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镇之乱的影响
◆这次事件是对北政策的一次反动。
◆受此事件影响,六镇军队几十万涌入中原,导致北政权灭亡,分裂为东西,就在六镇之乱后的第9年和第11年。
◆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在北周到隋唐政治史上很重要的概念:关陇集团。
2.隋代周的历史评价
◆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 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它标志着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
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3.南北统一的原因
◆制度因素:以“胡汉杂糅”为特征的体制,虽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汉以来官僚政治的水平,但在北朝最终形成的军事贵族,为皇权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从而为官僚政治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与活力,构成为迈向隋唐的“历史出口”。
◆观念因素:不论是民间还是统治阶级都拥有南北统一的观念与期待,资治通鉴中有云:“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
◆文化因素:
1)水煮鱼的做法南北朝分裂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差别,并未构成政治统一的重大障碍,反而使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互补的渴望。如钱钟书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2)文化的互补使两种文化重新鲜活起来,焕发生机,寅恪先生说“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4.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政治重心仍然留在北方,大运河真正把中国历史疆域最基本的两大区域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让政治机构能够运用灵活,尽量发挥它的作用。
◆政治: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巩固了南北统一的成果,在隋朝灭亡之后,南北没有再次分裂,并在唐朝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济: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的畅通。运河将我国纬度、气候、物产大不相同的区域联系起来,成为国家的生命线。 运河沿岸成长起一批经济都会。处于水运干线与江海
交汇处的区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
高速免费时间表2023年最新◆文化:运河沿岸镇市云集着运送漕粮的军民、管理河道的民工、行商坐贾以及从事服务行业的市民,涌动着浓厚的商业气息。 围绕运河,出现了新的经济文化氛围。
◆大运河一端通过、明州等港口联系海外诸国,另一端自西出,衔接着横贯亚洲陆的“丝绸之路”。沟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结着古代世界的主要交通线。
5.#大运河造成的问题
◆中国东部平原的季风气候,造成全年雨量不均匀;加上地貌的起伏,给运河保持载船的水量带来困难。
◆运河与农田水利灌溉相互争水、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运河沿线诸水源不得用于灌溉,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此外,运河大堤阻碍了其西部地区排水,使这一地区几百年来经常遭受洪涝之灾,土壤逐渐盐碱化。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怎么写6.大兴城的布局创新
◆皇城除了皇室住所与政府机构外,“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
◆都城布局工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7.城的布局特点
◆仿长安规划,据高建宫城,中轴对称。有意效仿始皇以天极观念规划城市的意图。
◆城市结构及分区制度与长安类似。城、廓、苑组成、道路分级等等……
◆市肆,由三市为主干组织廓。南市为主体,并且设府衙于南市附近,西、北市附近有县治。
◆由于经济发达,集中式的设市形式开始有所变化,坊开始出现设店之举。
8.隋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皇帝设史省(即中书省)管出令、门下省审核颁布政令、政事堂下
设尚书省主议政与决策,具体政务执行由门下省下辖的六部完成
9.隋唐的地方制度的变化
变化过程:
1)隋文帝取消郡;
2)隋炀帝改州为郡;
3)唐高祖改郡为州;
4)唐太宗州上设道。
制度变化的要点:
1)隋朝改地方三级制为二级制,唐太宗时又出现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
2)自唐朝起,郡的设置消失,县以上机构为州。到明代,州也大部分消失,县以上机构主要为府。
10.隋朝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1)人才考核权力收归中央:“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
2)开科取士:隋朝比较明确的有秀才科和明经科。
11.开皇律的立法成就
◆完善法典篇目体例:法典篇目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婚丧嫁娶、户籍管理、偷盗诈伪、 捕亡断狱等等均有涉及。
◆确立“五刑”:根据判罪的不同等级分为设五种刑法,五等判笞刑、杖刑、徒刑,三等判流刑,二等判死刑
◆改《北齐律》的“重罪十条”为“十恶”:十恶为:一、谋反,二、谋大逆,三、谋叛,四、恶逆,五、不道,六、大不敬,七、不孝,八、不睦,九、不义,十、乱。并且“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尤除名。”而十恶的罪名自《开皇律》确立后,历代法典均相继沿用、不作修改。
◆扩大官僚贵族特权 ,首创“例减”制度:对“八议”人员及七品以上官员的一般性犯罪,照例依法减刑一等处置。
12.隋朝的司法制度
中央:中央司法机构为寺刑部和御史台,分管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和监察,此外刑部还负责徒流刑案件的复核工作。
地方:行政长官兼司法
诉讼审判制度有讯囚和死刑复核等制度,“讯囚不得过二百,行杖不得易人”,“死罪不得便决,悉移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13.隋朝法制的历史教训
隋初,坚制定完善的法律《开皇律》。《开皇律》正式确立的十恶制度,以宽严适中著称,但到晚年,性情猜忌,刑罚暴虐,而隋炀帝喜严刑峻法“敕天下窃盗已上,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帝以盗贼不息,乃益肆淫刑”。隋朝两代统治者都没有将制定法律的精神
完整的贯彻到律法实施过程中,后期皇帝自毁法律,经常法外实施酷刑,各地官吏不复用律令。导致“百姓怨嗟,天下大溃”“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乌兰图雅 套马杆14.隋朝速亡的原因
子嗣: 高祖之子五人,莫有终其天命……自古废嫡立庶,覆族倾宗者多矣,考其乱亡之祸,未若有隋之酷!
奢华无道
兴建工程:据估算22项力役共征用人力约3012万余人,其他没有明确记载因而无法统计的工程还有很多。大业年间全国人口约4600万,几乎是全民就役
巡游南巡江都3次;北巡4次;西巡1次。置离宫四十余所
15.渊称臣于突厥的原因
权宜之计
16.对贞观之治的再认识
◆贞观之治只是唐代国力恢复的过程,并非国力的高峰。
◆贞观之治“君明臣直”历来为人称道,但是其背后隐藏着太宗夺嫡以来的种种余波,太宗的纳谏、徵的死谏都暗含着弥补自己臣道亏损的用意。徵在隋末唐初仕途颇不平坦,多次改换门庭。对于世民来说,杀兄夺嫡逼父,于礼法上有大亏,有被归为无道之君的可能。对于徵来说,臣节有亏,有被划为“贰臣”的可能。所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世民决心以“明君”的功绩抵消“夺嫡”的负面影响。徵决心以“文死谏”的态度消除“贰臣”的阴影。
◆历史上对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评价有部分夸大的嫌疑,并且有“层累造成”的彩
17.贞观中后期的政治问题
◆立嗣问题:承乾—泰—恪—治
◆企图解决边疆问题:远征高丽的挫败
◆临终托孤:长无忌、诸遂良——勣
18.关陇贵族走向衰落的必然
19.武则天得以掌控政权的原因
◆北朝遗风女性活跃于政治舞台
◆家族背景 武韦婚姻集团
◆佛教影响
◆个人性格能力
◆统治手段的丰富
20.武则天称帝面临的问题
◆摆脱不了唐的影响,也摆脱不了传统社会父系家族的束缚: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传位问题带来的困扰(母子—姑侄),矛盾日益突出。
◆性别带来的压力与苦恼。
21.文学吏治之争
◆“文学”派的领袖人物,是称得上文坛领袖的说、九龄等人。他们富于才华风度,是新起的普通地主的政治代表。着重在用人、纳谏等方面对皇帝提出建议,自身也参与了当时的制度改革。但总体上讲,他们未能系统地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
◆非科举出身的“吏治”派官员,包括两类人:一类是门荫出身的上层士人,如宇文融、林甫,他们在政治上构成强大势力,善理繁剧;另外一类是杂入流或以吏干出身、饶于治事经验者,如牛仙客、守珪等人。
◆“吏治”派主用“吏干”之才,不重视官吏的文学才华;“文学”派提倡用“文学”之士,将文学创作才能视为选拔官吏的必要条件。 “吏治与文学之争”,不但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随着两派势力的交替上升,轮流执政,盛唐前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及诗风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22.盛世的隐忧: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与决策机制
23.安史之乱的缘由
◆藩镇崛起: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权力极大,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外重轻,尾大不掉: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耽于享乐,挥金如土,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林甫、国忠把持,杜绝言路,排斥忠良。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胡化: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徙至一带,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使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
◆将相不和: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24.安史之乱的影响
◆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