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红文化传承的危害及对策
作者:***
棱子蟹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6期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对红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于否定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中国文化,侵蚀红文化的历史根基,削弱红文化的价值认同,崩解红文化的众基础,抵消红文化的传播效果。由于资源体系、理论研究、宣传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受到削弱和限制。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一)构建红文化资源体系,包括开发、共享和网络体系;(二)深化红文化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发展历史和时代价值研究;(三)创新红文化宣传方式,包括传播形式、宣讲队伍和宣传话语;(四)改革红文化教育模式,包括创新其教育形式、健全其教育机制、拓展其教育深度。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红文化;价值认同;众基础;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6-0092-05
红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所创造的先进文化。”[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2],要“大力发扬红传统、传承红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对红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危害。分析阻碍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因素,探究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路径,对于弘扬红传统、传承红文化、赓续红血脉具有重大意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为政治目的的反动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具体来说,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否定革命。它认为革命只有破坏的作用,没有建设的意义,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就在于选择了革命,农民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误入歧途,洋务运动、清末“新政”这样的改良才是正确选择,因此,要彻底“告别革命”。第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感恩的话语否定新中国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它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历史,诋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我国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主张要“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第三,否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它贬低领袖功绩,编造领袖故事,抹黑领袖形象,“戏说”英雄事迹,“恶搞”英雄行为,否定英雄壮举,主张“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第四,否定中国文化。它抹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否定革命文化代表的理想追求,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意义,否定主流意识形态,主张“全盘西化”。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红文化传承的主要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与红文化的历史基础、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截然相反,对红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爱心怎么折 折纸 (一)侵蚀红文化的历史根基
红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革命先辈为挽救民族危亡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来侵略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英
淘宝物流单号查询雄壮举,见证了中国人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国家面貌英勇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党的组织的过程中,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在领导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领导脱贫攻坚斗争中,锻造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这些各具特又相互联系的伟大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夸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它的眼中,“党的历史简直就是错误的堆积”[5]。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就否决了红文化存在的前提。
xxxl是多大码 (二)削弱红文化的价值认同
陶朱商经 红文化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政治本和精神特质。崇高的信仰、坚定的理想、奉献的精神、为民的情怀、不屈的意志、改革的勇气等是红文化的主要内容。革命领袖、英雄模范、道德榜样、先进典型、时代楷模等是红文化的典型代表。社会主
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是红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红文化发挥着凝聚党心民心、强化政治认同、激发创业激情、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历史虚无主义抹黑领袖,诬蔑英雄,使得红文化的典型代表遭到质疑;倡导“拒绝壮烈”“告别崇高”,使得红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遭到侵蚀;倡导“价值虚无”“价值中立”,使得红文化代表的价值立场、价值选择和价值标准遭到否定。榜样一旦崩塌,信念就会动摇。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削弱了人们对红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崩解红文化的众基础
红文化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一百年来,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红文化是随着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发端于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農民运动,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而发展。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人民众是红文化的创造者。红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离不开人民众的广泛参与。没有人民众千方百
计的保护,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或许早已失传;没有人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可,无数英雄的革命壮举可能已是封尘往事。在今天,传承和弘扬红文化,激发红文化凝聚精神、塑造价值、培育自信的功能,最终也是为了守护人民的精神家园。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的历史,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人民众对党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产生了疑虑;忽视人民众的主体地位,否定人民众的历史作用,使人民众对自己的牺牲和奋斗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抹黑代表人民众利益的革命领袖,丑化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和牺牲的英雄模范,制造人民众与英雄和领袖的对立,使人民众对红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降低了人们对红文化的信任,崩解了红文化的众基础。
(四)抵消红文化的传播效果
红文化的传承与其传播效果直接相关。传播主体积极,则其感染力大;传播内容可靠,则其吸引力大;传播平台健全,则其生命力强;传播渠道畅通,则其影响力强。历史虚无主义诋毁主流媒体等传播主体的价值立场,质疑其动机与目的,使人们对主流媒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产生质疑,削弱了传播主体的公信力。历史虚无主义调侃先烈、戏说英雄、消
解权威、颠覆传统、歪曲历史,使人们对红文化的严肃性产生疑虑,削弱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历史虚无主义在纸质媒介传播,就会挤占红文化的传统阵地,阻塞红文化的传播渠道;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就会限制红文化的传播空间,改变红文化的传播环境;在学术会议传播,就会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削弱专家学者的研究积极性;在企业、学校、社区传播,影响了职工、学生、居民对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越广,对红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三、红文化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阻碍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资源体系、理论研究、宣传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并影响了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一)文化资源有待整合
资源整合程度低是制约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能力的直接原因。一是红文化资源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红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点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人、多事、多点的相互影响。如果说分布的分散性是红文化资源的先天特性,那
么管理的分散性就是红文化资源的后天特点。当前的红资源的管理往往按行政区域进行划分,而即便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红文化资源也往往由很多互不统属不同的单位管理。这种多头负责、联动不足的管理体系,使得红文化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时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二是红文化资源的集体价值有待挖掘。有的红文化单位,没有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而是通过复制、仿制的手段来扩充数量。这种高度重复、内涵有限的资源特点,使得红文化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时总是力不从心。三是红文化资源的网络化水平有待提高。博物馆、陈列馆、纪念园、旧址、故居等是红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这些场馆在保护和传承红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文物数字化、场馆虚拟化、宣传网络化等方面还有大提升空间。这种线下居多、线上较少的格局,使得红文化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时空间上受到明显局限。
(二)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理论研究不足是制约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能力的关键原因。一是红文化研究的主体不够多元。从研究机构类型来看,党政机构、高校、党校、红基地的参与较多,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机构的参与较少。从研究人员构成来看,文化、教育、党建、宣
传、军事领域的学者较多,而经济、医学、工程、科技等领域的专家较少。研究主体的局限,影响了红文化研究的广度,也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其他领域传播时,红文化难以及时辨别。二是红文化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在研究结构上,对内涵、特征、形成、意义的研究较多,而对传播规律、作用机制、发展变化、时代价值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层次上,经验总结的较多,学理分析的较少。研究内容的局限,影响了红文化研究的深度,也使得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入攻击时,红文化难以精准回击。三是红文化研究的方式不够丰富。文献资料分析、实践经验总结的较多,实证研究、交叉学科研究、调查研究、定量分析、个案研究的较少,新兴的研究手段,如大数据、系统论、信息论等的运用更不多。研究方式的局限,影响了红文化研究的效度,也使得在面對历史虚无主义变化形态时,红文化难以高效追击。
(三)宣传方式有待改进
宣传方式滞后是制约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能力的外在原因。一是红文化的宣传方法有待改进。影视剧、小说、诗歌、散文、歌舞、宣传画、演讲等是红文化宣传的经典方法,这些方法具有重视宏观叙事、注重正面引导、强调价值导向的优势,但也存在
互动性差、及时性弱的缺点。如果不能及时改进宣传的方法,采用新颖的形式,很难唤起人们的兴趣,甚至可能引发人们的厌倦情绪。二是红文化的宣传渠道有待拓展。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的使用上,红文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网络平台的拓展上,红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的应用上就显得比较迟缓。三是红文化的宣传话语有待优化。文艺宣传工作者曾创造了很多反映时代特点的经典表达,凝聚了民心、激发了斗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话语表达呆板、灌输明显的劣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不优化语言表达方式,很难吸引多元化体的关注。
(四)教育模式有待创新
教育模式创新不够是制约红文化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能力的重要原因。一是红文化教育的方式有待创新。在教育方式上,主要是专题报告、参观遗址、阅读报刊、集体观影、文艺演出、主题征文、重温誓词等类型。在效果考核上,主要是学习交流、心得体会、观后感、拍照、新闻宣传等途径。这些学习考核的方式具有重点突出、便于组织的优势,但也存在模式化、形式化的弊端。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学习考核,采用这样的方式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红文化教育的机制有待健全。在政策举措上,存在长期规划不
足,配套措施不完善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上,存在重要时间节点安排的多,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组织的少的问题。在地位作用上,作为其他活动的组成部分的多,系统的专题的少。在发展定位上,对功能性作用强调的多,对总体目标和层次要求关注的少。这就使得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时,红文化缺乏强大支持。三是红文化教育的深度有待拓展。对红历史、红事件、红故事、红人物的介绍多,对红文化的意义、价值、传承、发展等的教育少;对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的讲述多,对传承弘扬价值的阐述少。这就使得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时,红文化的理论性时代性不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