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_路小波
第24卷 第5期2005年10月交通事故逃逸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V ol.24 N o.5 O ctober 2005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
        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东南大学 路小波
摘要: 介绍东南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基本情况,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工作,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资助项目(X 04028).
  交通拥挤、道路阻塞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正越来越困扰
着世界各国,交通状况日益恶化。智能运输系统(IT S )是在关键基础理论模型研究的前提下,把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解决交通拥挤、改善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等的有效途径,是未来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的建立,正是为了顺应现代交通的发展趋势,培养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专门人才。近几年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如何进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建设,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基本情况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专业)隶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覆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这几年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学科得到迅速发展,科研水平和研究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2001年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为基础申报教育部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
是智能运输系统领域教育部唯一的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
2002年被批准为东南大学重点学科。二、培养目标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涉及道路交通工程、信息、通信、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的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研究领域广泛。为了有效开展IT S 研究,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方向差别较大。目前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先进的交通管理与控制、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综合运输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ET C)、车辆辅助驾驶系统、自动化公路系统等方向。东南大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运输系统理论及应用、交通视频检测、交通控制与仿真、不停车收费系统(ET C )等,主要特是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以解决现代交通管理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系统开发和工程项目的实施。
如何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本学科的已有基础以及我校的学科优势,明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交
幼儿园母亲节文案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既要求掌握较全面的道路、交通基础知识,又要求掌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针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的性质和东南大学的学科特,我校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扎实的交通工程的理论基础,掌握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交通信息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
高等学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等。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近几年我们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工作。三、课程体系与设置培养目标必须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得以实现。交通信
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需要综合利用
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方法难以
解决的交通问题,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根据学科特点,结
合东南大学相关学科的优势,经过调研和研究分析,确定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上为学位课)和选修课(非学位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学位课程17~20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10~13学分。并要求研究生完成实践环节、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见表1)。专业学位课程中既有运输工程学和城市交通网络分析等交通运输工程类课程,又有高速公路交通控制和智能运输系统等智能交通类课程,并涉及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交通两大交通体系。非学位选修课设置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既可选修交通学院的课程,也可根据研究方向在全校范围内选修相关专业的课程,并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修信息类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信息、计算机与控制类课程,如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模糊控制与模糊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神经网络与模式识别、数据库原理与设计等,使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信息与控制的基础知识,
为解决智能交通问题打下基础,这类课程主要由计算机系和自动控制系等信息类相关学科开设。另一类是交通工程和智能交通类课程,使研究生了解交通对象,培养研究生运用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主要由本学科和交通学院相关学科开设,如交通工程理论、交通流理论、交通分析模型、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图像处理与识别、交通计算机仿真等。
表1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硕士生培养计划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备注
学位课(公共基础课)自然辩证法、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学位
英语及专业外语,数
值分析/数理统计/随
机过程(3选1)
10~11
学位课(专业基础课)最优化理论与方法
运输工程学
3
沸腾人生演员表
2
2选1
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城市交通网络分析
高速公路交通控制
智能运输系统
3
零基础学绘画
3
2
3选1~2
非学位课(选修课)交通工程与智能交通
类/信息、计算机与控
制类
10~13
根据研究方
向选择
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学术报
告,学术会议,教学科
技比赛等
必修,要求
不少于3
次,其中本
人报告不少
于1次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
实践或社会调查
2
必修,第三
学期完成,
要求有总结
报告
总计32铿锵玫瑰歌词
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目前研究生大多来自交通及道路等专业,信息、计算机及控制类知识比较欠缺,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量并获得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有意识地精简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将几门相关课程的内容融入一门课程中,加大课程的信息量。如在交通图像处理与识别课程中,我们组织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模式识别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并推荐相关参考书供学生课外自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交通图像识别方面的科研课题,培养研究生综合利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速公路交通控制课程教学中,探索将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控制理论的知识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化不利为有利,既解决了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教材建设。如本学科黄卫教授编写了《智能运输系统(I T S)概论》和《高速公路数据库应用技术》等教材,其中《智能运输系统(IT S)概论》是我国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第一部专著,对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的很大不同,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著名的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197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中归纳出两中不同类型的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维持性学习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创新性学习着重提高一个人发现、
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探索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并讲解以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某些原理的直观解释中抽象总结出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方法。郭碧婷素颜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兴趣与主动性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注意结合相关科研成果,并尽可能进行图片展示,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以科研实例说明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科研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研工作的方法。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如在交通图像处理与识别课程教学中,对典型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都要求研究生编程实现,使学生既对图像处理方法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计算机编程能力,使研究生能尽快进入相关的课题研究。
五、存在的问题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顺应现代交通管理的需要建立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我们探索解决方法。
1.研究生生源单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目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尚没有相应的本科专业,研究生
55
            路小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来自土建、道路、交通规划等大土木交通类专业,生源比较单一,缺乏信息类专业的生源。研究生普遍缺乏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的编程能力,造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不利于学科交叉及学科发展,解决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在研究生招生录取政策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如在免试研究生的录取中,对跨院(系)的交叉学科申请与录取,学校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指标。对信息类专业跨学科报考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设置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类本科专业。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这是解决生源问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方法,但短期内设置本科专业的时机尚不成熟。虽然智能运输系统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领域,孕育着巨大市场,但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市场尚不成熟,对本专业
人才的需求尚不旺盛,因此学生短期内可能面临就业的风险。
(3)在交通工程专业或信息类专业设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这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由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属于一个学院,因此,从可操作性看,在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更为可行。
2.教材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是新兴交叉学科,目前适合本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因此应加快本专业的教材建设以适应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目前迫切需要将信息类知识与交通类知识有机结合的教材,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知识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路小波系工学博士)
参考文献
1 杨兆生.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与模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 M ilan Sonka,V aclav Hlavac,R og er Boy le.图像处理、分析与机器视觉(第二版,影印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 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4 刘伟铭.高速公路系统控制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上接第47页)
多样化不是平庸的多样化,不是“大而全”,而是富于个性、特,充满竞争的多样化,它不是某一局部面面俱到,是由竞争中自表现出来的个性相互适应、互补构成的多样化。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大学还没有给自己定好位,一味的求大求全,渐渐淡忘了学校、学科的特和形象,丢掉了自己的个性特,如一些学校不重实际,盲目拔高,花大量的财力、人力争办一流大学,这种错误的定位,不仅削弱了学校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还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因此,各大学要合理定位,首先各高校要清楚自己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的情况;明白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属于哪一大学落;了解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学特;清楚自己与别的学校的区别,发展的现实可能是什么;明确本校的优势是什么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各大学在其多样化进程中,应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不要片面追求大而全。“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应以它选择不去做某些事情和它要做某些事情同样知名。”因此办大学要有重点,重点抓好最能体现高校自身形象的因素,如教育质量、办学水准、科研成果等,对这些重点要有所为,准突破点,发挥优势,办出自己的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
要实现大学的分层,除了大学自身的准确定位,还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政府应起好宏观调控的作用,要根据各大学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办学声誉等来认定大学的办学层次,宏观上分配各类大学在大学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利用政策与投资杠杆,对教育资源加以优化组合,落实各类研
究生培养模式的实现,引导各高校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培养目标的确立,避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进程中出现新的单一化现象。一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都定位于学术型与理论型,培养模式单一,阻碍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但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进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单一化现象:有些高校漠视研究生教育的传统使命,忽视自身的特,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有取代研究型培养模式的趋势,如少数国内一流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选择上,片面利用扩大规模的机会,把兴奋点集中在了一些专业学位,课程班的办学模式,忽视了本该承担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这又步入了另一种新的单一化模式。这不仅降低了学术水平和办学水准,也影响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此外,政府还要继续加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理顺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权责,为高校办学的多样化定位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公平竞争的教育机制,建立针对不同层次大学的多维质量的科学的评估机制,给各大学以宽松的空间,发挥各大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多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何去坤.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变革趋势与改革对策[J].上海高教研究,1996(2)
2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6)
3 刘鸿.论大学的分层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J].
现代大学教育,2003(4)
4 [美]Fr ank.A nk H.Ro des,美国大学使命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史宗恺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2)
5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3)
56             路小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