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词典」如何进行“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规划词典」如何进⾏“双评价“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是 “双评价“(简称)中“资源环境承载⼒评价”和“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
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是指⼀定国⼟空间内,⾃然资源、环境容量和⽣态服务功能对⼈类活动的综合承载⽔平。
生育保险如何报销
是判断⼀定区域内的资源利⽤、环境质量、⽣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空间发展的综合潜⼒,⼈类活动的承载能⼒,建设规模的⽀撑能⼒,以及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态系统服务能⼒。
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是对⾃然资源和⽣态环境本底相对客观的评价,⽬的在于全⾯摸清并分析国⼟空间本底条件,为统筹优化⽣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提供⽀撑。
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是国⼟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1
中央为什么⾼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
1
(1)2008年汶川地震发⽣后, 国家提出将“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作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础和重建⼯作的前提。此后,资源环境承载⼒在后来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规划中都得到了应⽤, ⽽且被逐步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空间规划所重视。
(2)2010年的国家“⼗⼀五” 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分布、经济布局、国⼟利⽤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3)国家“⼗⼆五” 规划纲要,提出“对⼈⼝密集、开发强度偏⾼、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较强、集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等具体要求。
(4)2012年11⽉,党的“⼗⼋⼤”将⽣态⽂明建设被纳⼊统筹推进“五位⼀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态⽂明建设的重要抓⼿,“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和“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受到⾼度重视。
报告提出“ 要按照⼈⼝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态效益相统⼀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产空间集约⾼效、⽣活空间宜居适度、⽣态空间⼭清⽔秀, 给⾃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 给⼦孙后代留下天
约⾼效、⽣活空间宜居适度、⽣态空间⼭清⽔秀, 给⾃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 给⼦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净的美好家园”。
(5)2013年11⽉12⽇, ⼗⼋届三中全会更是将“ 建⽴资源环境承载能⼒监测预警机制, 对⽔⼟资源、
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限制性措施”,作为中央深化改⾰的重要任务之⼀,列⼊了《中共中央关于全⾯深化改⾰若⼲重⼤问题的决定》。
(6)2015年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态⽂明体制改⾰总体⽅案》明确指出,规划编制前应当进⾏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规划的基本依据。
(7)2016年1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案》明确要求开展两个评价,编制空间规划,要基于国⼟本底条件和评价先定格局,各类空间规划跟着⼤的格局落定。
(8)2017年3⽉,国⼟资源部发布《⾃然⽣态空间⽤途管制办法(试⾏)》要求,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和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态空间,划定⽣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
(9)2017年5⽉27⽇,环境保护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更是明确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和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态环境敏感性识别⽣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到国⼟空间,确保⽣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的划定原则。
(10)2019年5⽉9⽇,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建⽴国⼟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意见》,明确我国国⼟空间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强化国⼟空间规划的基础作⽤。
由此可见,国家⼀系列战略决策,凸显对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作之重视,以“双评价”为前提和基础,来编制国⼟空间规划已成为基本共识。
2
退休人员死亡抚恤金国⼟空间规划的成果体系须包括“双评价”内容
2
(1)成果体系,要涵盖从开展数字⼯作底图到合成空间布局总图所有重要阶段成果内容,包括两个
评价、“三区三线”划定、《空间规划》、“⼀张蓝图”、信息平台,以及在完成空间规划、合成⼀张图时进⾏的各项基础和技术专题研究、技术标准、法规机制建⽴等。
(2)市级“双评价”,既要衔接省(⾃治区)级“双评价”成果,⼜要⽀撑市县级国⼟空间规划的编制,承担承上启下的作⽤,是空间规划体系中政策传导的必要前提。
3
开展“双评价”,是编制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径之⼀
3
(1)依据⾃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和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019年7⽉版《技术指南》),“双评价”应在充分搜集数据的基础上,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集成评价-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进⾏综合分析,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撑。
(2)编制国⼟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技术路径已经从过去的关注差异协调,转为现在的强调空间管控,编制的技术路径为:
中东哪些国家——整理统⼀数据、绘制数字⼯作底图;
——开展两个评价;
情愿的反义词
——构建空间规划底图(“三区三线”);
——明确空间管控措施;
——落⼊各类空间图层;
——绘制空间布局总图。
4
资源环境要素承载⼒评价,评哪⼏项
4
(1)从要素构成⽅⾯以两个系统来评价,即:资源承载⼒要素系统和环境承载⼒要素系统。
资源承载⼒要素系统有:⼟地资源、矿产资源、⽔资源、海洋资源等要素。
环境承载⼒要素系统的有:⼤⽓环境、⽔环境、⽣态环境、灾害、⽓候⽓象等要素。
端午节快乐祝福语简短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地资源、⽔资源、环境资源、⽣态资源等构成的建设空间、农业空间、⽣态空间的评价。
(2)从社会经济数据来评价。将承载状态落实到具体社会经济要素, 确定社会经济系统中哪些环节导致超出承载, 使评价结果在辅助决策⽅⾯更具操作性。
5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法
5
“双评价”的最终出⼝,要落实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性分级上。
(1)进⾏单要素评价
单要素评价的适宜性分区、限制性分类,评价的重点要结合区域本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阈值。
关键参数可以是资源环境瓶颈因素, 也可以是社会经济因素, 需因地⽽异进⾏细化和调整。
1、对于城市化地区, 空⽓质量(灰霾污染程度),是重要考虑指标。
2、对于农牧地区, 耕地⾯积幅度、草原平衡指数,是重要考虑指标
3、对于⽣态涵养区, ⽣态环境质量变化状态、植被覆盖度指数变动度,是重要考虑指标。
(2)综合集成评价
在单要素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别对⽣态保护、农业⽣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集成评价,综合集成评价结果对应三类功能,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依次分级。
其中,⽣态保护等级⾼值区应具备⽣态功能重要性或⽣态系统敏感性;
承载能⼒⾼值区应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态环境本底和较低的⾃然灾害约束。
(3)制约发展因素
不同区域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数的率定和阈值的界定,需要针对区域细化模型来确定。
(4)警⽰性分级
警⽰性分级的关键阈值,在于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评价结果, 划分不同的预警级别, 这需要参考国家或地⽅资源环境⽅⾯的政策, 并考量指标的连续性和突变性。
6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临的难题
6
(1)⾃然资源部组建前,国⼟、发改、测绘、海洋等部门先后开展了“多规合⼀试点”、“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等⼯作。
试点过程中,多部门有多个“双评价”技术规程出台,但分部门出台的技术规程存在服务部门、要素指标考虑⽚⾯、承载⼒与适宜性评价逻辑关系不清、可载与否的⼆元化识别对空间规划⽀撑不⾜等问题。
(2)资源环境承载⼒的认知未统⼀, 评价⽅法和结果存在差异。⽐如省级和市县级评价结果传导衔接问题,市县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评价可直接使⽤省级的评价结果,那么数据精度、结果的空间尺度,都是否能满⾜市县级规划编制的需求?
(3)将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挂钩, ⼆者相互作⽤机理⽅⾯较为薄弱, 具体政策意义不清晰。
(4)综合考虑要素的流动性, 剥离社会经济活动对当地的压⼒⽅⾯少有关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