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道威尔钢琴小品的艺术特
麦克道威尔钢琴小品的艺术特
毕玲
公司 起名
【摘 要】麦克道威尔是19世纪末致力于体现美国特点的少数美国本土作曲家之一,他的成就和所得到的荣誉是其同时代作曲家望尘莫及的.从题材、和声、曲式、小曲中的印第安因素等方面探究麦克道威尔钢琴小品的艺术特,并试图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容.
【期刊名称】《音乐探索》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6页(P81-86)
【关键词】桑葚泡酒麦克道威尔;钢琴小品;印第安音乐;美国作曲家
【作 者】毕玲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音乐系 辽宁丹东 11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624.1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最有成就的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最先得到欧洲和国际承认的少数美国作曲家之一。[1]在麦克道威尔众多的钢琴作品中,最具特的就是他的钢琴小品。这些小曲大多具有标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旋律优美质朴,令人耳目一新。在创作手法上,作者注重寓情于景,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成熟时期的作品采用了美国印第安部族的音乐素材,描绘了印第安人不同的生活侧面和精神面貌,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麦克道威尔钢琴小品①的艺术特。
麦克道威尔是一位具有绘画天赋与诗人气质的作曲家,他善于用标题来描述作品的意境,常常在特性小曲中表现自然界的秀美风光。麦克道威尔喜欢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在林间漫步时,他会饶有兴致地聆听森林中发出的声响,对于他来说风吹过树叶草丛的沙沙声并不是自然界中普遍的规律,而是农牧神和森林精灵在窃窃私语或开怀大笑。他时常沉浸在这种周围世界带给他的神秘而奇特的幻想中,并将头脑中迸发的灵感在钢琴上即兴创作,
然后记下自己喜欢的曲调。这种取材于大自然的作品往往具有清新淡雅的气息,曲调纯朴,语汇简洁。其晚期钢琴小品主要为我们展现的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风光,代表作有Op.51-1《致野玫瑰》、Op.51-6《睡莲》、Op.62-4《芳香的薰衣草》等。
文学是麦克道威尔寻创作灵感的又一源泉。他对文学的钟爱从儿时读中古世纪的凯尔特神话起就一直没有停滞过。12岁时麦克道威尔对欧洲文学产生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德法文学和挪威神话故事,15岁时着迷于希腊、西班牙以及神秘的拉丁美洲民间文学并开始熟悉非洲和美国本土的民间文学。他从海涅、歌德以及雨果等人的诗歌中获取灵感,将音乐创作与文学性的情景描述完美结合。在套曲Op.28《六首歌德的田园诗》中,他赋予六首小诗《树林里》《午睡》《月光》《银的云》《长笛田园诗》《蓝铃花》以歌唱性的旋律,俨然是在用音乐谱写诗歌,描绘画面。他还运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家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的诗篇创作出极具画面感的交响性钢琴套曲Op.55《海上小品》。此外麦克道威尔自己也创作了大量诗歌,最后一部钢琴套曲Op.62《新英格兰田园诗》便取材于他的《田园诗集》,音乐与诗句相得益彰,风格清丽脱俗。
值得一提的是麦克道威尔特别钟爱美国童话集《黎默斯叔叔的故事》。这部童话集的主人
公之一是兔子“布瑞尔”,实质代表的是美国南方种植园里的黑人奴隶,兔子那些捉弄人的把戏影射黑奴抵抗白人主子的各种办法。在作品Op.61-2《兔子布瑞尔》与Op.51-7《黎默斯叔叔的故事》中,作曲家用音乐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布瑞尔”机智、风趣的个性特点,手法细腻,惟妙惟肖。
麦克道威尔的创作受格里格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作品中经常运用半音化进行以增强和声的紧张度,运用高叠和弦以加强音乐的描绘性,频繁使用持续音、交替大小调来丰富和声的彩性。此外,他对和声语汇进行了更为自由大胆的拓展。
(一)七和弦的连续使用
乐曲中多次出现七和弦的连续使用,这种进行使和声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造成持续的不协和音响,而这种持续的不协和音响淡化了七和弦应有的倾向性和解决性,从而成为麦克道威尔和声上的一大特点。如Op.61-6《余燃未烬》(谱例1)中,属持续音基础上的连续七和弦的半音下行。
谱例1
(二)意外进行与彩性和声进行
在麦克道威尔的钢琴小品中经常使用意外进行,即用某一个别的和弦取代期待着的和弦,而这个替代的和弦并不是前一个和弦直接的功能后续,造成了一种功能的落空效果以渲染某种特定气氛。如Op.62-1《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谱例2)。
谱例2
在传统和声中,和声进行主要是功能性进行,其基本特点是根音的四、五度进行。在麦克道威尔的特性小曲中则常见到三度关系、二度关系的彩性和声进行,以表现安静的音乐形象,如 Op.55-2《漂浮的冰山》(谱例3)。
谱例3
(三)非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
传统和声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基础上的,而大小调自然音和声体系的基本和声材料是调内七个自然音级上所建立的三和弦。在麦克道威尔的某些小曲中,作者改变了和弦三度叠置
的结构原则,扩大了和弦结构形态,运用了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如Op.61-4 《火精灵》(谱例4)。qq
对冲基金是什么
谱例4
麦克道威尔成熟时期的钢琴小品套曲突破了传统四、五度关系的调性布局,使用高位重同名调和低位重同名调。小曲间以二度、三度调关系为主,含有增四度,调性布局的彩性与风格化更为突出。曲式方面,作曲家躲避大型的曲式结构,尽量使小曲简单化、通俗化,基本上是灵活运用再现曲式,并且在小曲之间没有贯穿的主题,也没有连接段落,强调每首小曲的独立性。此外每部套曲没有明显的高潮部分,音乐中没有“大喜大悲”的段落,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下面以Op.51《森林素描》为例进行阐述(见表1)。
从调性方面来看,作者主要运用在A音与F音上建立的调,包括A大调、A大调的低位重同名A大调,F大调、F大调的高位重同名F大调、F大调的同名小调f小调、f小调的高位重同名f小调。除了第1首与第2首之间、第9首与第10首之间是近关系调,即以小三度关系结合
之外,其它均是远关系调,调性上以二度关系结合为多,并出现增四度关系的结合,强调乐曲间的对比。小曲间基本是慢与快的结合,突出每首作品的性格特点。其中舒缓性的小曲(1、3、5、6、8)都是较为固定,相对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欢快小曲的曲式随着套曲中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变化,由第2首小曲的三部五部曲式到第4首小曲的对比声部较大的复三部曲式,再到第7首小曲带有奏鸣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而后于第9首小曲回到典型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中间经过了一个由发展到高潮到回落的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对称性,但变化的基点都是再现曲式。
研究麦克道威尔的钢琴小品时我们发现,某些精美的曲调往往是其大型音乐作品中曲调的缩影,作者都运用了同一创作素材,如Op.51-5《印第安小屋》中第1小节的音调与Op.45《悲剧》奏鸣曲第三乐章中第1-2小节的音调、Op.48《第二管弦乐组曲“印第安”》第一乐章中第1-3小节的音调类同。而在一部钢琴小品套曲中,在强调各乐曲独立性与相互间的对比性的同时,于题材、音调、节奏或音乐表现内容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并且有的小曲在整部套曲中具有概括总结性的作用。
下面以演奏频率颇高的钢琴套曲《森林素描》加以说明。该套曲由10首小曲组成,分别是:
1.《致野玫瑰》、2.《鬼火》、3.《旧游之地》、4.《秋天里》、5.《印第安小屋》、6.《睡莲》、7.《黎默斯叔叔的故事》、8.《荒芜的庄园》、9.《牧场的小河》、10.《日暮叙语》。后附点的节奏型在套曲中多有运用,其中第1首小曲的某些音调是其它小曲音调的先现。
第10首小曲《日暮叙语》在整部套曲中起到一个总结性的作用。乐曲描绘日落西山、余辉散落村庄的情景与《致野玫瑰》在创作题材上形成呼应。音乐中再现了《旧游之地》《印第安小屋》《荒芜的庄园》中的旋律音调,强调这三首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整部套曲中的重要地位。小曲A段运用对比复调的写作手法,刻画夕阳散落大地而形成的明暗对比;进入中段乐曲再现《鬼火》中的复附点节奏,将这种明暗对比的强度扩大;乐曲于第60小节在f小调上再现《荒芜的庄园》中沉思性的旋律音调,暗示太阳完全落山,最后一丝余辉也随之消逝;第84-90小节再现《印第安小屋》中的旋律音调,强调了作者创作的思想基调,怀念工业化革命前人们自然、安宁的生活状态,表达对印第安人民不幸遭遇的哀思。
19世纪,美国政府先是用军队驱赶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的印第安人向河西美洲荒原迁移,而后又将印第安部族分割遣送至白人不愿居住的保留地。西部金矿发现后,大批移民涌进高速免费几天
加利福尼亚,使印第安人险遭灭顶之灾。麦克道威尔对印第安部族的悲惨遭遇非常同情,在《森林素描》《海上小品》《新英格兰田园诗》等作品中多次渗透了这种情感。
大连医科大学是几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