散人的正气,而使气衰,气味温和的少火之品,能生气养血,而使气壮,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7、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试述辩证如何法阴阳。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寃,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诊法如何发阴阳:善诊者,察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
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8、 据《素问-天节藏象论》简述四时,五脏,阴阳的藏象模型.
心-生之本,神之变—-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气之本,魄之变——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封藏之本,精之外—-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太阴--痛于冬气.
肝—-罢极之本,魂之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仓禀之本,营之居--其华唇四白,其充在肌-—阴中之至阳——通于长夏之气。
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好9据《素问-五脏别论》简述奇恒之府与传化之府的区别。
(1)“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即异于常府也.因为功能上似脏,形态上似府,似脏非脏,似府非府,名日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功能: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能贮藏阴精.
(2)“传化之府”传导消化水谷及糟粕的场所,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功能:天气之所生也,其气向天,故写而不藏。
10、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魄门亦为五脏使的理论及临证意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一句,不仅是对传化之腑的补充,同时说明肛门启闭正常,排出糟粕,不单是“腑”的功能,并且是受五脏支配的,魄门的启闭要依赖心神的主载,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其常度。而其排出糟粕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肛门启闭是否正常,关系到五脏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临床上,通过观察大便情况常可判断疾病虚实寒热,甚至推断预后吉凶。方面,不仅大便秘结或泄泻,要根据辨证的结论而分别不同的脏腑,而且某些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调节肛门启闭收到疗效。
11、据《素问-五脏别论》试述五脏和六腑的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
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写,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意义:五脏藏精,多虚证,五脏病多用补法;六府,传化,多实证,六府病多用写法。
12、据《素问—经脉别论》简述水液在体内的运化及代谢过程。
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2分)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2分)
即:饮入于胃,水精上输脾,散经而归于肺,在肺的宣发作用下,清者敷布周身,在肺的通调水道和肃降的作用下,浊者下输膀胱,排出体外,从而使水精布达周身脏腑经脉,整个过程需要四时,阴阳五脏的整体协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