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 微专题4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
微专题四: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10、D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10、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检测距起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两者距离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11、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应是黄河携带入海的泥沙减小所致。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泥沙量减少,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
盖率降低,注入黄河的径流量会增加,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C、D错。
【难点中心】本组试题以一幅坐标图,考查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重点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具备较强的读图分析能力。解读此题关键是读懂图中信息,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提取图中信息,联系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图中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与近岸海域的外力作用的关系,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距起点间的距离越大,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反之则以侵蚀作用为主。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如下表)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以下蚀和溯源侵
蚀为主
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
当前什么最赚钱
河谷形态特征河谷横剖面呈
“V”型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
堆积,河谷出现连续河湾
河谷横剖面呈“U”型,上游
窄而深,下游宽而浅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洪积—
冲积平原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变慢,
泥沙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各个洪
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
形,冲积扇顶端到边
缘地势逐渐降低,堆
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
沃,既不旱也
不涝,是高产
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
在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
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
漫滩连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土壤肥沃,易
旱易涝、粮食
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
口的口外
海滨地区
河流到达海岸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
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
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
由分叉顶点向海洋
呈放射状
土壤肥沃,易
形成盐碱化,
影响农业生产
【技能方法】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与黄河河水从中上游带来的泥沙量的多少和快慢有关。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根据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
离,推测对应年份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和淤积的变化,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近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明显,反之,淤积明显。
1.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2.河漫滩的形成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热身训练】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一中2015届高三元月调研)读“某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及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问题。
1.若在图中①河段
画出等高线,则该等高线此处的凸出方向为()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2.最近几十年,②处等深线不断向东移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沿海地区滥采滥挖珊瑚礁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人海泥沙沉积加强D.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答案】1.D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由图可知该河流由陆地流入海洋,可以推断陆地区域左侧地势较高,右侧地势低,河流流向是由西北向东南;根据河流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河谷所在位置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流向与凸出方向相反,所以①河段等高线凸出方向为西北方向,故选项D正确。
2.根据图中等高线变化规律可知,等深线愈向东水位越深;②处等深线不断向东移动,说明该地海底升高,水深变浅;由表格可知该地最冷月小于15℃大于0℃,应该位于亚热带地区,珊瑚礁、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故排除选项A、D;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可以使海底变深,水深增
加,故排除选项B;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部位水流缓慢,入海泥沙沉积加强,海底升高,水深变浅,故选项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等高线图、河流地貌的发育。
【冲关演练提升】
(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学校2015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光伏发电是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关键元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别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A.逐步变暖
B.先暖后冷
C.逐步变冷
D.先冷后暖
网络连接不上
2.下列自然条件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是
A.入海河流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风力的侵蚀
D.海浪的侵蚀
【答案】1.B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寒冷期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后退;温暖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前进。由海岸线位置可判断期间气候的变化。故B正确。
2.泥沙沉积,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前进;海浪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地壳运动可引起海岸线相应的变化;风力对海岸的侵蚀作用较小,对海岸线变迁影响不大。C正确。
考点:、气候变化、海岸线进退。
(云南省南雄市201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解析])下图区域位于某大陆西岸,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3.关于港口附近的地理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A.适宜柑橘等水果生长B.船只进出港口常受大雾影响C.港口多中小型渔船D.当地多在一月份引河水灌溉4.受洋流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岸侵蚀最严重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3.D 4.A
【解析】
试题分析:
3.该地1月平均气温约为10°C,为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柑橘;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遇到海面上较暖的空气后易形成海雾,影响港口船只进出;港口多中小型渔船;从该地位置看,该地为地中海气候,1月份温和多雨,无需灌溉。
4.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则甲地位于中纬度,受西风带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甲地海岸侵蚀严重;而乙、丙、丁三地洋流自北向南流,和海岸接近平行,对海岸侵蚀较轻。
考点: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
张信哲经典歌曲歌词
A.适逢冰期,冻害严重
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
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
D.长江三角洲尚未形成
6.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
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
房贷利率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
国家承认学历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
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
【答案】5.D 6.B
【解析】
试题分析:
5.读图,根据图中海岸线形成年代,炎黄时期,长江三角洲尚未形成,D对。与冰期、洪灾、食物无关,A、B、C错。
6.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可能是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A正确。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三角洲面积应减小,B不正确。可能是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C正确。可能是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D正确。
考点:长江三角洲形成时期,影响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因素。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5届高三模拟试题)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