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太阳活动异常、陨石袭击、电磁异常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暴风雪、沙尘暴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生物灾害:物种灭绝、生态突变、虫灾、鼠害、物种入侵
水文灾害:凌汛、流水侵蚀、冰川侵蚀、海啸、咸潮
一、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风沙天气
类型
形成原因
主要灾害
影响因素
我国多发地区
防御措施
台风
副热带或热带海区,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强烈发展的气旋
特大暴雨: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
强风:掀翻巨轮,损坏地面建筑和通讯设施
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地表温度、地转偏向力、下垫面
东南沿海,广东、台湾、海南和福建最集中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早防护
暴雨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形成暴雨
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
锋面、热带气旋、锋面气旋及持续时间、地形地势、水文、植被
我国东部广大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6~8月,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华北出现夏涝
①加强气象监测,提高对暴雨预报的准确率。②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非工程措施包括: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洪涝
雨量大而集中,地势低洼易集水,河网密集,河流入海口少,河水渲泄不畅,湖泊萎缩,蓄洪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淤积河床等造成洪涝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旱,土壤缺水
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冰川退缩,蝗虫发生,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夏季风进退、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如用水量增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造成水环境恶化,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
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有3~5月华北春旱(夏季风未到),7月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和5~6月“空梅”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
寒潮
在冬半年,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内剧烈降温。
强烈降温:秋春季节农作物受冻害最严重。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大雪、冻雨:压断电线、电杆等,通讯中断;交通受阻
极地大陆气团、冷锋、地形。
除青藏、云贵高原受其影响较小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影响。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前使船只返航,对农作物、畜等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冬春季节,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
地表性质(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气象条件(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人类活动。
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东北、华北严重。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二、主要地质灾害
成灾原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危害
地震
内力作用
岩石圈突然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闽台;京津唐和华北太行山沿线),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藏西南,川西,滇西,西北新甘宁)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建筑物破坏、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火山喷发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分布:(同上)
火山构造: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
火山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火山灰和熔岩流破坏田园、建筑,有时会引起地震、气候异常
滑坡
外力作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形成条件:崎岖山地,裂隙、断层发育,植被较差,降水较多、冰雪融化、地震、火山以及人类活动等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崩塌
斜坡上的土石自然塌落
崎岖山地,植被较差,岩石疏松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常引发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塌方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崎岖山地,土质疏松,植被较差,降水较大。滑坡、崩塌、塌方多发地区最容易爆发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快手带货三、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现象、分布格局和分布规律。
类型
分布规律
独一无二的二字昵称
主要分布地区
风暴(台风、飓风)
水温较高、地转偏向力较大的副热带海区西部
太平洋西北部、大西洋西北部、印度洋北部和西南部
海啸和风暴潮
附的海域多地震,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
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北岸、东岸的印度尼西亚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沙尘暴
风力大,气候干、植被差、土质松软的地区及其周边地区(与寒潮路径相同)
北美、澳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洪水
地势较低平,河网稠密,易受气旋、盛行西风、季风的影响的地区,降水多,造成洪水灾害。山地迎风坡地区,降水多,引发山洪。
纬度30~50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如欧洲西部和南部、南亚恒河印度河平原、美国、中美洲、南美东部沿海地区
地震火山
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南欧、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东部、北美西部、澳大利亚东南、新西兰
滑坡
板块交界处,断层发育、多裂隙,植被差、降水丰,积雪融化的崎岖的山区易滑坡
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区
四、自然灾害举例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流域广,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各支流同时来洪,干流水量大。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海河、珠江);河道弯曲(荆江河段),水不畅降水过多(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多暴雨);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副高变化导致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若现象等。
人为原因主要从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干流水位上升快经典三圾片有哪些多暴雨,尤其是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和上游多股洪水汇合在一起,势必出现特大洪水。
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蓄洪场所;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人为原因:
①中上游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③侵占河道,筑堤圈地,使排泄能力下降
(3)治理洪涝的措施:
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增强泄洪能力;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等。
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等。
2、干旱
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旱。
我国主要有3~5月华北春旱(夏季风未到),7月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和5~6月空梅
灾害特点:土壤缺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冰川退缩,蝗虫发生,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影响因素:夏季风的不稳定、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用水量增大,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造成水环境恶化,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等。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
(1)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
原因:地处华北,冬春季节降水少(春季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但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怎么开网店 淘宝
解决措施:种植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改进耕作制度;营造防护林
市场趋势(思考:我国东北地区春旱为何不及华北严重?)
3、我国东部季风区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降水、气温、地形)
4、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说明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形成原因。
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5、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6、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灾害;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多气象灾害;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灾害造成的损失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7、如何防治自然灾害:(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加强国际合作;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制定应变方案和善后计划;植树造林,建防护林体系;采用一些工程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加强宣传,提高公民防灾、减灾的意识等。
崩塌的防治措施:采用拦挡、网包、清挖和锚固等加固工程。
滑坡的防治措施:开挖排水沟或截水沟工程,减少滑坡体含水量。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护林造林,修建水库、拦沙坝,开挖导流沟等工程。
地震的防治措施建立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8、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山区面积广大,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不恰当的工程建设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9、咸潮
冬季河流径流量小,加之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淡水咸化。

环境问题
ⅰ、主干知识
ⅱ、设问角度:表现、分布、成因、影响、治理
环境
问题
表现
垃圾堆放
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的任意排放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张字组词
噪声污染
海洋污染
放射性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物种灭绝
生物: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
交通和工厂
二氧化碳和氯氟烃增多
放射性物质泄漏
不合理灌溉
破坏植被
滥捕乱猎
污染物进入海洋
陆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沙尘暴、土壤污染
海洋:赤潮、厄尔尼诺、石油污染、核冷却水
大气: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
发生
领域
分布
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口密集
城市与农村不同
发展中国家比较严重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当
农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ⅲ、分析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