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计划学时:60学时
二、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计算网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有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对硬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前,学生应已修完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电路,而他的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本课程在他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五、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2)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组成部件的概念和功能,及以整机的工作原理;
(3)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编码;
(4)理解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有关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各个部件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
(5)掌握基本的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和实现的基本逻辑电路框图以及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6)掌握指令的概念和功能以及指令的各种寻址方式和指令类型;
(7)知道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系统的设计方法;
(8)掌握CPU的功能及组成;
(9)理解几种常见的外围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
(10)了解关于高考的文章常用的外围设备和使用方法;
(11)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方法、过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整机系统的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2)通过“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培养严谨、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
(2)树立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课程内容与要求(见表1)
表1 计算机组成原理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
学习单元编号 | 学习单元名称 | 学习工作项目 | 学时 | 教学形式 | 成绩权重 | |
单元一 | 绪论 |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及分类 | 1 | 4 | 一体化教学 | 6% |
认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 1 | |||||
学习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 2 | |||||
单元二 |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 数制及其转换 | 2 | 6 | 一体化教学 | 10% |
二进制的运算法则 | 2 | |||||
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 1 | |||||
机器码和常用编码 | 3 | |||||
单元三 |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 定点加减法运算 | 4 | 8 | 一体化教学 | 10% |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 2 | |||||
定点运算器的结构 | 2 | 王菲演唱会门票价格|||||
单元四 | 指令系统 | 指令及有关概念 | 1 | 8 | 一体化教学 | 16% |
指令的格式 | 2 | |||||
指令的寻址方式 | 2 | |||||
指令的类型 | 2 | |||||
汇编语言 | 1 | |||||
单元五 | 存储系统 | 存储器分类及性能指标 | 2 | 8 | 一体化教学 | 20% |
内存储器 | 2 | |||||
存储系统的设计方法 | 2 | |||||
存储器实验 | 2杀伐果断 | |||||
单元六 | 中央处理器 | CPU的功能及组成 | 3 | 8 | 一体化教学 | 12% |
指令周期时序 | 1 | |||||
微程序控制器 | 2 | |||||
寄存器实验 | 2 | |||||
单元七 | 系统总线 | 概述 | 2 | 4 | 张宇陈志朋 一体化教学 | 4% |
总线结构与接口 | 2 | |||||
单元八 | 输入输出系统 | 外设的信息交换方式 | 1 | 6 | 一体化教学 | 12% |
程序查询方式 | 2 | |||||
程序中断方式 | 2 | |||||
DMA方式和通道方式 | 3 | |||||
单元九 | 外围设备 | 输入输出设备 | 2 | 4 | 一体化教学 | 6% |
外存储器和MODEN | 2 | |||||
单元十 | 微型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 微机简化形式及指令系统 | 2 | 4 | 一体化教学 | 4% |
控制部件及相关知识 | 2 | |||||
总计 | 60 | 60 | 100分 | |||
七、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见表2)
表2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教学单元 | 教学目标 | 学习与训练内容 | 教学载体 | 学时建议 |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 教学环境说明 | 考核评价 |
单元一:绪论 | 1.能说出计算机的特点和其常见的应用领域。 2.能认识到计算机的发展都经历了哪几代。 3.能对计算机进行分类。 4.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 1.掌握计算机的特点 2.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及分类 3.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4.掌握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的系统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5.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组成。 | 现场教学、播放课件、教材 | 4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 多媒体教室 | 基本理论与概念的测评: 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哪些部分。 2.计算机的特点及常应用领域。 通过试题进一步强化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和对冯诺依曼计算机概念的理解。 |
单元二: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 1.能说出各种数制的特点。 2.学会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3.能学会几种机器码之间的转换方法。 | 1.掌握各种数制的特点 2.掌握数制之间的转换 3.熟练掌握二进制的运算法则 4.掌握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5.掌握机器码的几种表示方法 6.掌握机器码之间的转换 7.了解常用的几种编码 | 现场教学、播放课件、教材 | 8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 多媒体教室 | 基本理论与概念的测评: 及特点。 2.二进制数的运算法则。 3.定点与浮点数的表示形式。 4.机器码之间的转换方法。 5.常见的编码有哪些。 通过试题进一步强化数制之间的转换。 |
教学单元 | 教学目标 | 学习与训练内容 | 教学载体 | 学时建议 | 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 | 教学环境说明 | 考核评价 |
单元三: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 1.能利用定点补码形式完成加减法运算 2.能理解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3.能认识 | 1.掌握定点加减法运算方法 2.理解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3.了解定点运算器的结构 | 现场教学、播放课件、教材 | 8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 多媒体教室 | 基本理论与概念的测评: 1.利用定点补码形式完成加减法运算 2.定点运算器的组成 3.定点运算器的结构络 通过试题进一步巩固补码加减法运算,并判断溢出。 |
单元四:指令系统 | 1.能理解指令及有关概念 2.能理解指令的格式 3.能理解指令的寻址方式 4.能熟悉指令的几种类型 5.能认识汇编语言 | 1.掌握指令及有关概念 2.理解并掌握指令的格式 3.理解指令的寻址方式 4.了解指令的类型 5.了解汇编语言 | 现场教学、播放课件、教材玛雅文化预言 | 8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 多媒体教室 | 基本理论与概念的测评: 1.歌曲映山红歌词指令及指令系统的概念。 2.指令的类型。 3.指令的格式分析。 通过试题进一步强化以上内容。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