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利用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如何保护利用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源①
—“桂学应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黄伟林②
[内容提要]应用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现状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应用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献策资政,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和分析,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专家学者从事应用研究,扮演的角是专业支撑。学术为社会服务,不要跟着社会亦步亦趋,而应该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某些方面能够引领社会,示范社会。知识生产、知识传承、知识创新是大学的职责,应用研究必须以学为本,知行合一是应用研究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桂学以学为本应用研究
桂学以广西文化研究为己任。这里提到的文化研究,既包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涵盖当代文化的建设。换言之,桂学研究是要在广西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通过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现状,探究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正是基于对桂学研究的这一理解,胡大雷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桂学研究”专门设置了子课题“桂学应用”,由我带领一个团队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高校人文学科教师擅长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应用研究是高校人文学科教师的弱项。负责“桂学应用”这个子课题,对于我既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一、调查研究
应用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仍然是现状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
①本文为广西2015年度文化精品项目,广西第三批特聘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抗战文化暨桂
林文化城研究”岗(编号:2014B01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桂学研究”(项目编号:12&ZD164)、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基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等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②黄伟林(196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文
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既全面又有深度的调查研究。
(一)桂林文化资源调查
2010年,受桂林市政府委托,我们承担了《桂林“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编制这一规划,我们对桂林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
好工作的专业当年调查的结果是:桂林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广西共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广西共42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2个(广西共355处)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1处;一级文物40件(广西共301件)、二级文物768件(广西共4467件),三级文物2879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广西共2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含3项列入扩展名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5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5个(广西共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广西共5个)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广西共28个)。
我们对桂林文化资源进行总体分析,最后确定桂林最具特的文化资源分三种类型:山水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国际文化资源。
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文化资源。桂林有地球上最具审美价值的喀斯特地貌,漓江环境中的岩溶峰林,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物质基础。桂林形成极为典型的山水文化格局、山水审美体系与天人合一的山
水生活方式。桂林山水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了岭南文化、湖湘文化和壮侗苗瑶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多样化的文化特征。桂北民居、桂林园林、摩崖石刻、桂剧、彩调、文场、渔鼓、零零落、傩舞、山歌、龙舟赛、龙船歌、苗族舞蹈、侗族大歌、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桂林米粉、恭城油茶、桂林三花酒等都是独一无二或品质卓越的山水文化硕果。
有什么好听的伤感歌
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由文化遗址、文化遗物、文化名人、文化典籍构成的历史文化,为桂林灵动的自然形胜增添了博雅深邃的人文内蕴。以宝积山、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洞穴考古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秦代军事文化,以古南门为代表的唐代桂州城文化,以“静江府城图”为代表的宋代西南会府文化,以靖江王城•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广西贡院为代表的清代科举文化,以李宗仁故居为代表的民国桂系文化,以红军过桂北、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为代表的红文化,以省立艺术馆为代表的抗战爱国文化,以湘山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形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构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桂林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星璀璨,光耀千秋。以颜延之、李靖、李渤为代表的政绩卓越的地方官员,以赵观文、陈继昌、龙启瑞为代表的科举扬名的状元,以蒋江西新余邮编
冕、陈宏谋为代表的国家重臣,以石涛、周位庚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以临桂词派、岭西五大家、杉湖十子为代表的文学家,还有20世纪以来影响巨大的桂系首脑李宗仁、白崇禧,全国知名的教育家马君武、哲学家梁漱溟、文学家白先勇,等等,他们是桂林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名度很高的国际文化资源。自然山水使桂林早在古代就扬名海内外。公元7世纪,南传佛教进入桂林,形成了桂林西山佛教造像艺术。公元817年,印度高僧觉救游览桂林。抗日战争时期,越南胡志明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美国陈纳德将军的“美国自愿航空队”驻扎桂林援助中国抗战。20世纪50至70年代,越南在桂林先后成立育才学校和“九二”学校,许多学生后来成为越南党政官员、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其中,越南国家部级以上的官员有20余名之多。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政府在桂林组建中国桂林南溪山医院作为越南战地后方医院。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吸引了全球旅游者的眼光。尼克松、卡特、布什、克林顿等100多位外国元首和数以万计的外国名人游览桂林。2010年,桂林入境游客已经达到148万人次。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外国学生留学桂林。桂林与日本熊本市、新西兰黑斯廷斯市和波兰托伦市等一批外国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许多外资企业落户桂林。愚自乐园承载的国际雕塑文化,阳朔西街、阳朔的英语教育、涉外婚姻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国内外传媒长期关注的国际文化现象。
word页码从第三页开始通过桂林文化资源调查,我们对桂林文化资源有了总体认识,也对桂林文化发展有了基础性的思考。
(二)广西文化符号调查
2011年,在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桂学研究团队。桂学研究团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广西文化符号调查。
企业文化标语文化符号是代表特定文化形态及其鲜明特征的凝练、独特的象征形式系统,在文化形象的构建中有特殊的意义。鲜明、独特的文化符号是特定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标识。文化形象不是对特定文化精神的完整性、全面性的系统认知,而是对一系列典型文化符号及其精神意蕴的综合感知。一种文化主体的文化形象,并不具有明晰的逻辑性、系统性,而通常是符号化,由一系列典型的文化符号来凝练、形象地标示。
我们征集了220个广西文化符号,涉及九个领域的广西文化资源,是一次对广西文化家底的盘点。征集文化符号的调查过程也是一次全面认知广西文化的过程。通过调查可以获得客观、量化的数据结果,了解广西文化的大众认知状况和心理定式,形成对广西文化的总体认知。
本次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将各测量项目和各测量指标的数据比对
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有的完全可以和广西文化存在与发展态势形成相互印证,有的显示出不为我们所留意的态势。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初步梳理和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整体特点:
第一,最具代表性的广西文化符号认同高度一致。“桂林山水”和“刘三”两个文化符号在三个项目的测量中,均以绝对优势领先,成为毫无争议的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
第二,桂林板块文化符号整体上具有领先优势。在所有文化符号中,同时入选三个测量项目总成绩排名前十名的文化符号有六个,即桂林山水、刘三、山歌、桂林米粉、漓江和广西大学,其中桂林板块文化符号有桂林山水、桂林米粉和漓江三个,刘三、山歌和广西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与桂林都有关联。
入队申请书一年级第三,海洋板块广西文化符号的认同度不高。在现有的广西文化传播中,以北部湾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板块的符号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但是在影响力和推广价值方面,已经获得大众的高度认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南宁板块文化符号更能代表当代广西文化开拓进取的姿态和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南宁板块广西大学、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个文化符号,在代表性、影响力和推广价值三个测量项目总成绩排名中,均名列前二十名。除了文化实力较为雄厚的桂林之外,作为广西首府的南宁较之广西其他城市,整体文化实力较强。南宁拥有的这三个文化名片都属于现代和当代,并且都属于文化类别,显示出当代南宁的文化开放胸襟和文化创造力。
通过广西文化符号调查,我们对广西文化资源有了一个融主观与客观于一体的认识,尤其是对广西文化的品牌认知获得客观依据。
二、献策资政
应用研究的重要目的就是献策资政,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和分析,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无论是在《桂林“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还是在《广西文化符号调查报告》中,我们都提出许多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建议和对策,其中一些建议和对策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采纳,达到了应用研究的初级目标。
比如,在《桂林“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设置文化地标”,分期分批对已有标识和尚未标识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包括已经消亡的历史遗址)设置说明标志(说明标志应该图文并茂,如果没有老照片则可用美术作品代替),可以按当代文化遗址、抗战文化遗址、民国文化遗址、清代文化遗址、明代文化遗址、宋代文化遗址、唐代文化遗址等系列分期分批进行。据《桂林晚报》
2014年11月28日消息,桂林文化标识建设工作进入落实阶段,首批22个抗战文化标识已完成定点、设计,即将在桂林街头亮相的这些标识既是一个个精致的城市小景,也是宣传介绍桂林抗战文化的文化地标。
又如,在《桂林“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做好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据《广西日报》2014年3月27日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覃溥明确指出:“对照申遗工作流程,目前灵渠、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两个项目已基本完成相关基础工作,申遗文本也已完成初审,在认真梳理、核对、完善、齐备附件材料后,将于今年3月底报送国家文物局,标志着这两项申遗工作取
得决定性进展。”
再如,2012年,我们到云南考察云南抗战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撰写了考察文章《远足彩云之南游心粤广之西》在《广西日报》2012年9月12日发表。文章指出:“近年来,云南的抗战文化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种关注的主要体现就是大量相关图书的出版和多部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其中,邓贤的《大国之魂》,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章东磐的《父亲的战场》《国家记忆》,都是受读者追捧的畅销书。还有方国瑜先生《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这种含金量很高的学术著作。与此同时,《滇西1944》《滇西往事》等电视剧,也对云南抗战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对比广西,文章分析:“广西的抗战文化之所以没有像云南那样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载体建设乏力。虽然抗战之火几乎燃遍广西,但是,广西在抗战纪念馆、抗战博物馆、抗战遗址的建设和保护方面严重乏力。这方面的建设和保护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二是传播乏力。广西一些学者也形成一些抗战文化研究成果,也获得公开出版,但通常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充分调动多元的媒介力量进行传播,影响多局限在各自学科领域。三是有关管理部门重视乏力。”最后,文章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广西是抗日战争中最有作为的中国省份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和大力传播广西抗战文化,应该是广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切实投入,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广西抗战文化研究的面貌。”
当天,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马飚即对该文进行批示,要求研究广西抗战文化遗存,提出
广西抗战文化保护利用思路。
2014年,广西桂学研究会设置专项课题“抗战桂林文化城文献汇编”。广西抗战文化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